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学堂|高建忠:判断病程、疗程,解读经方剂量

 qlxzwx 2015-08-24

??

主持人说

经方学堂,致力于打造中医精品微课堂。经方学堂愿与您一起品味中医旨趣,一起学习中医经典,有梦想,不孤单,经方学堂永远与您相伴。


一般来说,外感病的病程、疗程相对较短,内伤病的病程、疗程相对较长。当然,外感病也有病程长而治疗颇费周折者,内伤病也有病程短而随治即愈者。对病程、疗程的初步判断,就病者而言,便于更好地做到与医者的配合,配合治疗;就医者而言,便于对治疗方案的整体把控,以及从选药到服药的细节把握。

历史上,有名医外号“某一贴”者,意指处方用药一贴即愈。也有名医外号“某百付”者,意指一张处方需连续服用百付。从医者角度认识,“一贴”者,治疗着眼于祛除邪气,主要适宜于治疗外感病;“百付”者,治疗着眼于正气,着眼于脏腑、气血功能的恢复,主要适宜于治疗内伤病。

经方的剂量,是历代经方学者关注的重点。

关于附子的用量和用法,历代医家每有争论。

有开方即用,常用量就是几十克、上百克,甚至使用数百克的医家都有。代表医家如近、现代的“火神派”。

但当我们读“易水学派”医家的著作时,我们发现“易水学派”使用附子极其审慎。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说:“(黑附子)其用有三:去脏腑沉寒一也。补助阳气不足二也。温暖脾胃三也。然不可多用。”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反复叮咛,大寒大热药只宜“暂用”,“此从权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附子正属“大热药”。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东垣先生用药心法》中说:“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在《阴证略例》中说:“古人用附子,不得已也。”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易水学派的医家们不善用、不敢用附子?”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之一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一书中载有两案。

一案是罗天益治参政商公之中寒腹痛自利,用附子温中汤:干姜、黑附子各七钱,人参、甘草、芍药、茯苓、白术各五钱,草豆蔻、厚朴、陈皮各三钱。上十味咀,每服五钱或一两。水二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三分,去渣,温服,食前。

此案中附子每服约七分或一钱四。

还有一案是罗天益治曹德裕男妇伤寒自利腹痛,以四逆汤三两加人参一两、生姜十余片、连须葱白九茎,水五大盏,同煎至三盏,去渣,分三服,一日服之。至夜利止,手足温,翌日大汗而解。继以理中汤数服而愈。

此案中附子每剂以两计。

案一附子为小剂,案二附子可谓大剂。

上述两种用法,看似截然相反,让后学者常常无所适从。以致惯用大剂者,一生不会开小剂;习用小剂者,终生不敢用大剂。

实际上,用外感和内伤理论去理解,上述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大剂附子在于祛邪,小剂附子在于温阳。治疗寒邪外伤需大剂,治疗阳气内伤需小剂。尽管大剂附子可以回阳,但回阳仍立足于祛寒,与补阳明显有别。

“易水学派”轻用、慎用附子是基于“内伤”。

附子如此,麻黄、桂枝、石膏、知母、大黄、芒硝、柴胡、黄芩、干姜、吴茱萸等药俱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