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祖庭、少林拳的发源地少林寺,名扬海内外,深受历代皇室所宠爱。可很少有人知道少林寺曾为陟岵寺。要说明此问题,还须从佛教历史上的“三武之厄”中的第二厄讲起。 西域名僧跋陀主持少林寺以后,受皇室支持和崇拜,寺内习禅僧徒恒百,一直处于发达之势。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年间,武帝禁佛、道二教,少林寺未能幸免,如同其他寺院一样“咸从废毁”。(寺存《少林寺碑》)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灭佛大事件。 在少林寺史上,真可谓第一次大落难。周武帝的这次灭佛禁道,并非偶然之举,它是因为日渐猖獗的佛教势力,已发展到了祸国殃民的地步。“寺夺民舍,三分且一,僧寺无处不有,或比满城邑之中,或连溢屠沽之肆,或三五少僧共为一寺。象塔缠于腥臊,性灵没于嗜欲,真伪混居,往来纷杂……。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正光以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于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 弃田入寺的农民,逃避国家律令约束,直接受寺院僧主的支配,在经济等一系列利益方面与官府相对抗,这在民以食为天、唯一依靠农业发展粮食的封建社会,这是一个至关国家大权主宰于谁手、国家兴衰如何的重大问题。 尽管佛教是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但由于它的大肆泛滥已威胁到了国家和官府利益,也势在必然地形成政、教之间的矛盾尖锐化。为了打击佛门势力,发展生产,富国强民,北周武帝便开始筹划禁佛的计划。 据少林寺《少林寺碑》记载,周武帝“纳元嵩之说,断释老二教,率土伽蓝,咸从废墟。”由此看来,元嵩的意见促成了周武帝灭佛的决心。少林寺在这次禁佛斗争中,同样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卫元嵩,益州成都人,原初也是一位佛门信徒,出家跟名法师从佛,此人聪明过人,深精阴阳历数,各地漫游,四处扬文。 后来,他以俗人的身份向中原跋涉。因其爱走上层,喜交权贵,得到了周武帝的赏识,封他为蜀郡公。卫元嵩原为佛门弟子,深知佛门内幕情景,目睹体受佛法的荒唐。面对佛、道的日益泛滥,便和一个名叫张宾的道徒联合起来,与天和二年即公元567年,上书周武帝,请省寺减僧,禁佛道二教。 如何对佛、道二教采取行动,周武帝考虑再三,慎之又慎。自天和至建德年中,他曾七次令释、儒、道三教名僧及朝中大臣聚集大殿进行大辩论,并亲临其场,细耳倾听三教之间的激烈争辩,以审其先后和优劣。 历经反复洞察,终于于建德三年即公元574年5月,周武帝才下定决心,下令断佛、道二教。融佛灭经,驱僧破塔,宝刹伽蓝皆被成为俗宅。沙门道士还俗为民,复田耕地,“三宝福财,三给臣下,寺观塔庙赐给三公”。(粱僧佑《弘明集》)就这样,在北周的大地上,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著名的、周武帝灭佛运动形成了。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当年正月,武无帝进入北齐宫殿,如前措施,召集五百众僧于殿,讨论佛教废立之事。讨论结果,留儒除佛。此时虽有名僧慧远极力争辩,但武帝灭佛决心这已下,仍令尽毁齐境佛塔,解散寺院所有人员,复军民,回到原来的户口编册。 这就是佛教历史上著名“三武之厄”中的第二次禁佛大行动。这时,北方僧众,纷纷流至江南。少林僧徒也在这次事件中受到冲击,四散奔逃,有的隐居尘俗,有的遁匿山林,有的逃之江南。名刹少林惨遭废毁,这也是少林寺历史上的首次大灾难。 (本文来源:少林寺的历史及演变,《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作者:栗胜夫,时金钟,本文题目为编者改动与原文无关,由于版式需要,去掉相关注释,并做了摘编处理。详见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