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窝蜂”的苏州人

 苏迷 2015-08-23
“一窝蜂”的苏州人
  何大明
  老苏州人(特别是年过半百的苏州“土著”)有一个传统的习惯:喜欢从众、人云亦云、凑在一起“轧闹猛”。这种由习俗浸淫而成的心理特征,吴语有一个颇为贴切形象的比喻:“一窝蜂”。蜂者,不管是蜜蜂、马蜂或其它蜂类,行动时往往倾巢而出。飞去成群归时结队,非常“闹猛”。以前在日常生活中,苏州人常常会“一窝蜂”。一个冷冷清清的菜摊,一旦有人来买,旁人立刻好奇地凑上来,争着你抢我抓,生怕便宜货被别人抢走。上世纪困难年时期,行人一看到商店前有人排队,立即条件反射,不管三七二十一如法炮制,以致闹出男人抢购女性用品的尴尬笑话。马路上出了一点交通事故,闲人们就“一窝蜂”凑过来看热闹,打听的打听,点评的点评,一副事后诸葛亮的伟大。乐极生悲,甚至又“闹”出看热闹者被车撞死的悲剧。
  “一窝蜂”的说法,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就有记载。该书第二十八回对此有生动描写:“那些小妖就是一窝蜂,齐齐拥上。”吴承恩尽管不是苏州人,但对吴方言很熟悉。其实,通常带有贬义的“一窝蜂”,有时从另一侧面又升华为褒义,反映了苏州市民敢于弘扬正气,勇斗邪恶的高贵品质。清代李玉写的《清忠谱》,是一曲反映苏州百姓抗阉党魏忠贤的颂歌。作品塑造了市民代表颜佩韦的高大形象:我们苏州“人一窝蜂……大家并力同心便好。”这里的“一窝蜂”,又成为“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代名词。如今山塘街上的五人墓,就是颜佩韦等义士的墓地。墓地前的古坊,额“义风千古”。它为“一窝蜂”演绎了新的注解。
  如今,“一窝蜂”的说法尽管已经式微,但仍然有传承价值。挖掘其内涵,但愿现在的新苏州人和老苏州人,克服从众心理,敢于标新立异,在新时代中谱写出更多的、崭新的“一窝蜂”颂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