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浩威|关于“妈宝”,养育中的信任、帮助与放手

 仰羊 2023-01-30 发布于上海

作者简介:王浩威,国际分析心理学会荣格分析师(IAAP),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专科医师,精神科专科医师,台大医院精神医学部兼任主治医师,实践大学副教授。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执行长,心灵工坊文化公司发行人。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造就”,经授权转载。二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家好!我是王浩威。我从1987年开始从事心理治疗,1998年开始有自己的心理治疗诊所。今天我想跟探讨晚熟时代。

这个时代是相当晚熟的。

我有一位来访者,她是一位老妈妈,她跟我探讨,她是否要去法院告她的32岁的女儿,因为女儿对她语言暴力。这个女儿32岁,她住在家里,不出去工作。妈妈有时候忍不住发牢骚,这时女儿反驳妈妈:你侵犯了我的人权!这位妈妈很传统,开始训女儿。女儿便更多地用法律来说“你侵犯了我的人权”等。而妈妈觉得她也有自己的权利,因为这是她自己的房子,她有权利让女儿走。

其实,早在14年前,女儿18岁的时候,这位妈妈就带女儿来找我。那时,女儿因为一场失恋就不想去上高三的课,妈妈求她去高考、去上学。

这就是典型的“妈宝”,什么事情都是妈妈在帮忙。

不知不觉,14年过去了,32岁了,如今她让妈妈恨之入骨,妈妈感受到她的语言暴力、肢体暴力,想着要不要去警察局控诉她。

晚熟不只是存在于华人世界,其实在全世界都很普遍。

在意大利,他们有一个词专门用于形容养在家里的大宝宝、大娃娃;西班牙有很多人形容他们的孩子是“千元族”,一个月赚千元,花光了就够了,像我们讲的月光族。

还有啃老族,还有日本讲的NEET族(注:“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不上学,没有工作,也不接受职业培训的人)等,这是全球现象。

越来越多的孩子,小时候享尽父母的照顾,长大后变成越来越晚成熟的情形。

图片

果我们进一步看他们的个性,其实就是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所提出来的“空心人”:

看起来很亮丽,可是内在却很没有自信。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个时代有这种普遍现象?

其实,这样的晚熟人不只是存在于家庭,还有职场。在台湾,很多公司的人事部门常常接到父母打电话说,“你们公司能不能不要让孩子上那么多夜班,能不能不要让孩子承受那么多不必要的训练”。有时候,爸爸妈妈反对一份工作(比如,太辛苦了)也成为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这种“妈宝”的背后有一个直升机父母,无论是帮助、掌控、控制,还是照顾,这种无所不在发生在家庭、学校,也慢慢进入职场,即使孩子进入了社会,仍然起着干预作用。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介入越多,孩子以后的自我挑剔程度(即完美主义),还有后来的焦虑、忧郁也越高。

事实上,一个完美主义者之所以对社会适应不良,跟他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提供了一个太美好的环境有关。

这样的美好让他们不必经历失败。

完美主义的背后藏着对失败的恐惧。然而,从来没有摔跤的人,把摔跤想象成很痛苦的事情。

当父母不断地介入孩子的升学、朋友圈等(希望他功课更好、怎么做功课、怎么写报告等),父母好像在不知不觉地为孩子创造着完美环境,但是,正是这些,剥夺着孩子很多方面的成长。

图片
图片

理学家艾瑞克森把人分为八个阶段,从婴儿的信任-不信任开始,第五个阶段,讲青少年、青年如何进入社会。如果一个人前面几个阶段是失败的,那么当他进入青少年、青少期的时候将缺乏出发的力量。在青少年、青年期,一个人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寻寻觅觅,找到自己的自我认同。

艾瑞克森的学生把这个观点讲得更为清楚,他说,也许我们应该分两个面向来看:一方面,青少年意识到危机,“这个社会跟爸爸妈妈讲的不一样,跟学校讲的不一样”。另一方面,他有机会思考和探索这个社会真正的面貌是怎么样。

当然,这个探索是有风险的,他可能喝酒、抽大麻、抽烟。

他也可能试着参加服务型社团以及参与关怀社会的事情。

当他有了这些探索,他知道这个世界长什么样,他才知道我的人生想干什么,他才知道他在做一些选择。大部分的人找到自己的人生选择的时候,他们的年龄大约是23岁,即大学毕业的时候。

万一不幸,有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没有这种探索机会。比如最近几年比较热门的留守儿童话题,他们很多人的人生目标是多赚钱照顾弟弟妹妹和照顾全家,他们很早就有了选择,但是他们没有经历过充分的探索。他们因为看到爸爸妈妈为钱所苦,看看弟弟妹妹和自己物质生活贫乏中的痛苦。

还有一些人永远都在寻寻觅觅,他从大学的时候不断换专业,换工作,甚至创业。爸爸妈妈可能不得不支持他,但是他最后并不能做成,不知不觉30多岁。

开头我提到的个案,那位妈妈的女儿其实心理社会迟滞,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做出自己的选择。

自我认同并容易。有的人一开始就是茫茫然,虽然最终考上特别好的大学,但是是被爸爸妈妈推过去的,他并没有想清楚他到底要做什么。还有的人则是眼高手低,对不少的东西都有兴趣,然而做什么都做不久就跑了。

这两种情形都是晚熟。

很遗憾的是,艾瑞克森没有讲进入探索的时候究竟是怎么回事。

另一个重要心理学家布洛斯(他跟艾瑞克森是高中同学,也是好朋友,不过,他是学霸,艾瑞克森学习却很差)提出:青少年不是简单地就拥有自我探索的能力的。

小时候,孩子黏着妈妈、依恋妈妈、与妈妈共生。

长大之后,孩子是需要朋辈、死党、闺蜜的,无论是一起胡闹、喝酒、谈恋爱、吹水、旅行,还是一起完成一些好玩的事情。孩子是在这个过程中才完成了探索。

你踏入社会,一直到找到爱情,离开朋辈,你才开始进入成长。

很不幸,我们现在强调考试教育,父母的重视也在这里,导致孩子失去了跟朋友交往的能力。

图片
图片

生命的重点不在于完美

而在于新的东西不断出现

理学中的分离焦虑指孩子不敢离开父母。但是,分离焦虑不光是孩子有,父母也有。当孩子要离开父母,父母会不自觉地抓住孩子。父母亲的人生除了孩子以外,没有别的目标。

许多心理学家讲心理疾病与治疗,似乎都是负面的;其实,也有正面的。温尼科特不断提醒,人的成长来自于挫折,人的自信来自于挫折。换句话说,挫折是最好的促进成长的环境。

弗洛姆也不断地讲:我们的生命不能老是追求完美。

很多美好其实只发生在那个刹那,并不能回到生活,比如,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所以,他们需要死亡。

可是,生命是活的,是不断延延续续的。

怎么样的生命才能延续呢?弗洛姆提出来了“爱生哲学”,重点不在于完美,只在于新的东西不断出现。

回到简单的结论。

在这个时代,恐怕没有哪个单一的父母能够照顾孩子,不能创造孩子所有所需要的成长环境。

如果我们可以像弗洛姆、温尼科特等心理学家所教导的,我们学会信任,学会互相帮助,那么,让孩子之间的事情可以像过去一样由村落一起带大,孩子在成长中是有同伴的,孩子有一起往上传、往外传的朋友。那么,这个社会可能变得不同。

家族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说过:家庭塑造了人。我们也可以说:社会塑造了家庭,社会塑造了父母。

我们希望创造更美好的社会。当所有的未来的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不再是那么焦虑的,而是有一个相当宽广和令人放心的社会,这时候父母也许可以放手,让孩子彻底地成长。

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可以一起努力。

谢谢。

图片
图片

中山川流心理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川流(中山)沙盘游戏与心理咨询中心提供:

  •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成人心理咨询

  • 地面咨询与远程咨询(远程咨询要求15岁以上)

本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多为心理学、医学等相关专业科班出身,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均有扎实的执业训练与临床经验。本中心拥有国际心理分析师、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师、以及国内知名医院精神科专科医生、儿童青少年专科医生的督导资源,定期督导工作。

工作人群:

成人-情绪困扰:焦虑、抑郁、丧失、自卑、恐惧;行为困扰:躯体化、入睡困难、强迫行为(观念)、性困扰、自我伤害;婚恋情感:情感困扰、难以建立亲密关系、人际关系中反复出现矛盾、失恋(离异)之后的情绪困扰等。

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等情绪、学校适应、同伴关系、学业压力、厌学拒学、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行为、缄默、自我伤害等。

专注领域:

沙盘游戏、梦的工作、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性少数人群心理咨询、自伤青少年心理干预、女性主义疗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