分享

集齐这八本书,召唤北京变回北京

 梧桐雨68 2015-08-22



题图:陈师曾《北京风俗图》

故宫闭门谢客、国博也闭门谢客,地铁线路停运、单双号限行,接二连三的非常举措让人再度觉察到“首都”这两个字的份量。

自安史之乱后,中国政治、军事版图就重心逐渐移向燕山之南,永定河畔的北京。而作为元明清以来八百多年的帝国首善之区,这座城市给初来者的印象总是严肃而凛然。

不过古都的内面并非如此,比如你要读过以下的八本书,北京便立即会噌地一下摘去北京的面具,可亲可感可爱起来。


1



《北京乎》

姜德明编,三联书店,1992


这里入选作品的七十四位现代作家,和他们的一百二十一篇文章,为19191949这三十年间的北京风云作了侧面的描述,既可以使读者对民国北京有更多的了解,又是不可多得的美文。更为难得的是,该书由范用先生亲自设计,竖排版式,中式翻身,在大陆图书市场不可多得;启功先生题字,书香满满,给人一种平实、朴素而又真切的感觉。


2



《北京城杂忆》(修订版)

萧乾,三联书店,2012

这本书是“劫后余生”的萧乾站在今和昨、新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用独特的京白抒写过往的人、事、城。幽默、俏皮、利落的文字糅进了伤感的留恋和深刻的反思。在书中,他热爱向现代化发展的北京,但更是写出了对老北京城墙、城楼,各式小吃,百样吆喝、热闹民俗的怀恋


3



《吃主儿》

王敦煌,三联书店,2005

在北京,有不少人被称为“吃主儿”,其定位可以说是——会买、会做、会吃。他们秉承“量材治馔”的原则,在“吃”上很讲究,可绝不糟践东西,这在今天看来,真是既朴素又有价值。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以及他家的两位老家人,就是这样的“吃主儿”。作者从小就和他们在一起,在书中讲述的就是著名的“王家菜”,以及这些老人的故事。


4



《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

董玥,三联书店,2014

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城市史著作。作者不满足于对民国时期北京城市变迁作一般的历史描述,而是着力探讨在北京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过去和历史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尤其是把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实践置于分析的中心,建构了观察北京现代性的新视角。该书令人信服地指出,今天我们心目中的老北京,并非真正从帝制时期遗留下来的传统北京,而是民国时期现代性的新发明,这对我们重新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5



《北京:城与人》

赵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这是一部带有文化随笔性质的学术著作。作者将近代以来北京丰富的城市文化现象,与以老舍为代表的京味小说对北京市民生活世界的文学呈现,相互勾连和对照,从中品味出北京独特的文化性格,向读者展示了北京的之间多种形态的有机关联。这本书对北京文化的各个层面体贴细腻,把握精准,文笔既生动优美,理论概括也有格局和深度,是不可多得的兼具生命体验和学术品格的佳作。


6



《增补燕京乡土记》

邓云乡,中华书局,1998

开封有《东京梦华录》,扬州有《扬州画舫记》,巴黎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这些繁华一时的大都会都在有心人笔下,留下了永久的痕迹。北京当然也不缺少这样的幸运,《燕京风土记》,作者邓云乡,生于山西灵邱,中年以后旅食于沪上,念念不忘却还是少年时所居住的北京,燕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丰富的历史资料,从岁时风物、胜迹风景、市廛风俗、饮食风俗和艺苑风烟等方面,生动地勾勒出春明旧事的方方面面。


7


《城记》

王军,三联书店,2003

刚刚逝去的上个世纪,是北京急剧变化的百年,城墙、城楼子,一条条胡同,大片大片的四合院,渐次拆除,古都风貌湮灭不见。记者王军,在这一时刻担负起史家的责任。观察、聆听、思考、记录,集结《城记》这本大书。对北京城而言,这般庄重深情告别仪式实在令人难忘。


8



《城门开》

北岛,活字文化策划,三联书店,2015

去国二十年后,北岛回到故乡,发现整个城市已经面目全非。王军用以记者敏感记下古都的消失,而北岛则履行作家的天职,用文字重建了他心中的北京城。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声音和光线被一一召回。



北岛父子在祈年殿前的留影,相隔六十七年


打开《城门开》,北京扑面而来。下一个千年,人们如今天向往长安、罗马一样回忆北京,那么《城门开》一定是最好的漫游指南,它携带着温度、光影、气味和思念。


活字文化策划、三联书店出版《北岛集》



本书单由《读书》杂志卫纯、北京市社科院季剑青和活字微信君分别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