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十八) 消食药

 寂寞在繁衍 2015-08-26

山楂

 

       为蔷薇科植物山楂 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ar. major N. E. Br. 或野山楂 Crataegus cuneata Sieb. et Zucc. 的果实。亦名山里红果(《百一选方》)。味酸、甘,性微温。入脾、胃、肝经。功能:消食积、散淤血、驱绦虫。主治: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乳食停滞。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为有机酸及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类主要有山楂酸(Crataegolic)、柠檬酸(Citr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熊果酸(Ursolicacid)、苹果酸(Malic acid)、草酸(Oxal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n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等。黄酮类主要有槲皮素(Quercetin)、牡荆素(Vitexin)、异牡荆素(Isovitexin)、山楂纳新(Cratenacin)及脱乙酰山楂纳新(Deacetyl-cratenacin)、大波斯菊甙(Cosmosiin)、葡萄糖木犀草素(Glucoluteolin)、山柰酚(Kaempferol)及其衍生物、五子山楂甙(Glogoside)、天竺葵定(pelargonidine)、金丝桃甙(Hyperoside)、表儿茶精(Epicatechin)、芦丁(Rutin)等。

       此外,尚含内酯、甙类、脂肪酶、蛋白质、糖类、淀粉、维生素 C、鞣质及微量元素铜、钠、锌、铁、磷、钙等。

       药理作用: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a. 对心脏的作用:山楂有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的作用。0.1%山楂黄酮、水解物0.1~1ml/次,10%山楂浸膏、黄酮0.2~0.6ml/次对在体及离体心脏均有一定的强心作用,心脏收缩增强20%~30%且持续时间较长;山楂三萜酸类成分山楂酸对自然疲劳或水合氯醛所致的衰弱蟾蜍心脏停跳有恢复跳动的作用。山楂浸膏2g/kg、醇提取物4g/kg 静脉注射以及总黄酮能减轻垂体后叶素所致兔急性心肌缺血;总黄酮尚能缩小兔心肌梗死范围。山楂聚合黄酮2.5mg/kg、羟乙基芦丁12.5mg/kg 、山楂叶粗提物1g/kg、牡荆素20mg/kg 静注对麻醉犬完全性心肌缺血均有保护作用;粗提物及牡荆素给药即刻产生作用,持续时间长于心得安,最长可达120 分钟。离体蛙心实验证明:山楂酊剂与强心甙有协同作用。山楂与铃兰毒甙的协同作用大于与毒毛旋花子甙或洋地黄毒甙的协同作用,且毒性增强作用小于山楂与毒毛旋花子甙的作用。

       山楂流浸膏静脉注射,能抑制家兔因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律失常;山楂黄酮及皂甙对家兔因乌头碱引起的心律失常亦有促进其恢复正常的作用。

       b. 对冠状动脉的作用:山楂有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氧利用率的作用。山楂总黄酮1~3mg/kg静脉注射有显著增加麻醉犬冠脉流量的作用,但心肌耗氧量亦略有增加。山楂流浸膏2g/kg给狗静脉注射后,冠脉血流量平均增加率为37.5%,心肌耗氧量在给药5分钟后有所增加,但随后逐渐减少,至60分钟时下降明显(降低至65.7%),给药后心肌氧利用率也逐渐降低,在60分钟时下降明显(下降至59.7%)。

       c. 降血压作用:实验证明:山楂有持久的降压作用。乙醇浸出物静脉给药,能使麻醉兔血压缓慢下降,持续3小时;与槲寄生、臭梧桐等合用,则降压作用增强,时间延长。山楂总黄酮静脉注射能使猫的血压下降。山楂总提取物或山楂总甙对小鼠、兔、猫亦有较好的降血压作用。山楂黄酮、水解物和三萜酸静脉注射、腹腔注射或十二指肠给药,对麻醉猫的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山楂三萜酸在20~40mg/kg范围内,以25mg/kg 静脉注射降压作用最强,再加大剂量其降压效应亦不相应增加。山楂黄酮、三萜酸水解物以同等剂量(25mg/kg)静注比较,以三萜酸降压作用最明显,但产生显著降压作用之剂量以黄酮为最低。临床研究证明,山楂制成糖浆内服,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d. 降血脂作用:山楂不同提取部分对不同动物造成的各种高脂模型有较肯定的降脂作用。山楂提取物和醇浸膏0.5mg/kg 口服可使动脉硬化兔血中卵磷脂比例提高,胆固醇和脂质在器官上的沉积降低。山楂浸膏对幼大鼠的高胆固醇也有降低作用,其浓度在30%时效果最为显著。实验表明:山里红水浸膏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其作用显著大于潘特生。临床用山楂提取物制成片剂,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75例,有效率81%。

       2. 助消化作用 山楂内服后能增加胃中酶类,促进消化;其中所含脂肪酶亦能促进脂肪食积的消化。

       3. 抗菌作用 实验证明:山楂对志贺、福氏、宋内、斯密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山楂的茎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亦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炮制方法不同,对山楂的抗菌作用无明显影响,生山楂和焦山楂对福氏、宋内痢疾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的作用无明显差别。

       4. 对子宫的作用 研究证明,山楂有收缩子宫的作用。由于子宫收缩,可使宫腔内血块易于排出,有利于产后子宫复原。另外,山楂能扩张血管、解除淤血状态以及山楂有一定的镇静作用,故对产后腹痛、月经痛有止痛效果。

       5. 抗氧化作用 实验表明:山楂水提取液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与剂量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对小鼠肝匀浆(离体)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并能抑制白酒慢性诱导小鼠(整体)肝脏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对自由基诱导透明质酸解聚有保护作用;并有保肝作用,能明显抑制慢性乙醇中毒模型小鼠肝腺苷脱氨酶活性的作用。

       6.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山楂有显著增强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给兔皮下注射山楂注射液可使其血清溶菌酶含量、血清血凝抗体滴度、心血T淋巴细胞E玫瑰花环形成率及心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有显著提高。

       7. 其他作用 山楂叶浸膏有温和、缓慢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利尿时对电解质的影响较小。在胃液pH条件下,山楂提取液能够消除合成亚硝胺的前提物质,即能阻断亚硝胺的合成,有一定的防癌作用。山楂还有驱绦虫及解痉、镇静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a. 山楂 30g、葛根15g、明矾1.2g ,制成糖衣片,上量分3次饭后口服,4周为1疗程。治疗60例,显效31例,改善26例,总有效率95%。对心电图总有效率为40.7%,对血脂总有效率为55%。〔心脏血管疾病 1978;(2):98〕

       b. 山楂4.5g,葛根4.5g,丹参4.5g,三七0.3g,木香0.3g,制成12片,每次4片,日服3次,30天为1疗程。治疗87例,用药1~3疗程,显效81 例,改善5例,无效1例。且远期疗效较好,无副作用。〔山东医药 1979;(6):11〕

       2. 治疗高血压a. 山楂糖浆(每毫升含生药干品0.65g),每次20ml,每日3次,饭后服,1月为1疗程。治疗50例,用药1疗程后显效35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94%。

       〔新中医 1976;(1):51〕

       b. 鲜山楂30g、苹果30g、鲜芹菜根3个,切碎,加水,隔水清蒸,入冰糖,渣汤同服。每晚睡前1次,以后隔日1次,3个月为1疗程。治疗20例,效果满意。〔江苏中医杂志 1980;(6):29〕

       3. 治疗血清胆固醇过高症 生山楂45g,葛根 15g,制首乌30g,珍珠粉0.6g。制成片剂,每次5 片,日服3次,1月为1疗程。治疗71例,用药1疗程后,其平均值由252.8mg%降至216.8mg%。〔新医学 1975;(1):34〕

       4. 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a. 焦山楂120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菌痢;加白扁豆花30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肠炎。治疗菌痢、肠炎91例,总有效率为97.8%,总治愈率为89.01%,无效2例。〔中草药通讯 1973;(3):31〕

       b. 山楂60g,炒焦时离火,加白酒50ml 搅拌,再炒至酒干,加水约200ml,煎15分钟,去渣加红糖60g,再煎一沸,趁温顿服,每日1剂。治疗急性菌痢51例,治愈41例。疗效优于氯霉素。〔新医学 1977;(1):封三〕

       5. 治疗黄疸 山楂肉开水浸泡代茶饮,开始 1~2天内,日服量为100g,第3天起减半,每日冲泡2次。治疗7例,退黄时间最短为3天,最长为11天。

       〔福建中医药 1966;(2):82〕

       6. 治疗肝炎 山楂粉,每次3g,日服3次,10天为1疗程。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36例,用药2~4疗程后,痊愈30例,好转3例;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34例,痊愈26例,好转4例。认为本品有较好的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对于肝大、黄疸、疼痛症状也有明显疗效。〔人民军医 1977;(8):封三〕

       7. 治疗呃逆症 生山楂汁,成人每次15ml,日服2次。治疗顽固性呃逆症85例,一般用药1日即可收效。〔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5):31 5〕

       8. 治疗肾盂肾炎 山楂90g,为1日量,水煎,分3次服,连服7日。治疗急性肾炎45例,痊愈34例,好转7例;治疗慢性肾炎60例,痊愈42例,好转18例。〔陕西新医药 1975;(1):35〕

       9. 治疗克山病 山楂、五味子,以4:1的比例配伍,粉碎后加糖及适量的赋形剂,制成片剂,每片重0.5g,每次5片,日服3次,2个月为1疗程。治疗23例,临床治愈率为47.8%,总有效率为70.3%。〔辽宁中医杂志 1978;(1):17〕

       10. 治疗瘢痕 山楂粉用黄酒调糊外敷。治疗手术瘢痕和疮疖瘢痕12例,除2例老龄瘢痕时间过长、效果欠佳外,均获满意效果,患处皮肤光滑如常。

       〔四川中医 1987;(5):47〕

       11. 治疗闭经 生山楂30~45g,刘寄奴12g,鸡内金5~9g。为基本方,辨证加味,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35例,月经按月来潮,经量正常,基础体温双相者9例;月经按月来潮,基础体温单相,或偶有双相者12例;月经能来潮,但停药又闭经,再用药又有效者9例;无效者5例。〔中医杂志 1984;(1):40〕

       12. 治疗痛经 山楂(去核)50g,制成散剂,每日1剂,分2次服。经前一日开始,连服2剂为1疗程。服时加红糖少许,用温开水送下。治疗功能性痛经79例,痊愈42例。总有效率为92.40%。以早期重型气滞血淤者效果较好。〔辽宁中医杂志 1979;(3):25〕

       13. 治疗人工流产术后并发腹痛 山楂肉 30g、川芎5g、当归9g、鸡血藤12g、益母草12g,水煎服,每日1剂。可在原方的基础上适当加味。治疗人工流产术后并发腹痛的患者13850例,全部治愈。一般服药3~5剂。〔陕西中医 1984;(1):17〕

       14. 治疗声带息肉 焦山楂24~30g,水煎2 次,取汁1500ml,凉后慢慢服完,每日1剂,并让声带充分休息。治疗10余例,均在10~15天内使息肉消除,发音正常。〔天津医药 1977;(6):281〕

       方剂选用:

       1. 治疗一切食积:山楂四两,白术四两,神曲二两。上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服七十丸,白汤下。(《丹溪心法》)

       2. 治疗食肉不消:山楂肉四两,水煮食之,并饮其汁。(《简便单方》)

       3. 治疗诸滞腹痛:山楂一味煎汤饮。(《方脉正宗》)

       4. 治疗痢疾赤白相兼: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每服一、二钱,红痢蜜拌,白痢红白糖拌,红白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匀,白汤调,空心下。

       (《医钞类编》)

       配伍效用:山楂配伍川芎、当归 山楂散淤、行气;川芎活血行气;当归活血补血。三者配伍,有补血活血、行气散淤之功效,用于治疗产后淤阻腹痛、恶露不尽之症。

       山楂配伍麦芽 山楂酸甘微温,消食化积、散淤行滞,善消肉食油腻之积;麦芽甘温,消食和中,长于消麦面之积。二者伍用,共奏消积、行滞、和中之功效,用于治疗饮食不节之积食不化、嗳腐吞酸、腹痛胀满、呕吐泄泻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脾胃虚弱者慎服。

       毒副作用:山楂醇浸膏给雄性大鼠和小鼠灌胃,30分钟死亡,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18.5mg/kg,大鼠的半数致死量为33.8mg/kg。山楂总黄酮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65mg/kg。山楂的聚合黄烷类成分给小鼠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30mg/kg和300mg/kg。

       山楂毒性较低,但其酒精提取物和水浸液大量服用后,会引起中毒症状。给大鼠、小鼠服大剂量,先呈镇静,继则卧倒,呼吸抑制,直至麻痹而死亡。

       临床应用本品,大量服用山楂粉、片剂,可出现反酸、胃痛、烧心等反应。

       【医家论药】

       “山楂,味中和,消油垢之积,故幼科用之最宜。若伤寒为重症,仲景于宿食不化者,但用大、小承气,一百一十三方中并不用山楂,以其性缓不可为肩弘任大之品。核有功力,不可去也。”(《本草通玄》)

       “山楂能入脾胃消积滞,散宿血,故治水痢及产妇腹中块痛也。大抵其功长于化饮食,健脾胃,行结气,消淤血,故小儿产妇宜多食之。”(《本草经疏》)

       “山楂,所谓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积,用此酸咸之味,以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气破而泄化,谓之为健,止属消导之健矣。至于儿枕作痛,力能以止;痘疮不起,力能以发;犹见通淤运化之速。”(《本草求真》)

       “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淤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山楂,气平,味酸涩,带甘辛,无毒。利痰消食,下积气,散滞血。疗颓疝,止腹疼。专治肉积,能开脾健胃。又能治妇人儿枕疼痛,浓煎汁入砂糖少许立效。理脾用之,膨胀立消。予尝用平胃散同山楂煎汁浸晒乌药,治诸般气腹痛。痘家用之,行气化痰,起胀解毒。又能破人参之滞气,痘家不得已用参,多以此监之。”(《药鉴》)

 

 

 

鸡内金

 

      为雉科动物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 的干燥砂囊内膜。亦名鸡肫皮(《滇南本草》)等。味甘,性平。入脾、胃经。功能:消积滞、健脾胃。主治:食积胀满、呕吐反胃、泻痢、疳积、消渴、遗溺、喉痹乳蛾、牙疳口疮。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焙干研末调敷或生贴。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胃激素(Ventriculin)、角蛋白、维生素B和C,并含有17种氨基酸、微量的胃蛋白酶和淀粉酶,尚含有氯化铵等。

       药理作用:人口服鸡内金后胃液分泌量、酸度及消化力均有增高,其中消化力的增加出现较迟缓,维持较久。服药后胃运动机能明显增强,表现在胃运动期的延长及蠕动波的增强。由于胃运动的增强,因此,胃排空率亦大大加快。有人认为,服本品后,其对胃液分泌量及胃运动的影响,可能是药物被消化吸收后进入血液内的某种体液因素引起的。亦有人认为是胃激素促进了胃分泌机能。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溃疡病 大黄3g,炮附子、鸡内金各10g,丹参30g,白芍18g,炙甘草6g。谷维素片200mg,痢特灵片2g。将中药焙干后与西药共研极细粉,炼蜜为10丸,每次1丸,每日2次。米汤或温开水送服。恶心者用生姜汤送服。15日为1个疗程。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结果痊愈 21例,显效7例,无效2例。

       〔湖北中医杂志 1990;3(12):12〕

       2. 治疗扁平疣 鸡内金100g,白米醋300ml,浸泡30个小时后,蘸取药液,涂擦患处,日3次。治疗126例,结果:痊愈80例,好转20例,无效26例。愈后均观察10天,未见复发。〔中国中药杂志 1991;16(10):627〕

       3. 治疗小儿厌食症 鸡内金10g,淡全蝎8g。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2岁以下每次0.3g,日服2次;3岁以上每次0.6g,日服2次。连服4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食物。治疗50例,结果1个疗程治愈者43例,2个疗程治愈者6例,1例经3个疗程治疗无效。〔河北中医 1990;12(6):20〕

       4. 治疗小儿腹泻 炒车前子、炒鸡内金各 30g,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加蛋清调和如膏状贴于脐中,再用纱布和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52例,结果痊愈 37例,好转13例,无效2例。〔黑龙江中医药 1991;(1):5〕

       方剂选用:

       1. 治疗食积腹痛:鸡内金研末,乳服。(《本草求原》)

       2. 治疗脾胃湿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白术四两,干姜二两,鸡内金二两,熟枣肉半斤。上药四味,白术、鸡内金各自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和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木炭火上炙干。空心时,当点心,细嚼咽之。(《医学衷中参西录》益脾饼)

       3. 治疗噤口痢疾:鸡内金焙研,乳汁服之。(《本草纲目》)

       4. 治疗小便淋沥,痛不可忍:鸡肫内黄皮五钱。阴干,烧存性。作一服,白汤下。(《医林集要》)

       5. 治疗小儿疳病:鸡肫皮廿个(勿落水,瓦焙干,研末),车前子四两(炒,研末)。二物和匀,以米糖溶化,拌入与食。忌油腻、面食、煎炒。

       (《寿世新编》)

       6. 治疗一切口疮:鸡内金烧灰,敷之。(《活幼新书》)

       配伍效用:

       鸡内金配伍金钱草 鸡内金化坚消食而运脾;金钱草利水通淋而排石。二者伍用,有消石排石、运脾利水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结石。

       【医家论药】

       “肫是鸡之脾,乃消化水谷之所。其气通达大肠、膀胱二经。有热则泄痢遗溺,得微寒之气则热除,而泄痢遗溺自愈矣。烦因热而生,热去故烦自止也。今世又以之治诸疳疮多效。”(《本草经疏》)

       “鸡内金,鸡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淤积可知。……(脾胃)居中焦以升降气化,若有淤积,气化不能升降,是以易致胀满,用鸡内金为脏器疗法。若再与白术等分并用,为消化淤积要药,分为健补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壮,益能运化药力以消积也。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子癥瘕,久久服之,皆能治愈。又凡虚劳之证,其经络多淤滞,加鸡内金于滋补药中,以化其经络之淤滞,而病始可愈。至以治室女月信一次未见者,尤为要药。盖以能助归、芍以通经,又能助健补脾胃之药,多进饮食以生血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莱菔子

 

 

      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 Raphanus sativus L. 的成熟种子。亦名萝卜子(《日华子本草》)。味辛、甘,性平。入肺、胃经。功能:下气定喘、消食化痰。主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挥发油。挥发油内有甲硫醇(Methyl mercaptan)等。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Erucic acid)、亚油酸、亚麻酸、芥子酸甘油酯(Glycerol sinapate)。尚含莱菔素(Raphanin)。分离得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药理作用:

       1. 对胃肠运动的作用 实验表明:莱菔子生品,和经炒、炙的炮制品能使离体兔肠的收缩幅度增高,但对离体兔肠的紧张性无明显影响;三种制品均能对抗肾上腺素对肠管的抑制作用。莱菔子生品能使豚鼠胃肌条紧张性降低,炒莱菔子和炙莱菔子则使其紧张性先升高后降低。三种制品均能使胃肌条的收缩幅度增高;使胃幽门部环行肌紧张性和收缩幅度增高。炒莱菔子对小鼠小肠有明显的推进作用;三种制剂对小鼠胃排空均有抑制作用。

       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莱菔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莱菔子含抗菌物质,其有效成分为莱菔素。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亦能抑制链球菌、化脓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生长。莱菔素对病毒亦有抑制作用,以DNA病毒较RNA病毒为敏感。

       3. 降压作用 莱菔子水-醇提取液给猫和犬静脉注射,有非常明显的降压作用;浸膏给兔灌胃和肾型高血压大鼠灌胃,亦有显著的降压作用。有报告认为,莱菔子的降压作用与交感神经无关,大量阿托品或切断两侧迷走神经不能阻断莱菔子的降压作用,其降压机制与M-胆碱反应关系不大;普鲁卡因可减弱莱菔子的降压幅度,提示血管内感受器可能与莱菔子的药理作用有关。实验证明:莱菔子对肠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增加狗肢体血流量,说明其有扩张血管作用;椎动脉给药对兔、猫有降压作用。因此可以认为该药除对血管的直接扩张作用而引起降压外,并能部分地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发挥其降压作用。亦有实验表明:莱菔子注射液对兔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和体动脉压有明显降低作用;增大莱菔子剂量,可使其降肺、体动脉压强度加大,与酚妥拉明相比,莱菔子能明显延长降压时间。

       4. 其他作用 大鼠长期饲喂莱菔子提取物,能干扰其甲状腺素的合成。莱菔子水提取液给大鼠腹腔注射,对巴豆油性肉芽肿的炎性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抗渗作用较弱。由莱菔子中分离提出的β-谷甾醇有一定的镇咳、祛痰作用,为莱菔子治疗气管炎提供了理论根据;该成分尚能治疗人体血清胆固醇升高、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提示在治疗冠心病方面也可能有一定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高血压病 莱菔子片(每片含生药5g),每次5片,日服2~3次。治疗原发性高血压Ⅱ期患者70例,显效31例,有效29例,无效10例。在降压幅度和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利血平治疗组。〔中医杂志 1980;(4):12〕

       2. 治疗癫狂症 生莱菔子、生大黄各30g,芒硝24g(冲服),白芥子9g。治疗7例,疗效卓著。〔中药通报 1988;13(12):51〕

       3. 治疗肠梗阻 莱菔子24~30g,大黄10~15g,芒硝(后下)10~15g ,蜂蜜60~120g。先取水500ml,煮莱菔子、大黄,煎取250ml。另煮蜂蜜至沸入芒硝,煎熬20分钟,与前药汁混合,候凉1次顿服。亦可少量多次,频频饮用。服药后肠鸣逐渐恢复和增强,约3~4小时后开始排便,可连续达5~6次。

       若不排便时,可再进1剂,至排便为止。治疗7例(术后黏连2例,蛔虫团引起1例,燥屎引起4例),2例治疗1次即愈,余5例治疗3~13天痊愈。〔中医杂志1966;(4):22〕

       4. 治疗老年性便秘 莱菔子(文火炒煮)30~40g,温开水送服,2~3次/日。治疗老年性便秘32例,总有效率90.6%。〔重庆医药 1986;15(6):

       46〕

       5. 治疗崩漏 莱菔子120~150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1~2剂。治疗11例,治愈7例,显效3例,无效1例。〔中医药学报 1987;(2):封四〕

       6. 治疗小儿口疮 莱菔子(炒至微黄)、白芥子、地肤子各10g,研细,放入煮沸的食醋中(冷却倒入药末),调成膏状,贴于两足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治疗43例,敷药3~5次痊愈者38例。〔湖北中医杂志 1984;(2):14〕

       方剂选用:

       1. 治疗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血:莱菔子一合,研,煎汤,食上服之。(《食医心镜》)

       2. 治疗一切食积:山楂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一两。上为末,炊饼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丹溪心法》保和丸)

       3. 治疗痢疾有积,后重不通:莱菔子五钱,白芍药三钱,大黄一钱,木香五分。水煎服。(《方脉正宗》)

       4. 治疗跌打损伤,淤血胀痛:莱菔子二两,生研烂,热酒调敷。(《方脉正宗》)

       5. 治疗小儿盘肠气痛:萝卜子炒黄,研末。乳香汤服半钱。(《仁斋直指方》)

       6. 治疗牙痛:萝卜子二七粒,去赤皮,细研。以人乳和,左边牙痛,即于右鼻中点少许,如右边牙疼,即于左鼻中点之。(《太平圣惠方》)

       配伍效用:莱菔子配伍人参 莱菔子下气消食;人参补气健脾。二者伍用,共奏补气健脾、下气消食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致之乏力纳呆、脘腹胀满等。

       【注意事项】

       宜忌:气虚者慎服。

       毒副作用:莱菔子水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27.4±3.7g/kg。莱菔子浸膏给小鼠灌胃、水-醇提取物给小鼠静脉注射,其耐受量分别为161g/kg和50g/kg(均为生药量)。

       莱菔子浸膏不同剂量(100g/kg/d、200g/kg/d、400g/kg/d)给大鼠灌胃,连续3周,对胃肠道黏膜无损害,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影响,对心、肝、脾、肺、肾、肾上腺、甲状腺等亦无明显影响。

       但有报告指出,莱菔子对小鼠和离体蛙心有轻微毒性。

       【医家论药】

       “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本草纲目》)

       “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盖凡理气之药,单服久服,未有不伤正气者,而莱菔子炒熟为末,每饭后移时服钱许,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也。若用以除满开郁,而以参、芪、术诸药佐之,虽多服久服,亦何至伤气分乎。”(《医学衷中参西录》)

 

 

 

 

麦芽

 

 

       为发芽的大麦颖果。亦名大麦蘖(《药性论》)、麦蘖(《日华子本草》)、大麦芽(《本草汇言》)等。味甘,性微温。入脾、胃经。功能:消食、和中、下气。主治:食积不消、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泄泻、乳胀不消。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淀粉酶、转化糖酶、维生素 B、脂肪、磷脂、糊精、麦芽糖、葡萄糖等。

       药理作用:

       1. 助消化作用 本品含消化酶及维生素 B,有助消化作用。其所含淀粉酶不耐高温,将麦芽炒黄、炒焦或制成煎剂,其效力均明显降低。因此麦芽宜生用或微炒冲服。人体实验表明:麦芽煎剂有轻度促进胃酸(总酸与游离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

       2. 其他作用 麦芽细根中含ρ-羟-β-苯乙基三甲铵盐基,其作用原理与十烃季铵(C10)相似,属一种快速的去极化型肌肉松弛剂,既有去极化作用,又能降低肌肉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能降低肌膜及整个肌纤维的正常静止电位。在某些组织上还可表现烟碱样作用。

       麦芽浸剂口服,麦芽渣水提、醇沉精制品注射均有降血糖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生麦芽 30g,酒蒸大黄40g。小儿酌减。水煎服。治疗11例,一般服药当天尿量增加,黄疸在6~8天消退,肝功能在3周左右恢复正常。〔浙江中医杂志 1985;20(5):224〕

       2. 治疗真菌感染 麦芽40g,加入75%酒精,室温浸泡1周或密闭于70~80℃温水中浸泡3~4 天,取上清液过滤,得橙黄色澄明液体。用药液涂擦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80例,痊愈45例,好转24例,无效11例。一般搽4周左右即可,对其接触物每周消毒1次。〔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7(4):

       710〕

       3. 回乳 生麦芽125g,微火炒黄,置锅内,加水800ml,煎至400ml,滤汁,复加水600ml,煎至400ml,将2次药液混合为1日量,分3次温服。治疗11例,多2剂获效。〔中医杂志 1964;(2):29〕

       4. 治疗婴幼儿腹泻 麦芽(炒焦)9g,带壳高粱(炒成炭)15g,鸡内金6g,红糖3g,水煎服。治疗60例,治愈42例,好转13例,无效5例。一般用药3~5剂后临床症状可以控制。〔新中医 1976;(2):32〕

       5. 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山楂、神曲、麦芽各 18g,炒焦后加水200ml,煎至120ml。用量分别为:2岁以下10~15ml;2~4岁15~20ml;4岁以上20~25ml,均为每日3~4次。治疗62例,疗效达98.2%。〔江西医药 1962;(2、3):22〕

       方剂选用:

       1. 治疗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嘿嘿欲卧,食毕辄甚:大麦蘖一升,椒一两(并熬),干姜三两。捣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补缺肘后方》)

       2. 治疗产后发热,乳汁不通及膨,无子当消者:麦蘖二两,炒,研细末。清汤调下,作四服。(《丹溪心法》)

       【注意事项】

       宜忌:“凡痰火哮喘及孕妇,切不可用。”(《药品化义》)

       “无积滞,脾胃虚者不宜用。”(《本草经疏》)

       配伍效用:

       麦芽配伍鸡内金 麦芽舒肝解郁、消食和中;鸡内金健脾益胃、消食化积。二者合用,有舒肝健脾和胃、消食化积导滞之功效,用于治疗纳差纳呆、消化不良等证因脾胃虚弱者。

       【医家论药】

       “大麦芽,和中消食之药也。补而能利,利而又能补,如腹之胀满,膈之郁结,或饮食之不纳,中气之不利,以此发生之物而开关格之气,则效非常比也。”(《本草汇言》)

       “麦芽,病久不食者,可借此谷气以开胃,元气中虚者,毋多用此以消肾。亦善催生落胎。”(《本草正》)

       “大麦芽,炒香开胃,以除烦闷。生用力猛,主消麦面食积,癥瘕气结,胸膈胀满,郁结痰涎,小儿伤乳,又能行上焦滞血。若女人气血壮盛,或产后无儿饮乳,乳房胀痛,丹溪用此二两,炒香捣去皮为末,分作四服立消,其性气之锐,散血行气,迅速如此,勿轻视之。”(《药品化义》)

       “大麦芽,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饮食积聚,为补助脾胃之辅佐品,若与参、术、芪并用,能运化其补益之力,不致作胀满,为其性善消化,兼能通利二便,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夫肝主疏泄,为肾行气,为其力能舒肝,善助肝木疏泄以行肾气,故又善于催生。至妇人乳汁为血所化,因其善于消化,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入丸散剂可炒用,入汤剂皆宜生用。”(《医学衷中参西录》)

       “麦蘖,功用与米蘖相同,而此消化之力更紧,其发生之气,又能助胃气上升,行阳道而资健运,故主开胃补脾,消化水谷及一切结积冷气胀满。”(《本草经疏》)

 

 

 

 

神曲

 

 

       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味甘、辛,性温。入脾、胃经。功能:健脾和胃、消食调中。主治: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呕吐泻痢、产后淤血腹痛、小儿腹大坚积。内服:煎汤,6~12g;或研末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有酵母菌、淀粉酶、挥发油、甙类、脂肪油及维生素 B 等。尚含有酶类、麦角固醇、蛋白质等。

       药理作用:根据本品所含成分,可通过对辅酶的构成而发挥对物质代谢的影响;并通过氧化供能,促进人体对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狭窄性腱鞘炎 神曲30g,丹参30g,生乳香、威灵仙、桃仁各15g,桃仁捣泥和药研末,调醋加酒少许敷患处,连用1周,肿块消失,再连敷半个月(隔日1次),未见复发。〔云南中医杂志 1986;7(4):44〕

       2. 治疗乳腺增生病 焦六曲30g,香附12g,白芥子10g,当归15g,昆布8g,海螵蛸6g,夏枯草20g,郁金15g,枳壳10g,栀子8g,川芎12g,象贝8g,甘草8g,每日1剂,服5次,3 剂后证减,28剂后症状消失,以后每日服炒神曲25g,生甘草 5g,泡水当茶饮,连服半个月。对于青春期乳腺增生病效果较佳。〔云南中医杂志 1986;7(4):44〕

       3. 治疗子宫肌瘤 焦六曲35g,香附15g(冲),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20g,当归15g,枳壳8g,厚朴10g,生艾叶18g,昆布12g,海藻8g,甲珠15g,莪术12g,白芥子12g,每日1剂。治疗5 例,治愈 1例。〔云南中医杂志 1986;7(4):44〕

       4. 治疗小儿消化不良a. 神曲加水制成50%的煎剂,每6ml含药3g。每日用量分别为:1岁以上5~10ml;2~3岁10~20ml;3岁以上酌加,分2次服用。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腹泻129例,大便恢复正常者103例,大便次数减少者15例,无效11例。平均治愈天数为2.6天。〔中华儿科杂志 1960 ;(3):231〕

       b. 湘曲30g,酵母片20片,共研末置铁锅内炒成黄褐色,每岁每次2g,日服3次。治疗婴幼儿腹泻20余例,用药5~7天后,全部治愈。〔湖南医药杂志1984;11(5):41〕

       方剂选用:

       1. 治疗时暑暴泻及饮食所伤,胸膈痞闷:神曲(炒)、苍术(米泔浸一宿焙干)各等分。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米饮吞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曲术丸)

       2. 治疗脾虚不能磨食:神曲四两,白术三两,人参一两(俱炒),枳实(麸拌炒)五钱,砂仁(炒)四钱。共为末。饴糖为丸,梧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3. 治疗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内冷痛:神曲、芜荑、吴茱萸各等分。熬,生姜自然汁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粥饮下三十丸。(《普济方》神曲丸)

       4. 治疗食积心痛:陈神曲一块。烧红,淬酒二大碗服之。(《摘元方》)

       5. 治疗产后淤血不运,肚腹胀闷,渐成臌胀:陈久神曲一斤。捣碎,微炒磨为末。每早晚各服三钱,食前砂仁汤调服。亦可治小儿食臌胀。(《本草汇言》)

       配伍效用:

       神曲配伍山楂、麦芽 神曲主消谷积;麦芽主消面积;山楂主消肉积。三者伍用,有行气开胃之功,可消面、肉、谷积。

       神曲配伍陈皮 神曲健脾和胃、消食调中;陈皮燥湿健脾、理气和中。二者伍用,其消积导滞、理气和中之功效增强,用于治疗饮食积滞、胃失和降之食少纳呆、嗳腐吞酸、腹胀腹痛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脾阴虚,胃火盛者不宜用;能落胎,孕妇宜少食。”(《本草经疏》)

       【医家论药】

       “消食下气,除痰逆霍乱泄痢胀满。闪挫腰痛者,煅过淬酒温服有效,妇人产后欲回乳者,炒研酒服二钱,日二。”(《本草纲目》)

       “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其气味甘温,性专消导,行脾胃滞气,散脏腑风冷。神曲乃后人专造,以供药用,力倍于酒曲。”(《本草经疏》)

       “神曲,味甘气平,炒黄入药,善助中焦土脏,健脾暖胃,消食下气,化滞调中,逐痰积,破癥瘕,运化水谷,除霍乱胀满呕吐。其气腐,故能除湿热,其性涩,故又止泻痢。疗女人胎动因滞,治小儿腹坚因积。”(《本草正》)

       “神曲,味甘,炒香,香能醒脾,甘能洽胃,以此平胃气,理中焦,用治脾虚难运,霍乱吐逆,寒湿泄泻,妇人胎动抢心,下血不止。若生用力胜,主消米谷食积,痰滞癥结,胸满疟痞,小儿腹坚,皆能奏绩。”(《药品化义》)

       “神曲,其功专于消化谷麦酒积,陈久者良。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本经逢原》)

       “神曲,辛甘气温,其物本于白面、杏仁、赤小豆、青蒿、苍耳、红蓼六味,作饼蒸郁而成,其性六味为一,故能散气调中,温胃化痰,逐水消滞,小儿补脾,医多用此以为调治,盖取辛不甚散,甘不甚壅,温不见燥也。然必合以补脾等药,并施则佳。”(《本草求真》)

       “神曲,气平,味甘温,无毒。助天五真气,走阳明胃经。下气调中,止泻开胃。消宿食,健脾胃,进饮食。下滞气,破癥结,逐积痰。疗妇人胎动不安,治小儿胸腹坚满。不制,性温入胃中,能消宿食。微炒,性凉入大肠,能除深积。作糊丸痰药,治诸痰气如神。作糊丸嗽药,理诸咳嗽最妙。何也?盖痰与嗽,俱因气动上逆而致也,今用此剂为佐使,则气顺而脾胃之津液为之四布矣,气顺而不上逆逼肺,何嗽之有,脾胃之津液四布而荣筋脉,何痰之有。”(《药鉴》)

       附注:神曲系用鲜辣蓼、鲜青蒿、鲜苍耳草、杏仁泥、赤小豆粉及白面六种药物配制而成,故常称六神曲,简称六曲。本品为未经炒制的生用饮片,又称生六曲。通常认为,神曲以放置陈旧者为佳,因此,又有陈神曲之名,简称陈曲。若将神曲块研末入药,称神曲末。神曲生用除能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外,尚兼有发散之功,故用于食积不化而兼有外感发热者较为适宜。因其为辛散温燥之品,所以对胃热、胃阴不足而见胃中嘈杂、泛吐酸水者不宜使用。

       神曲经炒至黄色入药者称为炒神曲;如将神曲炒至外表焦黑色、内焦黄色入药者称为焦神曲或神曲炭。一般认为,神曲经炒后其发散之力已减,健脾和胃、消食调中之力增强,对脾虚有湿、胃纳不佳者用之较宜。炒焦者化食消积、助消化之功尤佳,单味应用即可取效,亦常与半夏、广皮、山楂、云苓、炒莱菔子合用。

       附药 建神曲建神曲(《本草纲目拾遗》):系用面粉、枳壳、白扁豆、砂仁、杏仁、薄荷、山楂皮、麦芽、藿香、苍术等 45 种中药碾碎混合拌匀,另取青蒿、赤柱草、苍耳草切碎煎汤与上药混合,充分发酵、晒干而成者,简称建曲。亦名范志曲、百草曲(《本草纲目拾遗》)。因其未经炒制,又称生建曲。本品味苦,性温,气味芳香。与六曲相比,其临床功效略有差异,除能健脾消食外,尚有理气化湿、祛寒解表之功。常用于伤食胸痞、腹痛吐泻、痢疾、感冒头痛、小儿伤饥失饱等证的治疗。内服:煎汤,5~10g;或研末入丸、散。

       本品原产福建泉州,故又有泉州神曲(《药性考》)之名。现在各地均产,但其所用药物和制作工序稍有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