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展】评委眼中的十一届国展 行草书入展作品4

 一介堂 2015-08-22


尊古为新 出入苏黄

近几年的展览中,取法苏轼、黄庭坚的佳作时常可见。学苏字者,强调性灵,作品重“趣”和“真”,见天性,显才情。重视笔法,也强调线条的丰富性,章法上字与字之间的穿插,聚散无常,剑走偏锋做法无疑带来特殊的视觉效果和险中求胜的趣味。一时代有一时代的书风,都不可能复制前人,并且一定历史时期如果没有另一种思潮互相激荡,原本传统的占主流的书风便会趋于僵化、自闭、内耗,从这一角度来说,取法苏黄的作品,打破了常规的固有的书写理念,开启了新的书写实践,也许仍避免不了“蛤蟆压石”“树梢挂蛇”之讥,但求仁得仁,亦复何怨?艺术创作最忌束手束脚,需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需要积极发掘书法发展中多种可能性,方能注入活水。


苏轼肥腴丰满的字与其喜爱浓墨、行笔迟大有关系并且以为熟练灵巧,浓墨迟笔并不显呆滞、而且肥腴的态势和扁平的字形相配合,显得敦厚、遒劲。由于人对苏字的评判中,我们能发现,当代人在学苏的同时,最常遇到的一个瓶颈即是小字转换成大字的问题,并且也不简单只是偃卧用笔法有碍大字的自由发挥而已。


当代人取苏字,最钟爱的莫不是《黄州寒食帖》以及别有书卷气的手札,这些作品因时因地,世事变迁,人生际遇,加上其丰富的学养和豪放的胸襟,信手拈来,随势生发,可谓“点划信手烦推求”,精彩迭出。

其实,苏轼追求雄浑、肥腴也有瘦妙之处,典型如“杜甫桤木诗”清癯瘦健,字里行间一片轻松、恬淡,对比下场杨凝式字距、行距都宽松的《韭花帖》,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学者,也自可明辨。


常被誉为黄氏诸草书第一《诸上座》以及撇捺伸展而中宫收紧、长枪大戟、伸手挂脚的大字行书作品也颇受本届国展行草书作者的亲徕。相比苏轼黄在创作上有重大突破,他大胆的在笔法、结体、章法、墨法、意境上做超前的探索,极意出新。

当代人学黄字,需要克服的是轻浮流滑之弊,因黄字大多字形偏长,长线条居多,作者必须锤炼线条,以瘦劲、挺拔,甚至苍老来补救之。在展厅环境下,当代人追求黄字的大开大合,跌宕起伏也在情理之中,但也忌讳剑拔弩张与无所顾忌的破坏古法。少了科考,少了从小在日常生活中与毛笔的亲近感,当代书法家如果有志于草书领域,对楷书的补课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清代刘咸炘《弄翰余沉》中一段话可为当代学苏、黄者作一资鉴:盖东坡天资独绝,其平生事事皆有天才创变,不由学力模仿得来,其或不当,行不免疵,累处在此;而自成一家,不可及处亦在此。文诗书画岡不如此。若山谷则诗文书皆从学力模仿而入者也。

还需一提的是,当代人学书法已经越来越来少只守一家。本届国展中,学苏黄者也多为杂糅诸家,出以自己的性情而成。曹宝麟先生曾有观点:可以断言,南宋学苏者众多,学米者次之,学黄者最次。学苏者确实盛于学黄者,然未必最众兼学三家,杂糅而成者甚多,号称当时最得苏轼神髓者如赵令畤和孙觌,观二人作品,杂黄米而成。在当代,杂糅、融汇、自我肯定甚至在几番自我否定中摸索,更是普遍现象了。 (《中国书法》杂志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