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气 | 处暑

 真友书屋 2015-08-23

江南七月火西流,残暑肃然一雨收。
手把芙蓉惊欲暮,身如蒲柳不禁秋。
凉风作意侵团扇,斜日多情近小楼。
有约南湖将艇子,晚香吹满白萍洲。
——文徵明



处暑

七月中

8月23日

────

处暑节气一到,头顶便是薄絮秋云。天水秋云薄,日醉秋云光,山梨结小红。准确说,这个“处”是指暑将退伏潜处,也就是说,夏将彻底告退了。暑退人体轻,雨余天色改,此后夜凉枕簟滑,树冠会一天天褪去浓绿,闭门就少光釆了。暑退才恋夏之美。待菱风香散漫后,白露节气,风露发晶英,就该桂露光参差,桂香落人衣了。

处暑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


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冷酷地搏杀猎物。先猎之物要先陈列为祭,古人称之“义举”。


二候,天地始肃


“肃”是“肃清”,天气因“肃”而清,因“肃”必“肃杀”,所以,肃清后必带来萧瑟之气。


三候,禾乃登


禾是五谷各类,天气肃杀后,庄稼才有收成,成熟曰“登”。


白藏是《尔雅》给秋的称谓,秋之气和,则色白而收藏。秋天收成,所以,《释名》解释秋为“就”,“万物就成”最贴切。而《礼记》引申出秋为“愁”的概念是,“愁之以时,察守义也”,认为整肃后才有收成,整肃就是审察是否守义的过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鹜是野鸭。秋光清浅,秋明空旷,此时那水让天滤成净透,任何色彩都包含在它的清潋之中,杜甫因此用“秋水为神玉为骨”,白居易用“秋水淅红粒,朝烟烹白鳞”,皆意境深远。
秋云悠悠是与春梦非非作对比的:“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卢纶写秋云的意境:“登登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风动叶声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
欧阳修的《秋声赋》,记得最清晰的竟是童子所答:“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杜甫写“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树声为悲,悲声越满,天越孤高,这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意思。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亡灵超度日,佛寺作盂兰盆会。盂本是盛食物的食器,自韩非子將君主比作盂,民众比作水后,就有了安于覆盂的“盂安”一词,不安便是倒悬之苦。薰风动兰月,凄凄乘兰秋,农历七月称“兰月”。“盂兰”的兰是兰若,寂静无苦恼烦乱的超脱处。
秋思莼鲈,但莼鲈本都是春意之承载。袁中郎描绘此物——枝如珊瑚,其冻如冰,清泠泠附枝叶间,清液欲滴。其口感香粹柔滑,如鱼髓蟹脂,清轻远胜。此物娇脆,半日味变,一日而味尽。
孙思邈说:此月“肝心少气,肺脏独旺,宜安静性情,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勿冒极热,勿恣凉冷,勿发大汗,保全元气。




处暑时节

文/朱伟 插图/王文哲



又到处暑节气。蒹葭雨过,高柳摇风,暑热就到此为止了。这意味着初秋将过,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菱风散漫,秋清栏槛,就该进仲秋时节了。仲秋时节,卷幔天河宽,处处月露晶英,秋虫就有悲声了。槐柳叶疏、露荷珠倾之中,鸟破凉烟下,天色就改了,秋水就长了,桂香就开始孕育了。

处暑是暑气止息后潜藏,“处”是止息。为什么止息呢?因为万物已经长成,它潜入地下,是不愿见它们随后即将凋伤、伤残而如血。处暑由此是夏的真正告退,熏风变金风,天高气爽、衣宽体瘦,亦是草木即将哀怨、虫声即将变愁声时。肃秋到,雁南飞,月寂寥,李白诗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令人感伤。

处暑后,秋雨频临,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梧桐雨过,长薄秋烟飘散,秋容就一天天淡,晓气便一天天清了。所谓秋晶澄回壑,霁色肃明林,夏衣临晓薄,秋影就入檐长了。秋风白,秋野明,满目秋光似镜,就夏思残,秋怀动了。此时虫沸声才美——竹风醒晚醉,窗月伴秋吟;一床空月色,四壁秋蛩声;多空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