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仲瑛从湿热瘀毒论治慢性肾脏疾病临床经验

 寂寞在繁衍 2015-08-23

慢性肾脏疾病是以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损伤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水肿和小便异常是其主症,病情反复消长,缠绵难愈,多有免疫反应的参与。常见的疾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IgA肾病、肾病综合征、各种继发性肾病以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慢性肾脏疾病属内科系统的难治性疾病范畴,其病程冗长、病证复杂,治疗较为棘手。在此类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邪实方面早期往往以湿热为主要病机,晚期则以瘀热浊毒为主要病理因素,而从早期发病到晚期这一漫长的病理演变过程中,存在着湿热瘀毒互结这一共同的病理基础。因此,清利湿热瘀毒是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大法,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兹择要介绍周仲瑛教授从湿热瘀毒论治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经验,以飨读者。

1 脾肾亏虚、湿热瘀毒互结为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病因

肾为先天之本,主水,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摄养不当,肾元亏虚则气化无权,水液停聚,进而易聚湿生热;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后天失养,脾失健运则水湿留恋,进而积湿化热。由于湿性黏滞,湿热最易阻滞气机,气滞则血瘀;加之脾肾两虚,推血无力,也易滞而为瘀。湿热与瘀血相互搏结,难解难分,蕴结日久则可酿生毒邪,从而形成湿热瘀毒互结的局面。如叶桂对湿热蕴结日久,常归属于“络脉中凝瘀蕴热”、“湿停阳瘀”、“瘀热久聚”等。

湿热瘀毒一旦形成并滞留于内,邪气嚣张,可产生多种病理变化。①蛋白尿:湿热瘀毒留于体内,首先影响脾肾的统摄、封藏功能,脾不升清,肾关不固,精微下流则病人每有蛋白尿表现。②血尿:湿热瘀毒伤及血络,迫血妄行,或湿热瘀毒困脾伤肾,脾肾两虚,统摄无权,均可引起尿血。③水肿:湿热瘀毒内停,三焦气机壅滞,肺失通调,脾不运化,肾失开合,气化失常则可导致水液代谢失调而发生水肿。④高血压:湿热瘀毒久羁,灼伤肝肾之阴,肝阳上亢;加之湿热瘀毒停留,阻遏中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湿热瘀毒阻滞气机,血脉壅塞不畅,阻力加大均可引起肾性高血压。⑤氮质潴留:湿热瘀毒留滞机体,病至后期脏腑体用受损,脾胃升降失司,清浊难分;肾不主水,膀胱气化失司,尿少尿闭,浊毒内蕴,形成氮质潴留,甚至出现下关上格之“关格”危候。

现代医学认为,肾小球疾病多属免疫介导类疾病,由于免疫复合物在系膜区和(或)毛细血管壁沉积,导致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以及补体活化,形成C5b9补体膜攻击复合物,致使上皮细胞受损。增生的系膜细胞和受损的上皮细胞释放出大量炎症介质以及活性氧、蛋白酶、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血管活性分子、细胞外基质等,肾小球基膜因此受到破坏而增厚,从而出现蛋白尿。免疫复合物沉积,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基底膜增厚之病理变化可归于中医微观辨证之“瘀血”证;而补体活化,膜攻击复合物以及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的形成则属微观辨证之“湿热”或“热毒”之候。因此,可以说湿热瘀毒互结是慢性肾脏疾病的基本病机,也是有着客观的生物学基础。

2 湿热瘀毒互结是慢性肾脏疾病的基本病理状态

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脾肾亏虚,水湿留滞,日久化热入络,络热血瘀,湿热瘀毒胶结,“湿热瘀毒”是其病情反复难愈的主要病理因素,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水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而且顽固难消;面色黧黑或晦暗,皮肤紫癜;腰痛部位固定,时作时止;尿有泡沫,蛋白尿反复发作;溺血有块,或镜下血尿持续;甚至也可出现烦躁不宁、神昏谵语,甚至发狂等神志异常的表现(尿毒性脑病)。舌质暗红或红紫,有瘀点或瘀斑,或全舌瘀紫,舌下脉络瘀阻;舌苔黄腻或干黄;脉细数、沉涩或沉实等。

从现代医学有关检测指标来看,患者多有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升高;尿FDP阳性;血流变学指标及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性增高;肾活检病理可见肾小球节段/球性硬化、基质增宽、间质纤维化、球囊粘连等“微观癥积”表现。

3 清利湿热瘀毒为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大法

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尽管从西医学的观点来看,各个具体病种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征等有所不同,但从中医学理论分析,各个病种的病变过程中都存在湿热瘀毒的共性病理环节,根据“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均可采用清利湿热瘀毒法进行治疗。

周仲瑛教授常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医学心悟》萆薢分清饮作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化裁。常用药物有黄柏、大黄炭、萆薢、土茯苓、六月雪、丹参、鬼箭羽、泽兰、益母草、马鞭草、怀牛膝。方中黄柏苦寒沉降,偏入下焦,清热燥湿之中,兼有泻相火、解热毒之长;大黄泻火解毒,凉血化瘀,炒炭入药不但可制其攻下伤正之弊,且兼有止血之长,尤宜于肾炎血尿的患者。二者合用,均有清热解毒之长,且同入下焦,一气一血,清化湿热瘀毒,用为君药。马鞭草味苦泄降,性凉清热,善于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兼能清利湿热,活血通经,散瘀利水;鬼箭羽苦辛行散入血,既能破瘀散结,又善活血消肿,凉血祛瘀;萆薢、土茯苓、六月雪均有清利湿热浊毒之长,兼能通利血脉,且萆薢偏于泌清浊、土茯苓偏于解湿毒、六月雪偏于凉血热,各有专长,故一并用为臣药。佐以丹参专入血分,凉血化瘀;泽兰、益母草活血利水。怀牛膝补益肝肾,利尿通淋,标本兼治的同时,又有引药下行之长,故用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而不凝涩,利湿而不伤阴,化瘀而不动血,解毒而不伤正的特点,可广泛用于慢性肾脏疾病以湿热瘀毒内结为主要证候表现的患者。

4 清利湿热瘀毒与其他治疗方药的配合运用

清利湿热瘀毒虽为慢性肾脏疾病疾病的治疗大法,但慢性肾脏病涉及病种范围多,证候多变,病程中尚可出现风毒上受、火热炽盛、气血失调、浊瘀阻闭、脾肾两虚等多种病理变化,临证需审其主次偏重,合理配合运用祛风解毒、清热凉血、调气和血、化瘀泄浊、补益脾肾等方药,方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4.1 与祛风解毒法的配合应用

常用于慢性肾脏疾病因风邪热毒从口鼻而入,壅结咽喉,内犯于肺;或肌肤患有疮痈,风湿热毒从皮毛外侵,壅遏肺卫,内及三焦,导致慢性肾脏疾病急性发作的情况,临床上常继发于感冒、喉蛾、丹痧或皮肤湿疹之后。若风热毒邪上受,咽喉肿痛,周仲瑛教授常在基本上的基础上加银花、连翘、一枝黄花、荔枝草、土牛膝、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若风遏水阻,颜面肢体浮肿明显,常酌配麻黄、苏叶、浮萍、桑白皮、车前草、白茅根利尿消肿;若湿热毒邪浸淫,身发疮痍,常配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河白草、地肤子、苦参利湿解毒。

4.2 与清热凉血法的配合应用

常用于慢性肾脏疾病因火热内炽,湿热下注,灼伤阴络;或气火及血,迫血妄行,而致的肉眼或镜下血尿,或肌肤散发紫癜为主的病症,临床上常见于IgA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若血热炽盛,紫斑红赤明显,周仲瑛教授常加水牛角片、丹皮、赤芍、黑山栀、紫草凉血化瘀解毒;若下焦湿热明显,小便短赤,余沥不尽,可加滑石、萹蓄、瞿麦、荔枝草、石苇、冬葵子清利湿热;若血热阴伤,血尿顽固难消,酌加生地、女贞子、旱莲草、地锦草、苎麻根、白茅根凉血养阴止血。

4.3 与调气和血法的配合应用

常用于慢性肾脏疾病肾性高血压“气血失调”证的头晕头胀、肢体窜痛或顽麻等症的治疗。若风阳上扰,血瘀络痹,症见头目眩晕,或血压长期居高不下,周仲瑛教授常加天麻、川芎、白蒺藜、僵蚕、地龙、红花平肝熄风,活血通络;若肝肾阴伤,水不涵木,而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酌加枸杞子、制首乌、桑寄生、菊花、白蒺藜、磁石滋补肝肾,养阴熄风;若气滞络瘀水停,症见肢体拘胀或麻木明显,可加天仙藤、路路通、鸡血藤、地龙、全蝎调和气血,通络利水。

4.4 与化瘀泄浊法的配合应用

常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湿浊瘀阻”证的治疗。病由肾病久延,脾失转输,肾失司化,湿浊内聚,或水毒潴留,瘀阻肾络,浊阴上逆,侮脾犯胃。若湿浊困脾,症见纳差食少为主,周仲瑛教授常加藿香、苍术、白蔻仁、砂仁、苏梗芳化湿浊,醒脾和胃;若湿浊化热,壅滞中焦,胃气上逆,症见恶心呕吐为主,可加黄连、苏叶、竹茹、陈皮、旋覆花、代赭石、法半夏、茯苓,另饲玉枢丹和胃降逆;若湿浊聚集成痰,痰瘀蒙神,症见神昏,反应迟钝,可加郁金、石菖蒲、远志、天南星、猪牙皂,另饲苏合香丸化痰开窍;若浊瘀阻闭,膀胱气化失司,症见尿少尿闭为主,可加制附子、沉香、台乌药、炮山甲、泽泻、车前子、琥珀理气化瘀利尿。

4.5 与补益脾肾法的配合应用

常用于慢性肾脏疾病经年以上不愈,或反复发作,脾气虚弱,转输无权,或肾元亏损,精失封藏之证。若以脾气虚弱,身倦乏力为主,周仲瑛教授常加加黄芪、党参、炒白术、山药、茯苓、炒苡仁健脾化湿;若以肾阳不振,畏寒怕冷为主,可加制附片、肉桂、仙灵脾、菟丝子、补骨脂温阳补肾;若以精气亏虚,腰酸、耳鸣为主,可加熟地、山萸肉、山药、鹿角片、巴戟肉、苁蓉、当归滋补精血。

另外,慢性肾脏病临床上常大剂量使用激素、环磷酰胺、骁悉等免疫抑制剂及细胞毒药物,均能耗伤人体正气,易造成气阴两伤。同时,在慢性肾脏疾病治疗过程中,选方所用清利湿热之品也易有伤阴之嫌。因此,周仲瑛教授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还常根据具体情况,在基本方中注意酌情配伍太子参、潞党参、玉竹、西洋参、北沙参、石斛、麦冬等益气养阴之品。

5 医案选录

   吕某,女,19岁,于2007年6月28日初诊。

患者于去年4月感冒发热咽痛后,发现下肢浮肿,在某军区总院检查诊为慢性肾炎。服雷公藤制剂一年,出现月经紊乱,且常易感冒。自诉目前下午双腿肿甚,口干咽痛,尿黄多沫,腰酸,舌苔黄薄腻,舌质暗红,脉细。尿检:蛋白+3,隐血+3。24h尿蛋白定量1.01g。此乃气阴两虚,下焦湿热瘀阻。治当益气养阴,清利湿热瘀毒。

   处方:南北沙参各12g,大生地12g,麦冬10g,太子参12g,玄参10g,金樱子15g,芡实12g,土茯苓25g,六月雪25g,荔枝草15g,石韦15g,大蓟20g,生黄芪20g,汉防己12g,黄柏6g,益母草12g,地锦草15g,鬼箭羽15g,大黄炭5g。

   二诊(2007年7月19日):药后下肢浮肿减轻,尿沫减少,但仍尿黄,久坐腰痛,稍有咽痒。苔薄黄腻质暗红,脉细。尿检:隐血+,蛋白+。上方加一枝黄花15g,鹿衔草15g,老鹳草15g。之后以上方为主,稍有加减,至2007年9月6日诸症俱减,尿检(-)。续以初诊方加老鹳草15g,鹿衔草15g,菟丝子15g,仙灵脾10g,以进一步巩固疗效。

   按:本例慢性肾炎患者,因外感发病,迁延年余,久病多虚。肺气亏虚,卫外不固,则常易感冒。肾元受损,封藏失职,则症见腰酸,大量蛋白尿。肺肾两虚,上不宣发,下失蒸化,则下肢浮肿明显。从脉细、咽干、尿黄来看,已兼有阴伤表现;从舌暗红苔黄腻、咽痛来看,证属湿热瘀毒蕴结。治当益气养阴,清利湿热瘀毒,标本兼治。方中在用生芪、太子参、沙参、生地、麦冬、玄参益气养阴,芡实、金樱子固摄精气的同时,重用土茯苓、六月雪、黄柏、大黄炭、鬼箭羽、益母草,并加荔枝草、石韦、大蓟、防己、地锦草清化湿热瘀毒。祛邪扶正,攻补兼施,双管齐下。由于辨证准确,用药精当,终使年余之顽疾,病情得到明显缓解。(研究生赵金荣协助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