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宿迁,还只是位于苏北的一座小县城,1938年底被日军攻陷,进而被日伪军占据。但英勇不屈的宿迁人民没有在敌人的炮火和杀戮下屈服,而是在中共苏皖区党委及以后的淮北、淮海区党委的领导下,不断开辟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与侵略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直到1945年8月中下旬,宿迁终于迎来抗战的最后胜利。 记者日前走访了宿迁市的史志办等文史部门,试图还原当年抗战胜利前后的关键时刻,一探宿迁当年还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江南时报记者 刘浩浩 8月18日驻守宿迁的日军全线溃逃 日前,在宿迁市史志办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在当地找到了一些反映宿迁抗战往事的史料和档案。据载,宿迁全境的解放时间是1945年8月的中下旬,宿迁抗战胜利的标志性事件是1945年8月18日,驻守宿城的日军分乘12辆卡车,逃往徐州新安镇。 当天,时任泗宿县副县长的傅茂如带领县总队攻占宿城,俘虏了日军2名。次日,运东宿迁县警卫团也进驻城内极乐庵,双方配合在全城进行了一次大搜查。“后经淮海地委指示:宿迁城由淮北泗宿县接管,宿迁县警卫团遂撤往运东。”至此,宿迁全境解放。8月下旬,淮北行署民运部长张灿明率工作队进入宿城,开始进行各项恢复工作。 由于宿迁城的解放是在枪林弹雨中到来的,对于当时迎接胜利的情景,史料中并没有记录得特别详细,记者询问了不少在宿迁生活过的老人,他们在回忆中也普遍告诉记者,记不得当时宿迁社会各界是如何庆祝这个胜利节点的了,也可能当时根本就没有大面积搞过庆祝活动。 “我们知道日本人战败,好像已经快到8月底了,当时有消息灵通的年轻人回来说,日本人被打跑了,村里人开始都不信,因为鬼子平时并不经常到我们乡下活动,所以大家也没法核实。直到后来都说鬼子失败了,我们才信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家住宿城区的一位82岁的程姓老人告诉记者。 而据史料记载,八年抗战,宿迁县有4000多名无辜乡亲惨死在日军屠刀之下,有近600名优秀儿女战死在疆场。 从1944年起日伪军已呈垂死挣扎态 那么,抗战胜利前的时刻,宿迁城内的情况是怎样的? 据《中共宿迁地方史》记载,1944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日军在中国华南、华中、华北战场节节败退。整个宿迁城的抗战形势也朝向有利于我方的方向发展,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宿迁城内解放区的规模日益扩大。 “但是日军并不愿意就此认输,仗着领先于我方的装备和军事实力,依然不断地外出骚扰挑衅,作垂死挣扎,结果每次都落得个灰溜溜落荒而逃的下场,这时候的日军早就成了苟延残喘的老虎,已经伤不了人了。”宿迁的民间历史爱好者李正告诉记者。 据史料记载,这个时候的宿迁,大部分区域都已在我方的控制之下。日军平时主要依靠伪保安总队等武装力量进行骚扰活动,而实际上他们对交通线上的各据点,已经无力增援。 史料中这样的例证很多:如1944年1月,宿城日军百余人,由左庄出发,进犯宿迁根据地,途经来龙庵东侧,遭宿迁县警卫团伏击,毙、伤日军30余人,缴日式步枪5支,余敌溃逃。2月24日,来龙区边防队配合民兵一部,深入张圩、天龙庵、曹集等伪区,开展政治宣传活动。返回途中,遭伪军两路截击。来龙区边防队和民兵沉着应战,毙伤伪军多名。 7月24日,宿城伪军230人增援左庄伪据点被围困的伪军,至蔡庄被当地联防队击退。次日晨,宿城伪军500人,再次增援左庄,至蔡庄时,再次遭民兵联防队截击…… 从1944年年初始,日伪军针对宿迁境内的抗日军民发动的多场袭扰和挑衅战争,多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宿迁地方军和民兵配合主力部队及时进行局部反攻,也接连取得了胜利。 溃逃前仍残杀了一批抗日群众 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抗战形势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大反攻阶段。这时,驻守宿城的日军藤原部队只剩一个营的兵力,且处于人民的四面包围之中。城中的日军惶惶不可终日,早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嚣张气焰。 而我方的抗日游击斗争则处于密集的状态,宿迁的抗日军民不断向各个据点猛烈出击,扩大战果。至1944年底,包括宿迁在内的伪淮海省的“治安区”面积,已经由80%缩小到20%。 1945年春夏季,局部反攻的形势风起云涌,连战皆捷。1月21日,宿迁警卫团夜袭导淮据点,俘伪军及工程人员各1名。2月26日,泗宿县苏圩区队,截俘伪洋河镇警察局长钟克明及所属官兵40余人。3月15日夜,宿迁警卫团拔除城郊雨露庵据点,毙日军9名、伪军6名;俘日军上士左藤三郎及伪军50余名…… 为了给全面反攻创造条件,从1944年7月起,中共领导的淮海行政公署先后对辖区内的行政建制、人民武装等进行了多番调整,经过调整后的各地区、乡武装都进行了充实,民兵也得到大发展,大大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 1945年8月10日,延安总部命令各抗日根据地所有武装部队,向一切敌战区和交通要道展开积极进攻,迫使日伪军投降。8月11日,朱总司令发出命令,命华北、华中、华南各解放区人民军队,迅速前进,收缴敌伪武器,接受日本投降。 宿迁各解放区军民纷纷集会,进行反攻动员,号召“一切为了前线”,并以县为单位成立反攻团,以区为单位成立反攻大队,每大队约200至300人,为全面反攻做好准备。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在8月18日逃离宿迁时,驻守宿迁的日本宪兵队长八木,仍是恶毒地把关押在宪兵队的张怀礼等抗日群众,带到河东洋桥头用刺刀逐一刺死,并放火焚烧大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