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学准备】小学入学前七大能力解读

 用之境界 2015-08-23

孩子思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其客观规律性,孩子所接受的学习和考核也都是在遵从这种规律进行。纵然幼升小题目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知识+能力+习惯是孩子在人生第一次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三个方面。小学对知识的考察体现了对孩子能力的要求,主要包含7大方面:观察、逻辑推理、运算、动手操作、记忆力、空间想象、表达。


七大能力——观察力:决定学习潜力

【观察·释义】

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认识客观事物或者现象的能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观察力与学习能力密不可分,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是发展孩子智力的基础。

观察是要有目的性的,一个人在进行感知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那只能算是一般感知,不能称作观察。只有当那种感知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时,它才能算是观察。因此可以说,目的性是区分一般感知和观察力的重要特点。观察的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宝宝学习观察的时候,给出明确的目的和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看。

【阶段·要求】

1、孩子喜欢观察活的、运动着的物体,不喜欢观察静止的物体;

2、孩子喜欢观察颜色鲜艳的东西,不喜欢看颜色单调、灰暗的东西;

3、孩子喜欢看大而清晰的图像,不喜欢看小而模糊的图像;

4、位置明显的物体容易被观察,比如墙上挂的、桌上摆的等;

5、物体的明显特征容易被观察,而其他特征容易被忽略,比如,孩子容易记得球的大小有差别,却记不得色彩和图案的差异。

【训练·方法】

培养幼儿观察力有4个原则:

1、注重感知规律,鼓励多种感知方式

人类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视觉、听觉输入的,因此要保护好孩子的感觉器官。观察不只是用视觉完成,要鼓励用听觉、触觉或其他知觉形式去观察事物的区别。

2、以孩子兴趣为出发点鼓励观察

孩子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要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把握时机,正确引导宝宝去观察,去发现。比如:在户外,若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对某一种植物非常感兴趣,就要引导他去观察思考这种植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等等,通过观察达到孩子求知欲的满足,让孩子乐于观察。

3、适当地表扬孩子的观察

孩子最初的观察活动可能是无意识的。如果这时能得到家长的肯定,他的观察行为就会得到强化,这样有利于培养乐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4、教会孩子观察方法,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能力

有了观察兴趣,还必须在观察方法上加以指导。孩子并不是天生善于观察,宝宝的观察条理性差,如果孩子不会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而是东看看、西瞧瞧,就会把要观察事物的重要特征遗漏掉。不但达不到观察目的,还会形成不良观察习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观察事物的一些方法,如带着目的观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序观察等,让孩子学会了观察方法,对于一切事物的认识就不再是老师让我知道了什么,而是我知道了什么。

【培养孩子观察力的小活动】

1)在不同外观的容器找东西

准备一个纸盒子、一个奶粉罐子,把孩子感兴趣的两件东西分别放在纸盒子和奶粉罐子里,放的时候要当着孩子的面,然后让孩子去找出××。如果做得好的孩子,父母还可以再增加一个物品和相应的容器,三个玩具一起玩。

2)根据细节观察,寻找玩具

准备两块一模一样的毛巾,给孩子看两件玩具(两件玩具有比较明显的大小区别),先告诉孩子玩具的名称,然后背着孩子把玩具分别藏在毛巾下,让孩子指指××玩具在哪边。

3)理解轻重

用一个小木锤和一个塑料空气锤,分别锤打一块面团或橡皮泥团,敲击的时候都是同样的表情和动作,每次敲完以后让孩子看看面团,反复几次后,问孩子哪个锤子敲在手上会特别疼?先让孩子指出来,然后再让孩子把手伸出来“验证”。敲打孩子时,看孩子是否会有意识的躲避。

4)看看多()了什么玩具

在孩子面前摆放上几件玩具,先让孩子指认一下都有什么玩具,然后用布遮住悄悄放上一件(或悄悄拿走一件),看孩子能否觉察出多()了什么,并指出来或说出来。

5)看图片念儿歌

给孩子看小鸭子的图片,让孩子注意观察鸭子的嘴巴是扁扁的,并提问孩子鸭子怎么叫唤、怎么吃东西。然后教孩子念儿歌:“鸭子的嘴巴扁扁的,鸭子高兴就嘎、嘎、嘎;鸭子的嘴巴硬硬的,要吃东西就嘎、嘎、嘎。”边教孩子念,边做动作,也可以给孩子套上手套直接配合儿歌跟随做动作。

6)感知事物整体性

提前准备一些了孩子熟悉的玩具,然后制造一些缺损,比如小白兔(没有耳朵)、人(没有胳膊)、小汽车(少了轮子)、小飞机(少了翅膀)。先提问孩子:“这些是什么?”等孩子回答以后再问孩子:“它们对不对?哪儿不对?少了什么?

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游戏,您可以把游戏难度降低,设计一些对称型缺损。比如小白兔只是少了一只耳朵,小汽车只少了一个轮子。这样易于孩子观察出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大能力——逻辑推理:思维能力高低的体现

【逻辑推理·释义】

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观察、类比、联想等)。概括思维、判断思维、推理思维共同构成了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一种处理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是把不同排列顺序的意识进行相关性的推导,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

【阶段·要求】

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的这个过程,正好处于人类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三次环境转换的第二次转换期(孩子由天生的具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时期)。幼小衔接是孩子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承上启下的环节所以这个过程中合理、正确的培育孩子的逻辑思维。

【训练·方法】

逻辑思维并不神秘,并不是只有只有福尔摩斯那样的大侦探才算逻辑思维。比如2-3岁的孩子通过爬台阶,数苹果明白21后面,31多,更进一步的21在一起跟3就一样多,这都是逻辑思维。

讲故事锻炼逻辑思维:逐渐看一些有前后逻辑以及因果关系的故事,故事中间可以提问也可以让孩子复述,逐步引导孩子思考。数字本源认识锻炼孩子思维:数字的本源理解对于孩子逻辑思维很有帮助,比如,豆子和纽扣混在一起,数数看看谁抓的多,平时在生活中注意观察,通过具体问题一步步引导,鼓励思考,从而教会思考,培养孩子真正探索的兴趣,充分调动孩子的内在动力。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引导,同时也可以采取定量的孩子感兴趣的题目定向的训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大能力——运算能力:数学学习必备技能

【运算·释义】

所谓运算,是指根据数学法则进行计算。计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成为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因为运算不仅仅关系孩子的数学学习的进展,同时也实实在在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阶段·要求】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孩子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孩子数学学习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学前孩子,从各学校面试题目看,要求是20以内的加减法,不以数字变大为难孩子,重在应用和数学法则的理解基础上的各种理解应用。

1、基本数数,如,从13数到31等;

2、基本计算,如,7+11=

3、按规律填图,如,一个黑珠,两个白珠,一个黑珠,两个白珠,(),两个白珠;

4、计算理解应用,如,树上有8只鸟,飞走5只,又飞来3只,树上有几只鸟?

【训练·方法】

市场上训练计算能力的书籍很多,家长可酌情进行训练,把握好由简单到难的尺度。可以针对10以内的和20以内的加减法分段对孩子进行训练,速度要先缓后快,逐渐提高孩子的反应能力和对数字的敏感度。对于加法和减法的实际理解应用是重点。

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孩子计算能力应该给与相当的重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大能力——动手操作:实践发展思维

【动手操作·释义】

动手操作顾名思义,这一项考察是对孩子身体协调等发展的考察,动手操作反过来促进孩子入学后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显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进行辅助。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

【阶段·要求】

5岁多,孩子已经能很好的控制身体,不太容易摔跤。在大肌肉运动,如单足跳、跳绳、跳舞等可以肢体配合完成;精细动作如系鞋带、串珠子或者学乐器等,手眼协调的投接球等活动也可顺利完成。这一阶段,是孩子抽象思维迅速发展的起步期,很多内容的学习,需要配合操作来建立实际感知,深化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训练·方法】

给孩子创造动手练习的环境、材料以及机会!

生活上: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5岁多的孩子已经可以自己进行一些生活劳动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系鞋带、扣扣子、整理玩具、和妈妈一起叠自己洗干净的衣服……这些简单的劳动不但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是提供小肌肉的锻炼,得到动手能力的机会;不仅自己的事情,这个时候孩子还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擦桌子、扫地、摘简单的菜……这些活动对孩子来说不仅不是负担,而是孩子能公平的和爸爸妈妈一起劳动,除了增加亲子关系还能带给孩子成就感。

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顺应孩子喜欢的定向找一些游戏练习。比如拿来一些废纸让他撕纸花或者剪纸花,给他一些木头和棍子让他敲,买来蜡笔教他学画画,找一些不用的小瓶、小盒让他配盖,为他准备一些积木和自制拼图、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使他动手又动脑。孩子在动手时学会了技巧和专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上:提供环境和材料

到了5岁之后,很多家庭考虑孩子入学,会逐渐加入“学习”相关的内容,其实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游戏中的锻炼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学习,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孩子练习写字也会比较灵活。无论加入何种学习上的操作,都要切记一点,给孩子机会做,不催促、不教训,给孩子时间逐步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大能力——记忆力:知识留存及发展的基础

【记忆力·释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记忆力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着不同的分类形式。

按心理活动是否带有意志性和目的性分类,记忆的类型有: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结合记忆过程,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无意识记、无意回忆、有意识记和有意回忆四种。

【阶段·要求】

幼儿时期孩子的记忆力以无意记忆为主,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记忆力的一个特点是容易遗忘,因此一般人记不住3岁以前的事情,心理学称之为“人类幼年健忘”。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能引起他的情绪反映的事物重复多次后能够不费力的记住,如喜爱的玩具、动物、道路、词汇等等,但现在还是无意记忆、形象记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4岁以后,孩子的记忆力就有可能终生难忘,但是,由于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这时的记忆基本上还是属于形象记忆。

56岁时,孩子记忆的有意性就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不仅能识记和回忆需要的材料,还可以运用一些方法帮助自己加强记忆。这个时期,家长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有意记忆,它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因为靠无意记忆所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片断的,是不完善的。

【训练·方法】

整个幼年的记忆特点是形象性,孩子识记形象直观的材料,要比识记抽象的原理和词汇容易得多。而在识记词汇的过程中,生动形象化的描述又比抽象的概念容易让孩子接受。不过,在56岁的孩子中,词语记忆的发展已经大于形象记忆了。

记忆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形象记忆的特点,有意识地利用新鲜生动的实体,培养他的记忆力,要坚持不懈地培养,才有可能让孩子的记忆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不要小看了孩子的记忆能力,它是人们积累知识、经验的最有效的武器。

5岁以上的孩子通常能够读些简单的儿童读物,做基础的加减法,这时的记忆力会承载更多的任务,孩子也有能力自己去做更多的事情。那么,妈妈可以用这样的语句和孩子交流,“宝贝,你自己上楼去睡房的衣柜里拿双干净袜子,再准备好换洗的衣服,然后去卫生间洗澡,千万别忘了把发卡摘下来。洗完澡,到厨房找我,好吗?”这样一系列的嘱托正是在潜移默化地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当然,孩子不一定能同时记住所有的事情,但这种锻炼是有益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会在某个领域有惊人的记忆力,比如一个酷爱球类运动的小男孩,能够记得自己喜爱的球员的身高、体重、血型、爱好,他有自己的一套记忆方法。我们可以观察他的记忆过程,并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方法运用到对其他知识的记忆中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大能力——空间想象:几何和逻辑的基石

【空间想象·释义】

空间想象能力就是大脑通过观察、触摸,以及实践经验得到的一种能思考物体形状、位置的能力。

在进行阅读书籍等平面图像的情况下,由于这些平面展示平台只能表现二维画面来描述立体的物体,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双眼效应能从两个角度看物体产生立体感,而书籍等二维平面图像则不能利用到双眼效应。那么这就需要去思考事物的具体形状、位置。这种想象就是空间想象,而想的与事实是否一致,就是空间想象能力的体现。

【阶段·要求】

1、图形计数,孩子能认识形状,说出特点;

2、拼图和展开图,能够通过观察自己完成构图,并能建立平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3、能够拼立体图形。

【训练·方法】

越来越多的小学面试题目涉及空间想象能力的考察,这也反映了当前教育界对于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视。应对于此很多家长辛苦的收集很多空间想象的面试题目或者书,按着孩子一个一个逐一做题,但是收效甚微,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幼升小家长,也困扰着初中、高中的那个一见立体几何就晕菜孩子的家长们。

其实一定量的题目练习是有效的,尤其是对于孩子见识不同的空间类型有帮助,但是在孩子5-6岁刚刚开始逐步建立空间想象能力的时候,单纯做题对孩子来说助益不大。

空间想象是建立在孩子对事物的具象熟悉基础上的,多接触,多动手,多思考是建立空间想象能力的主要途径。比如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家长可使用手边方便拿到的各种长方体、立方体的包装盒,带着孩子一起剪开,折起,并多角度观察,很快孩子就能建立立体和平面的对应概念。魔方缺角,怎样的形状能正好补齐拼好,这建立在孩子对于小立体拼成大图形的真实操作,多玩积木,或者在淘宝上买一堆小立体方块,随意或者定向的拼图形,对孩子空间想象的发展,远好过纯做题目。在孩子脑袋里没有具体形状就没办法建立正确的空间图形,所以实物教具让孩子观察,带孩子多玩玩拼图,让孩子根据这些图形拼图,在这个拼接的过程中给孩子讲这些图形的特色;还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这些图形的影子,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图形,这才是发展孩子空间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大能力——表达能力:逻辑的外在体现

【表达·释义】

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能力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

对于学前的孩子来说,表达能力定向是指口头表达能力。

表达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首先,语言是逻辑的输出,逻辑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如果一个孩子语言清晰流畅,用词准确,表达能力极强,那么孩子肯定差不了。

其次,交际依靠表达。孩子进入小学,进入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自然就显得重要起来。通常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肯定;获得了别人的肯定,自然就获得了充分的自信。在学校闷不做声的孩子,很难让老师、同学在短时间内了解他、喜欢他;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别人很可能会觉得他笨,认为他懂的少。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自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害怕到学校去。在入学前,给孩子机会表达,帮助他组织语言,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大人们责无旁贷。

【阶段·要求】

Step1:自如的表达自己:5岁孩子基本的语言能力已经发展完全了。5岁半的宝宝一般已掌握了2200-2500个词汇,能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强烈的语言要求,乐于谈论每一件事。语言的发展与智力和情感的发展互相关联,表达的复杂化同时也显示了宝宝的复杂个性。到6岁的时候,宝宝在成人正确的引导下,能够发清全部语音,听懂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Step2:角色扮演:宝宝能模仿大人的语气讲话。可以表演自己熟悉的故事,扮演简单的角色。

Step3:自己编故事:能比较完整地复述一个熟悉的故事,会自己编出一些原来没有的情节,这预示着孩子的想象力更加丰富,记忆的正确性也有了提高,这时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主导。

【训练·方法】

1、多观察·鼓励说

生活是言语发展基本源泉,幼儿的言语往往是将自己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一切事物用词句来表达。现实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新鲜的环境、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既充实了幼儿说话的内容,又为他们创设了说话的情境。

生活中,引导孩子有目的的观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发他们说话的愿望。例如,如春季来临之际,为孩子准备小蝌蚪、花种子等,指导孩子亲手培养、种植,并仔细观察它们的动态、生长过程及变化特点等,有意识引导孩子观察,并启发其将看到、想到的都说出来,以达到其综合表达能力的提高。

2、多听·鼓励复述

选择一些故事性强、幽默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听,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积累,进而开始选择朗诵文字性较强、情节丰富的故事,引导孩子复述。在复述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故事主要情节,对一些新词、新句加以强调,并让孩子说出来,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让孩子懂得如何去倾听故事,而且还真正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使孩子因为对故事内容感兴趣,从而在获得智力和情感上的满足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故事中的生动语言。

3、多思考·鼓励联系

学龄前孩子的好奇心强,因此培养孩子扩散性思维是语言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开始理解因果关系,比如,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后果。如果他打别的小朋友,他知道人家可能会哭,老师多半也要批评他。可以经常选择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积极诱发幼儿思维活动的问题,如:“天下雨了,你没带伞,该怎么办?”、“天上的白云像什么?”“……这些像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大大激发了孩子学习语言的兴趣,而扩散性思维的培养又促进幼儿更自觉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为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4、多说·变换形式 

在培养孩子口语表达能力过程中,进行扩词、扩句、造句训练,让丰富的感性经验运用于实际中,这是提高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手段。实际生活中,可以参考阶段要求里提到的复述、编故事、角色游戏等,有机会说,并且是有趣、充满想象力的说,进一步提高孩子口语表达能力。

有什么问题也可直接微信回复小编,随时等您来咨询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下一篇:【统招成绩】石家庄重点中学全掌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