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 | 习茶日记之3:四碗发轻汗

 谦言益语 2022-01-05

席间,师父一边漫不经心地点泡着单枞水仙,一边给我们讲着卢仝《七碗茶歌》。他说道,“这卢仝的七碗茶歌呀,可真是写绝了喝茶的境界,喝茶就是要喝到发轻汗才算是真的喝茶了。”

接着师父就配合着一杯杯的品茶过程来让我们体会卢仝《七碗茶歌》中每碗茶的觉受:“一碗喉物润”是说的第一碗茶喝下,从口腔到咽喉就应该感到了滋润,这种润是需要有顺滑香美的感觉,若是发涩发苦就不对了,茶泡出了苦涩味那就泡坏了。“两碗破孤闷”说的是第二碗茶喝下,能够振奋精神,心中所有压抑积郁的那些孤苦烦闷都应该可以被这杯茶来驱散,而达到提神舒怀的感觉。“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到这第三碗茶喝下,心神中的那些昏昧痴惑就被荡涤干净了,此刻基本上可以说进入了“澄心涤虑”的境界了,而品茶的境界在日本讲究“和敬清寂”那是他们茶道的核心精神,已经进入一种形而上的境界,但在世俗间品茶的境界,踏实些说,还是“澄心涤虑”更实际些吧。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这第四碗茶喝下,茶气激荡以逼人发出微汗,使人毛汗顺畅而身心清爽祥和自在,这对于喝茶来说实在是顶顶重要的大事,无论是平时喝茶还是这样的茶席,若是四碗茶喝下没有一点点发轻汗的感觉,那这席茶算是白喝了。

卢仝生在唐代,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这首《七碗茶歌》是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最精彩的片段:“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不过诗中描述卢仝所品饮的茶汤与现今冲泡的茶水还是有差别的。唐代所流传的烹茶法是在烹煮的茶汤中加入姜桂盐等大料煮沸,喝这样辛温散热的茶汤肯定会出汗。而现今这种冲泡茶叶的泡茶方式若想要发轻汗就不那么容易了,首先要选择茶气要强、树龄要高、茶质要清的好茶,再用撞茶法将浊物洗净后,选择合适的冲泡方式泡出来的茶或许会让你体会到卢仝《七碗茶歌》的感觉。

师父返台半月了,我每天都至少会泡三款茶来试验,发现能一泡茶下去,喝到四杯就发轻汗还不是那么容易的,回想喝师父的茶,似乎每次都会感觉到背热头热手脚热,浑身轻轻出汗,其中,师父的那泡紫芽和黄本悟师兄带来的普洱野茶最为明显。

关于泡茶的基本要求,师父是强调一定要沸水,而并非现在很多茶类出版物上说的,不同的茶不同的温度。在师父看来,温度是在冲泡中可以用手法掌握控制,水沸是必要的。对于时间,师父均强调快冲快泡,他特别一再强调说:“品茶是享受茶带给你的舒适,不是故意找苦吃。所以,好茶一定是不苦不涩的,泡茶不能泡出苦涩味,若是茶苦了、涩了,这道茶就泡坏了。”苦即带寒,涩是体液在身体中的滞涩感,这两种味觉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要观察自己身体中的不适,应予以避免其对身体造成伤害。

不过,在闷茶中还有另外一说,再稍晚些时候,我会专门写一篇闷茶的体会分享给大家,感兴趣的茶友们可以关注我们“德乐堂”订阅号,及时先睹为快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