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扩张迅猛的当下,面对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城市印象,面对工业化遗留下来的制造厂、仓库等建筑群体,面对衰败的历史文化街区,我们的城市迫切需要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来缓解过度物化社会下人们的心灵恐慌。产业类建筑的保护和改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们既不能被改得面目全非,也不能纯粹成为城市展品,更不能盲目地开发利用,如何判断其使用价值,如何把握改造的尺度,如何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来建设,都是产业类建筑改造所面临的挑战。
单纯为了旅游而开发,或者为了成为一个经济增长点,也许未必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产业类建筑。只有将改造尺度、社区文化以及居民活动等内容纳入建设过程的考虑因素中,才能更好地使得该地段和谐稳定地发展。

2006年京杭大运河申遗项目启动以来,杭州市的运河综保及沿河文化建筑遗产保护和改造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延续城市文脉、拓展旅游空间、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富义仓、通益公纱厂旧址等7个遗产点被列入申遗预备名单。其中富义仓等产业类建筑不仅记载了杭州市近代产业逐步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包含了深厚的地区文化底蕴。
当下产业类建筑修缮方式不外乎将其维修至建筑建造时初始状态,不留维修痕迹;或是按照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维修痕迹经过弱化协调处理与原有部分基本一致;再或是按照不改变原状原则,对其进行最低干预,并且强调维修痕迹的明显可识别性原则。其第三种方式既可以将“新”的建筑和建筑的历史部分区别开来,又可以在远观时显得和谐统一。
富义仓在复原程度上,以柱础至柱顶石为界并不修复木结构以外部分,对现存的建筑保留其总体平面布局,对毁损建筑保留其遗址位置,在局部墙面和内部环境上适当添加了时尚元素和现代构件,尽可能少的对整体风貌和建筑外观进行改造。其立面上基本保留了白墙灰瓦的传统建筑风格,和附近的若干历史地段可谓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富义仓的改造建立在识别既有建筑被赋予的时间感上,这种时间感是需要让人们去感受时间流动的整个过程。它们没有过度的美化,也没有一尘不变的复原,而是能够让置身此地的人们感受过去,享受今天。


在整体空间布局上,富义仓地处运河三岔口,分别由三座石桥与霞湾路、湖墅路以及霞湾公园相接,既有创意产业的办公功能,又承载有休闲和游览功能,在面对整个地段的较大人流和车流时,组织有序的动线走向尤为重要。
富义仓的游览路线包含贯穿粮仓的主轴和沿运河的滨水步行道两部分,前者将办公空间和内部业态串联起来,后者则是连接了古水街环楼和遗址公园。这种形式给予了使用者和游览者更多自由选择的路径。
富义仓的开放式布局不仅仅体现在动线的分布上,更体现在周边场所环境的营造之中。富义仓附近的水系、道路、桥梁均蕴涵着大量历史信息,对见证当时的历史、研究当时的布局和保存历史的环境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富义仓遗址公园保留运河原本的支流驳坎、码头等景观,让使用者自己来挖掘和想象其文化内涵与历史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