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泡样动脉瘤的形态学分类和对手术处理方式的建议

 springer009 2015-08-23

 

Ref: Bojanowski MW, et al. J Neurosurg. 2015 May 22:1-10.[Epub ahead of print]


血泡样动脉瘤发生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未分叉的部位。虽然少见,但动脉瘤壁菲薄,易发生破裂出血,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处理困难。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Michel W. Bojanowski 等从形态学角度出发,对血泡样动脉瘤进行分类,指出应对不同形态的动脉瘤选择相对应的手术处理方式。结果发表在2015年5月《J Neurosurg》在线上。

该研究纳入10例2005年至2012年期间就诊于该中心接受夹闭手术的血泡样动脉瘤患者,总结其影像学上和术中所见的形态特点,将血泡样动脉瘤分为4型,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介绍如下(表1、图1、2):

1型:仅表现为颈内动脉上的小突起,没有明显的瘤颈,首次造影很容易漏诊。瘤体很少与额叶粘连,术中可采用直角动脉瘤夹以平行于颈内动脉的方向夹闭动脉瘤,并应夹入小部分正常动脉壁;

2型:最常见,类似于浆果样的动脉瘤,宽颈,但未超过颈内动脉的直径。动脉瘤较1型大,与额叶部分粘连,瘤周的动脉壁亦发生病变,在夹闭时需要夹入部分正常动脉壁进行塑形重建;

3型:纵向累及颈内动脉,瘤颈较颈内动脉直径长,与额叶明显粘连。因瘤周血管亦存在病理改变,累及范围较广,因此至少采用两个动脉瘤夹,带入部分正常血管壁以重塑颈内动脉;

4型:累及颈内动脉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周径,因此造影上多表现为颈内动脉增粗,而在病变的最薄弱部分会有一个囊性突起,建议采用包裹后动脉瘤夹加固的方法进行处理。

10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动脉瘤再出血以及缺血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月的mRS评分为0-1分,术后1年复查CTA未见动脉瘤残留或复发。通过复习文献,在35篇文章中检索到61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患者,发现均可归入上述4种类型。

表1. 4种类型的血泡样动脉瘤形态特点和手术处理策略。



图1. 4种不同类型的血泡样动脉瘤示意图。


图2. 4种不同类型的血泡样动脉瘤术中所见和手术处理方式。A. 1型;B. 2型;C. 3型;D. 4型。

血泡样动脉瘤是一类异质性很强的动脉瘤,作者按照形态学特点将其分为4类,实质上体现了血泡样动脉瘤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分类方法对于手术夹闭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价值。今后,应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研究,以分析影响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泽铭编译,《神外资讯》编辑部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