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三皇五帝到夏商(转帖连载4)

 山乡武侠 2015-08-24
二 颛顼篇
  颛顼(念专须)帝名叫高阳,是昌意的儿子,黄帝的孙子。按说继位黄帝的该是青阳或是昌意,这两嫡子犯了啥路线错误吗?
  他们俩确实犯了错误,但究竟是什么错不清楚。《竹书》提到黄帝在位第77年把昌意流放到弱水(“昌意降居弱水”),《大戴礼记?帝系》说青阳和昌意这哥俩都被流放了,前者被贬到至泜水(《史记》里说是江水),后者则被发配到若水(通“弱水”)。这“两水”到底在哪?有说是河南,也有认为在四川。顾颉刚先生认为是后者,这也符合成书于东汉时期《水经》的说法,在道理上也讲得通。从陕西到河南能叫流放吗?坐在牛车上,晃悠着双腿,哼哼“信天游”就到了,只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才是发配地的首选。
  《竹书》引《左氏?昭十七年传》:首先即黄帝位的并不是颛顼,而是他的大伯青阳,帝号少昊。少昊是个飞禽爱好者,他爸黄帝以云做官名,他则以鸟名和之。不清楚少昊的政绩如何,也不知道他在位多少年,《史记》压根没提他。《竹书》称颛顼十岁就开始辅佐少昊,二十岁取少昊而代之登帝位。那时的孩子真是早熟啊,黄帝十一岁就走上帝(还不能叫“皇帝”,也不能叫“天子”或“王”,只能叫“帝”)的工作岗位。我两个儿子在那个年纪,成天只知道玩电子游戏,酱油瓶子倒了都不会扶,看来他们都登不了帝位,最多当个美国总统,而且顶多干八年就得让位。
  从颛顼的从政经历来看,昌意始终都不在父亲的接班人之列,青阳下岗了,他这个弟弟还是靠边站,倒是他的儿子上岗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黄帝选择接班人“不唯成分论”,老子是老子,儿子是儿子,一码归一码。不像后来,一人倒霉,九族都受株连。
  《竹书》说,颛顼在位78年而“崩”,也就是说他活了98岁,无论是执政期还是寿命都很长,但跟他爷爷还是没法比。黄帝在位整整一百年,他的寿命跨度也极大,从111到300岁。
  黄帝“寿三百”连孔子的弟子都很困惑,其高徒七十二贤人之一、以口才好著称的宰我(咋起这么个名字?太自虐了)问孔子黄帝咋活了三百年,他还是人吗?子曰:“Well,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先进事迹你不好好研究,问黄帝那么久远的人干嘛?“,宰我一根筋地追问:“做学问就要彻底,不能碰到疑难杂症就回避,我非问不可。”孔子不愧是圣人,来个脑筋急转弯:“他生前时利民百年,身后人民敬畏他百年,其教诲流芳百年,故曰三百年。”很明显孔子绕个个大弯子(还说了一大段黄帝德行和伟绩),目的就是要答非所问。宰我不知是被绕糊涂了还是不敢再问,接下来他自动转换话题,“请问帝颛顼”。
  颛顼有谋略,但是低调得让人看不出来(“静渊以有谋”),绝不会像孔明摇扇子那么嚣张,大雪天都扇扇子,把装酷进行到底。他继承了爷爷黄帝的光荣传统,比如按时种地,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对鬼神表达崇高敬意,深知NO ZUO NO DIE的道理。这些事他爷爷都做过,我相信颛顼对爷爷崇拜之极,小时候“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就一定把爷爷奉为神明。他也学他爷爷东西南北巡,只是终点有所不同。
  往北他到了幽陵,就是幽州,五代时被儿皇帝石敬瑭打包送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之一,即现在的北京和部分河北、辽宁一带。不过不知道他的幽州行都干了啥,如果是自驾游可就没多大意思了。他爷爷北巡时干了啥?北逐稀饭,哦,不对,是“熏鱼”。南巡到了当时人以为最南的地方:交趾,即现在的越南北部,这个倒不容易,路途遥远不说,那时候的越南只有“农家乐”,不太可能有什么反动武装,就算有也早给他爷爷摆平了。西巡到了流沙,具体什么地方说法不一,《汉书 地理志》认为是张掖,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得名张掖,西汉猛将霍去病在此把匈奴打得差点一病不起;也有人认为“流沙”泛指沙漠地带,这个更不容易了,沙漠里连“农家乐”都没有,只有孤烟直,标签都找不到地方贴,贴了也很快给流沙埋了。东巡他巡得比他爷爷还远(黄帝东巡只是到了山东,我怀疑他老人家是去泰山熟悉地形,为封禅做前期准备),到“蟠木”,蟠木是什么?是扶桑,那时的扶桑可不是现在的扶桑,那时的扶桑据《山海经》说长得比太阳还高,它罩着太阳,所以叫日出之地。日本人急吼吼地喊“扶桑之国天皇佑,大和民族旭日升。”,徐福啊徐福,你都教了那三百童男童女什么东西呀?你是他们的第一任天皇吗?如果不是,我深表遗憾,你也节哀顺变。
  颛顼四方巡游的目的以及成果,似乎非常显著,日光、月光照到的地方都是他的(“日月所照,莫不袛属”),这好像又过于显著了,全世界都归他了,白天和夜晚也都是他的,免得白天不懂夜的黑。他爷爷那一通巡视很实在,收拾匈奴,结交仙友,立威于诸侯,还顺便给封禅踩点。不过颛顼跑了这么一大圈,也是蛮拼的,起码在那些偏远的地方留下了“到此一游”的足迹,就像美国人第一次在月球上插国旗一样。
  《山海经》里说颛顼的政权并不稳定,共工试图夺权,但是被嫦娥的老公,神箭手后羿射得屁滚尿流,一路流到大西北,即现在的宁夏,恼羞成怒撞不周山而死。这个传说与《三皇本纪》出入太大了,在《三皇本纪》里,共工和后羿都是女娲时代的,比颛顼年长了两千多岁,这比“关公战秦琼”离谱得多。之所以出现如此巨大的误差,这从另一面暗示了当时没有文字,全凭口耳相传,各地口音相异,传到后来肯定面目全非。
  颛顼不知道的是,比他爷爷资格还老的埃及第一任法老美尼斯创立的古埃及王国,强大无匹,国祚绵长800年,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建筑全面发展,象形文字已经用于政府文书,雄伟的石墙城池耸立于尼罗河边,他们之所以能够用石头砌墙,是因为青铜制造的工具好使,五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已经拥有了文明的三要素:文字、青铜和城市。当然你可以说咱们六千年前就有精美的玉器了,虽然玉器也是文明的一部分,如果你拿着一件出土的玉器说咱们有六千年的文明,谁也拿你没辙,不过你只能跟自己玩。咱们还有一万多年前的陶器呢,陶器自然也算是文明的一份子,可你好意思说咱们是万年文明古国吗?
  我曾和一个爱好历史的同胞聊天,他说五千年前中国肯定也有城市,只不过古埃及是用石头造墙,所以留下来了,咱们是用泥巴做的土墙,自然不如石墙存得久。他怎么就不想想咱们为什么不用石头做城墙呢?陕西的石材资源比尼罗河丰富多了,咱们不差石头,差的是工具,没有青铜工具就无法有效加工石头。听说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没听说玉可以攻石。中国最古老的城市遗址是商朝的,大量出土的青铜器也是商朝的,这足以证明青铜器对于古城池建设的重要性。没有青铜的黄帝、颛顼二帝和土豪法老相比确实有些寒碜,爷孙俩的“帝都”充其量只是规模大些的土围子而已,“土围子”确实很容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也许这爷孙俩才是真正的“土”豪。幸亏颛顼没有巡视到尼罗河边,否则他回来后不是变成刘姥姥就是祥林嫂,成天发呆,嘴里念叨:那墙怎么弄的,怎么弄的?然后摸出块相当漂亮的美玉,嫣然一笑:这个东东你有吗?
  让我们离开尼罗河,回到黄土高坡吧。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