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毁掉你的孩子之:这些假装抛弃孩子的话,你说过吗?

 长沙7喜 2015-08-26



媒体曾经爆料过这么一个广受争议的故事:一位妈妈打着教育的旗号,用抛弃的谎言骗了孩子十几年。事件大概是这样的:


“你妈已经死了,我不是你亲妈。”十几年前,申女士告诉刚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程程。孩子不信,笑着对申女士说:“妈,不会是真的吧?”但申女士的话斩钉截铁。从此之后,程程仿佛变了一个人,刻苦学习、吃苦耐劳,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身上的骄娇之气也消失殆尽,既懂事又听话。大学毕业后被上海一家软件公司聘用。


女儿事业有成,独立性也强,申女士感觉应该说出实情了。“其实,你妈没死,我是你亲妈”可是,程程半信半疑地问:“是真的吗?”申女士说:“我当初说你不是我亲生的,就是为了激励你学习,让你改掉缺点,学习好了,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你要知道我的良苦用心啊!”


这是一个很极端的假装抛弃孩子故事。不了解故事背后的详细情况,我不能说这个孩子最终会受到什么伤害,最终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的女儿在十几年中一定缺少以下几样:


1)对父母不再无条件地依赖。孩子需要父母就像需要家中那个用了多年的大沙发,在累了、困了、无聊了的时候可以随时躺上去。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说,虽然妈妈经常训她,但她从不会记仇,高兴了还是会钻到妈妈被窝里。而她小时在姥姥家长大、上小学后才回来的姐姐就从来不跟妈妈亲热。


孩子需要这种无顾忌的亲热,就像我们需要家里熟悉的旧沙发,需要脚下坚实的大地。否则,她是不踏实、不安全的。


2)对父母以及他人不再容易信任。我所接触过的领养的孩子,无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无论是从小就知道真相的还是长大后知道的,都有一种被欺骗、被抛弃的感觉。


不论父母是什么原因不要孩子了,孩子总之是被遗弃了,是不受欢迎的。更荒唐的是,这位申女士又再次说明实情,你让孩子相信哪个呢?你到底是诚实的呢还是不诚实的呢?


3) 带着不安全感、被遗弃感,不知道能否以及怎样相信别人。女儿就算外表上事业有成,她能享受生活吗?她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互动吗?所谓的独立性强,是不是因为她不能够相信别人、搞不好人际关系呢?懂事又听话的背后是不是因为恐惧被遗弃而压抑自己、讨好别人呢?


这些假装抛弃孩子的话,你说过吗?


大多数父母都无法接受也不会做出这种假装抛弃孩子的行为,但不少父母常常不自觉地都会说出这些抛弃孩子的话来——


  • “看见你就烦!”

  • “早知道就不要你了!”

  • “再闹,妈妈不要你了!”

  • “你像谁啊?我们家没你这样的!”

  • “你一点都不听话,你太让我失望了!”

  • “我怎么能生出你这样的孩子!”

  • “考不好别吃饭!”

  • “我没你这个儿子(女儿)!”

  • “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 “养你这孩子有什么用?”

  • “你没救了!”

  • “你干脆别读书了,我对你也不报希望了!”


有些话听起来虽然没有明确的驱赶、抛弃的意思,但也暗示了“没有你我会更好”或者“你不像我,你不属于我们”这层意思。


例如,我的一个朋友,从小乖巧,听话,学习好,体贴父母,帮助父母干家务,可是奶奶的一句话永远响在她的耳边:“玲玲(化名)样样都好,要是个男孩就更好了。”


独生子女的政策使很多喜欢男孩(也有的是喜欢女孩儿)的家庭终生遗憾,当孩子的面有时也流露出“你不是我们想要的……”那个意思来。


与性别类似的,有些离异的家庭或者一直应该离但没有离的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会说:“都是因为你,我们才没有离。否则我们早就自由了。”或者“要是没有你,我离了婚可以如何如何,可是……”这类话的意思同样是:因为你的存在,拖累了我的一生,我不想要你!


这样做对孩子的长久伤害


1)会自觉、不自觉地违背自己的意愿,做出取悦、讨好大人的举动。


例如,顺从,让干啥就干啥,主动为父母着想。这样的孩子会被人认为乖、孝顺、听话,甚至懂事。而实际上,他们的行为表现可能让人觉得乖巧、懂事,内心却不一定乖巧、懂事,因为他的动机和目的是不一样的。他的动机不是信任和感恩,而是委曲求全、不得已而为之。


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孩子不会一直讨好父母。他会感到不公平,他讨好的热情和动力也会被一点点地熄灭。


可是,他的讨好行为常常已经固化了,他在与其他人交往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重复“让别人高兴、满意”“别惹别人不高兴”这样的内在动机,而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人活在社会上,必然会与他人有利益的冲突。


一个人若总是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总是放弃自己的利益,他的社会功能是不全的,即便他自己心甘情愿,他的家人、孩子却需要他的保护和支持。一味讨好别人,不但不能“吃亏是福”,反而会招来坏人的利用、控制、得寸进尺。他的生活不会幸福、安稳。


2)自我价值低。


“我不值得、本不该、不配在这个家”,这种自卑深入骨髓。自卑之余,一遇冲突矛盾,孩子会首先自责,“都是我不好,要是没有我就好了”。在这些理念和认同下,孩子从小就会体会到悲观厌世。


3)失去安全感和归属感。


一个被父母否认、抛弃的孩子,就像脚下的土地被抽走了,他没有自足之地,深怕无依、孤独寂寞,断了与他人最天然、最紧密的联系。这样长大的孩子在性格上有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就像《红楼梦》中的惜春一样,她体会不到别人对她的关心,她也不关心别人,孤独狷介,独善其身,或者被描述为自私自我,主动断绝与外界、与他人的往来。


另一个极端则是反社会人格。他体会不到社会和他人的给予,不认为自己与社会和他人有关系,怨恨社会和他人。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对待孩子?


在当家长之前,没有审核自己是否各方面都做好了准备。


很多年轻父母自己还是孩子,还没有长成为一个“社会人”,不能很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就匆匆忙忙做了父母。


他还有太多的事情不会做、不愿做,自律和自控力常常不好,她自己还很情绪化,常常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而不能整合地考虑自己的需求和目的、他人的需求和目的、社会的规范与要求等太多“复杂”的信息,他有太多的愿望尚未实现,例如游遍全世界或者成为一个歌手,换一个职业等等。


孩子的到来占据了他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给他带来更多的挫败和懊悔。此时,他的“要是没有你该多好”不是简单地不经意间脱口而出,而是压抑在心中的隐秘的愿望。


父母应该怎么做?


一、注意戒绝任何不接纳孩子、不理孩子、抛弃孩子的威胁用语!可以请家里人监督。


二、学习、掌握让孩子信任、服从家长的技巧,而不是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威胁孩子。


三、学会反思孩子为什么不听话、犯错误,从根源上去诊断,从言行上去指导,而不是一味用威胁来压服孩子。


四、从态度上转变对孩子的看法。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可以随意丢弃。要负起责任,把孩子看成必不可少的家庭一员。


五、如果无意说过此类的话,一定要告诉孩子自己不是真心要抛弃孩子,让孩子确信家就是他的地方,永远有他的空间。


六、如果自己说这类话确实有对家长责任的厌倦,那么自己要去学习、调整,自己要长大,而不是怨孩子。


编辑:cady

文章由心欣向荣公众号曲韵老师授权转载

曲韵,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心理科门诊专家,积极心理治疗中心(中国北京)前主任,首席专家。德国认证积极心理治疗师,著有《父母这样做,就是在毁掉孩子》、《父母这样做,就能够成就孩子》等心理健康类图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