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育儿学问:让孩子心理上“断乳”

 我的图书馆好26 2015-08-26

  2天前在微博上转发了一段视频,http:///RAz0vqh,是一个国外宝宝(大约1岁半,不足2岁)自己穿衣、洗漱、吃麦片、收拾废品、甚至使用吸尘器等“超人”的表现,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兴趣和讨论。我们无需纠结视频是否经过“剪辑”,可爱的宝宝是1岁半还是2岁(这是网络评论中,有些网友质疑点,有此必要吗?)。这么小的宝宝还在口含奶嘴,就能试探着做这么多的“自我管理”,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这段视频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就是对孩子要适度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尽快地“心理断乳”,这是我历来极为推崇的教育理念和做法。

  2~3岁孩子的独立需求,更多地是生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自己吃饭、自己走路、自己穿衣等,但在心理上仍然是依附父母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生理、认知、情绪、情感的变化和成熟,孩子不再简单地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做法,从心理上开始摆脱成人,行动上更加独立,自我意识将完成由“客观化期”到“主观化期”的过渡,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将意味着开始以自己的思想关注外界,将开始注重个人的选择,独立感明显增强。这是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时间,与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密切地关系。家长如果从孩子幼年时,就注意培养其独立性,孩子的心理断乳期自然就出现地早;相反,则推迟出现,甚至永远也无法从心理上离开父母。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怜爱,生活上的包办代替,给予孩子过多的特权,对孩子百依百顺,时时刻刻把孩子置于自己的庇护之下,就会使孩子失去独立的人格,失去独立的能力,处处依赖父母,心理上难以“断乳”。我们常常看到或听到这样的事例:4~5岁的孩子不会自己系鞋带,6~7岁的孩子让妈妈喂饭,8~9岁的孩子让大人洗澡,10多岁的孩子与父母同床共眠,此类事例枚不胜举。

  孩子是否在社会上立足,除了具有知识和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成熟,具备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年龄的统一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及社会年龄应该基本上统一才会被社会认可。如果是10多岁的孩子,心理上还停留在2~3岁的“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撒娇任性、独断专行、依恋父母;一个青年人害怕独立应付外面的世界,不能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有的上了大学,还将换下的衣物拿回家让妈妈去洗;一个成年人还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从来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种人即心理上不成熟,未能顺利通过“心理断乳期”。这种现象多起源于幼年时期处于被过度保护、过度关照而形成的依赖心态,总是对自己有消极的认识和体验。

  所谓过度,就是事无巨细,父母都为孩子安排得好好的,管得死死的,父母总是围着孩子转,眼睛总是盯在孩子身上,担惊受怕,并由此产生许多无谓的烦恼。做家长的应该使孩子体验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要相信孩子能独立地处理好自己的生活琐事,能够自由地探索周围世界,可以支配自己的行动。开放型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也有利于孩子创造意愿的产生和创造活动的进行。

  智力的开发不仅仅在于简单的收集一堆信息,然后加以编排,人的一辈子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不必要时时、事事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应鼓励和表扬孩子试着去解答或解决这个难题,这才是帮助他的重要步骤。要让孩子体会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事事依赖别人。随着孩子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和知识的扩大,他们解决和处理越来越复杂情况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动物界常把长大的幼崽赶出穴洞,强迫它们适应弱肉强食的世界,动物尚且如此,人更应该深谙其中的道理。家长应该懂得,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比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重要的多。一个社会的人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实现自我价值。应该尽早地让孩子“心理上断乳”,少为孩子拿主意,让孩子自己多想、多问、多尝试、多决定。父母必须懂得,“牵制”和“过度保护”只能保护孩子一时,却可能耽误孩子的一生。家长替代的结果是,孩子不会思考。对孩子管教过严、过细,他们就会因缺乏管理自己的机会而没有自理能力。总给孩子现成的对事物的判断,他们就无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家长不要像老母鸡似地总是用自己并非坚实、宽大的翅膀遮挡着外来的风雨,要让孩子去经风雨,见世面。要允许孩子留有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和秘密,充分地体验成长的喜怒哀乐。适度的关爱和给孩子及时的心理“断乳”,才能使孩子顺利地走向自立,增强自信,挑战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