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省、觉悟、改过”是修行的重要途径(3)…慎独
我们知道,修行是很难的,特别是对于喜欢向外攀缘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我看书中都提到“慎独”这个方法。不过,我古文比较差,对如何是“慎独”?我难以理解它的法义。在留意一些资料外,我也问些朋友,大家都如此按字面去理解:在一个人独处时以谨慎的心态去面对。能如此去做,自然减少“向外攀缘,或者不控制自己身口意”所造的恶业。
另外,我看有一观点,大致如此解释“慎独”:以真实真诚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内心。我很喜欢这种解释,我们大多数活在追求五欲炽盛的环境中,若能保持自己的内心一些真诚,确实是难能可贵。特别是保持对绝对真理的追求及对大众的悲怜情怀,真是非常难得。不管如何,若想追求崇高的理想,慎独是必需的。
那如何做到慎独?我没有这种经验。不过我看六祖寺一份简报“中庸纲领,性命之要”一文,作者史幼波讲君子慎独三步曲(摘录如下):一,从戒入手。首先做到遵守法律,还有自己所受的戒。儒家的角度是“戒慎乎其所不睹”,就是要警惕、杜绝自己在道德修养上的盲区。所谓“不睹”,就是自己看不见嘛,我们自己往往都看不见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往往也认识不到自己在为人处世当中的毛病,更不容易发现自己在思想上、语言上、行为上的一些错误。如果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那谈什么修行?所以第一步是戒。
慎独功夫的第二步,是“恐惧乎其所不闻”,要心存恐惧、心存敬畏。恐惧什么?恐惧“其所不闻”,害怕听不到别人的批评,害怕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君子闻过则喜,不闻过则惧,因为不闻过,则不可能改过,缺点和不足就会永远伴随自己。
最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作为普通人最易犯错是在没人知道的时候。“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就是在很隐秘的地方、很微小的地方,都不要让这些毛病显露出来,一旦这些毛病现形,就要及时纠正,不要被这些缺陷牵住鼻子走。所以说,慎独是修行的很关键的地方。
以上虽多引儒家观点来表述,但佛教也很重视这些方法,不过不用这个词语而已。如广论的“密护根门”,要求更高:“…何所防护者,谓六种根。从何防护者,谓从可爱及非可爱,六种境界。如何防护,其中有二,守护根者,谓根境合,起六识后,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六非可爱境,发生贪嗔,应当励力,从彼诸境护令不生。…”
佛教讲得更深及详细。在佛教中,常常用“戒慎”这个词,那是以很恭敬戒及恐惧犯戒的一种态度,是需要我们终生修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