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后一波暑气来袭,怎么办?

 zhangshengli86 2015-08-24

说个病案先

前些日子,医馆来了位蒋阿姨,自觉身体困重、恶心、怕冷,测体温38.7℃。服退烧药后出了一身大汗,体温还是不退。遂来就医。

诊断为暑热。

方以新加香薷饮加减,药用金银花、扁豆花、淡竹叶、荷叶、连翘、板蓝根、薄荷、蝉蜕、黄芩、北杏仁、白茅根、薏苡仁、香薷、扁豆等。

一剂热减,三剂热退病愈。


蒋阿姨出现的这种情况,多见于盛夏之时。然而俗话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早晚已有些凉意,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此时需要特别注意预防暑病。



暑气、阴暑、阳暑是什么?



暑气,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一,性质炎热,是夏季的主要气候。暑气侵犯人体致病则成暑邪,常使人出现一系列大热、大汗出、面红等阳热症状。中医经典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暑病的记载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热病论》



后世医家则根据暑天受寒或受热,把暑病进一步分成阴暑和阳暑,认为“阳暑者,因暑而受热者也;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





你为什么会得暑病?



暑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在正气不足,不能抵御暑热病邪侵袭有着直接的关系。夏季暑热当令,如果体质虚弱,元气不足;或劳作过度,过汗伤气;或饮食失节,伤及正气,均可导致暑热病邪趁虚入侵人体而发病。





暑病长啥样?怎么治?



暑病起病多急骤,高热、汗多、心烦、口渴是暑病发生的常见症状。

因暑为阳邪,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

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即可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

暑热之邪,扰动心神,则心烦胸闷、气乱不宁。

在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致气虚,可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暑。

夏季、长夏季节除气候炎热,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又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恶心欲呕,大便溏泻而不爽等湿阻症状

此外,暑病中还有一种阴暑,其致病原因不单纯是暑邪,症状不像常见的阳暑那样明朗和发病急骤,多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等明显的寒邪侵体症状,神疲倦怠、腹泻腹痛、浑身没劲、关节酸痛等暑湿侵体的症状,有时候暑热之象反而不是很明显。多出现在过于贪凉的人群当中。

清暑泄热为治疗暑病的基本原则;如伤及津气,则宜辅以益气生津之药;若见神昏,痉厥之变,应早投清心开窍、息风救逆之剂。“暑气通于心”,故清心涤暑,导热下行,给暑热外出之机,也是治暑大法。特别是兼夹湿邪者,更应注意导湿下行。正如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所说:“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得了暑病,自己能做些啥?



如果人久经曝晒,或者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作业后,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胸闷、心悸、注意力不能集中、大量出汗、四肢发麻、口渴、恶心等中暑的先兆症状,应立即至阴凉通风处休息,适量饮用淡盐开水或其他清热解暑的饮品,待症状缓解

如果遇到昏厥的情况,应将中暑之人抬到阴凉通风处,迅速按压人中、内关、涌泉等穴位进行刺激,待病人苏醒后再行上述处理。如情况仍不见缓解,应及时就医。




如果过食生冷或感受风寒,出现不适症状:少许恶寒者,可用生姜1片、紫苏叶10g泡水代茶饮;伴呕吐腹泻者,可服用藿香正气液;经上述处理仍无明显缓解者,应及时就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