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哥窑鉴赏辨伪

 芝润斋 2015-08-24

宋哥窑产地不明。

    哥窑是宋五大窑之一,又是世界瓷器生产顶峰时期的杰作,产地确认至今未明,有浙江龙泉和杭州两说,之后,又有专家认为在江西景德镇等等,都未得到一致的认可。至于明代流传下来的关于南宋龙泉有章生一烧哥窑章生二烧弟窑的传说,也没有充满说服力的材料证明。

    关于哥窑的描述,文献记载上说,“有裂痕为条者,号百圾碎,亦有作鱼子纹者,但仍以釉水纯粹无纹者为最上。”从传世品中可看出,哥窑胎体有黑、深灰、浅灰、土黄几种。釉色一般较淡,为失透的薄乳浊釉,有粉青、灰青、米黄色,以灰青与米黄色为主。器身多纹片,俗称“文武片”、“百圾碎”,其中纹片大小结合,大片纹线呈深黑色,小片纹线呈褐黄色,故称“金丝铁线”,也有一色纹片。造型一般为碗、洗、罐、碟、瓶、炉、盘。烧造方式既有垫烧,也有支烧。开片是哥窑最主要的特征,开片与窑变一样,是色釉瓷的重要装饰手段。哥窑开片曾被认为是“碎瓷”,是一种“釉病”,之后,窑工们发现了这种釉病和残缺爆发出的美感。南宋龙泉弦纹长颈瓶不亚于完整、单一的釉色,它打破了单色釉带来的沉闷,这种“病态美”,“残缺美”,体现了单一中突变的审美效果。哥窑釉属无光釉,色调丰富,有粉青、米黄、奶白诸色。“金丝铁线”是重要特征,较粗疏的黑色裂纹与细密的红、黄色裂纹交织,开片或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哥窑釉层厚,胎体多为紫黑、棕黄色,器皿口部釉薄处隐约露黄褐色胎,底足呈铁黑色胎,因此也名之“紫口铁足”。(注1)

哥窑产品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和前面对修内司的描述相似)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传世哥窑,制作极为规整,整体效果类似官窑,故后人说“官、哥不分”。

至于哥窑产地,学术界的认识还是有了一定的进展。几年前,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在龙泉哥窑遗址发掘出不少黑胎片纹青瓷,这与一部分传世哥窑在造型、胎色、釉面和纹片均不相同。而在杭州老虎洞遗址发掘中,元代晚期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传世哥窑极为相似,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定,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不少专家认为,老虎洞窑址很可能就是传世哥窑的产地。

  当代仿哥窑数量不少,“金丝铁线”制作得呆板,涂色效果很差,“攒珠”的感觉生硬。整体仿品水准普通,有经验的藏家能够鉴别。哥窑原本存世就少,仿品也明显少于其他窑口。

    至于今天报道的故宫打碎的那件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确是珍品(见下第一图),造型呈六瓣葵花式,做工非常难,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此盘造型优雅、大方,开片线条极富美感,又富于变化,当为宋哥窑的精品。国宝打坏自然可惜,这暴露出故宫保管工作的漏洞,今后必须警钟长鸣。故宫文物是全中国人民的财产,是全人类的珍贵财富,不是某个人的,某个政府的,所以,敬业保护是工作人员的天职。至于有博友问是否可以修复,可以说大多数瓷器很难修复,而哥窑瓷器相对容易一些,因为其本身的开片能遮掩修复带来的缺陷。当然究竟不知损坏到何种程度,但愿小损,修复可能性较大。

 (详文见作者拙著《中国瓷器鉴赏与辨识二十讲》)

注1:李辉柄《宋代官窑瓷器》

注2:冯先铭《中国陶瓷》565、57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哥窑鉴赏辨伪---兼说故宫打碎的哥窑盘

宋哥窑鉴赏辨伪---兼说故宫打碎的哥窑盘

宋哥窑鉴赏辨伪---兼说故宫打碎的哥窑盘

宋哥窑鉴赏辨伪---兼说故宫打碎的哥窑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