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吾老

 木立 2015-08-26

古代大概只有贵族养老,穷人不养老,也活不长。民国时候,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而古代大概只有更低,起码民国时期人口还是增长的,而古代人口大起大落很多。三十多岁谈什么养老呢?所以子欲而亲不待,百善孝为先,缘心不缘迹。


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状态——不是我不想养你老啊,而是你根本活不到那个时候呀。呵呵,相安无事。因此中国人的“重孝”,颇有些徒有虚名。当然,还是有小农会有老人,身体硬朗。但这又如何呢?只要找个借口远走高飞,比如当兵,经商,那么就是几十年不回家,轻松避开难题,而老人则自生自灭。邻里乡情或许会让让,但没有什么福利体系。人到该死的时候,丧失劳动能力,也就死了。贵族或大家族会有老人,但因为仆役众多,根本就不是问题。重老还能得到些孝子的称号。不过为官者往往是老人死了才回家守孝三年,而不是病重。因为病重最不好伺候。做个门面,这就是孝子了。


从人的动物性上说,人是愿意抚幼,而不愿意扶老。抚幼是为社会未来创造动力,况且自己需要后代养活。扶老呢?就不是了,老人本来就劳动能力减退,毫无希望。是行将就木的人,换言说,是纯粹的负担。儒家重孝,与忠同列。可见统治者的重视。然而一切统治者的牌匾上都不会写爱幼什么的,因为这是繁衍的天性,扶老就不是。但人终究是人,不是动物,贵在扶老。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


古时候农业社会,老人的价值还很大,因为社会一成不变,老人的经验就值得年轻人学。社会提倡扶老。然而即便统治者在意识形态上极力维护,还有子欲侍而亲不待,扶老不力也会是常态,这是人的动物性决定的,天然地趋向利益最大化。教化不良的地方,弃老就会流行。不忠亦不孝。当然,这在现代社会可以理解为追求“自由”,不吝于是讽刺。


到了现代社会,情况就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的寿命延长了,终究老龄化,出现了大批老人,几乎家家有老人。那么代际之间的矛盾就大大加剧了,还是普通家庭,有了养老负担。而自己还要讨生活,压力应该说比古时候的普通家庭要大很多。谈子欲侍而亲不待的很少了,大家都是默不作声,默默地承担这个义务。这种压力,在老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陡然加剧,老而不死。有的终致于崩溃,就是不择手段地要求老人快些死。当然这也就是“不孝”,然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很难一概而论,子非彼,安知彼之痛苦?大家只是说闲话而已。


现代社会,老人的社会价值大大减少了,因为社会发展很快。老人非但不能教化社会,反而是跟不上时代的老顽固。他们的很多社会经验都过时了,而他们的人生哲学,因为社会阶级流动的快速进行,也没有借鉴意义。比如,小农的老人如何看进入城市生活的儿孙?价值观念上格格不入。


养老问题,终究会有个了断。


家庭不能再承担扶老的功能,这必须让社会来做。通过社会分工来承担扶养老人的责任。提高效率,节约时间。然而扶老也不是永无止境的,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如何避免“弃老”,又体面地让其平静地过完一生呢?大概也就只有“安乐死”。推动安乐死合法化,实乃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