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溪村:1500年前就在那等你

 汐钰文艺范 2015-08-26

1500年前就有灵溪村

作者:杨少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灵溪村,四面环山,因水而得名。二条溪流从村中通过,有着1500年悠久的历史。依山伴水,人杰地灵。曾出现过光绪年间的御前侍卫,乾隆年间的兵部侍郎,成化20年的进士,北伐时期的天台第一位将军,民国时期的大武术家。灵溪村现今住有1000多户人家,4000多人口,它位于天台县东南15公里处。传统的习俗,古老神奇的传说,给这个美丽的山村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灵溪村口的老樟树下

  村口的龙山书院始建于隋朝,是古代文人读书的地方。现只留下正门和正门上面龙山书院的院名。

 

  2006年夏天,笔者在天台县三合镇灵溪村老人协会、中国民族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袁惠民等带领下,看到了千年古村落灵溪村惊现的众多文物古迹,令人惊叹不已。


  提树是有着神话色彩的树,也叫佛树,能开花结果的更是罕见十分珍贵。菩提树有着与其它树不同的现象,三四月开花,白天菩提花怕阳光晒,会转到叶下。晚上菩提花又会慢慢转回到叶上,直到果子成熟才停止转动。果子用开水一泡去皮,就能看到一颗金黄色滚圆的佛珠。手持佛珠诵数遍可保平安,其福无量。灵溪村菩提树现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

  从灵溪村出土的银鎏金文物可以得知,距今1500年前就有灵溪村存在。目前的灵溪村,有1360多户,4300多人。这个村自古以来是天台通往台州府的必经之路,经商气氛较浓,北宋时,村口就有36家饭店,18家百货店。如今的灵溪人大都经营橡胶、轮胎生意,据不完全统计,灵溪人在外办起了800多家企业。这个村从村头到村尾有三座桥,其中,村口的灵水桥始建于宋朝顺化3年,1854年重修,长26.8米,高13米,宽5.6米,其规模是天台目前仅存的第一座石拱桥。村尾的灵济桥建于唐韩通13年。村口的龙山书院始建于隋朝,文昌阁始建于清朝,目前刚刚发现的两块石碑上刻有当时村民捐资的名单。



灵溪村人吃饭喜欢走东家窜西家
石龙暮雨,是在下水门溪流汇合处,一转弯的地方是古代人们求神降雨的地方。

  唐代大诗人顾况游天台时,住过灵溪村,并写下了一首诗。“此去灵溪不是遥,楼中望见赤城标,不知叠嶂重霞里,更有何人度石桥。”宗谱记载,1000年前,村里种植了18株香樟树,目前,还存8株。最大的一株,需要4个大人合抱。记者看到,村中有一个用一株柏树造成的“独木祠”,可见这株树有多么大。在这个村还能看到全国罕见的菩提树、武书院、民国时期的当铺及骑马射箭用的马道坦等。人杰地灵的灵溪村自古至今出现过光绪年间的御前侍卫,成化20年的进士,北伐时期的天台第一位将军,民国时期的武术名家等。面对众多的文物古迹,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挖掘、弘扬、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村民们的关心话题。



灵溪村是个长寿村,也许是那里有良好的水源。

村中的老祠堂几经改造,留有文革和改革开放后的标语。灵溪宗祠是灵溪村老人协会所在地,灵溪村村部也在此办公,灵溪村的重大事务都是在此决定下达的,灵溪宗祠也是村民日常娱乐场所。灵溪村春节晚会、元宵晚会等都在此举行演出。正堂墙上挂着灵溪人祖先的图像,让后人铭记历史。

  听天台人大王副主任的介绍,2011年,我们一行摄影人前住该村。从台州上高速,从洋头下高速后不久,右拐便进入前灵溪村的小道。从地理上看,该村位于天台县的东南,翻过南边的杭镇岭,就是临海的岭景乡。这是一个有着1500年历史的古村。自唐天佑年间起,这里就是奚姓族人聚居之地。灵溪由灵一、灵风、联合、灵东四个行政村组成,村以环流的灵溪得名。村口的古樟盘根错节,遮天蔽日,古朴的石拱桥如弓月一般横跨在灵溪上。灵溪村自古名人辈出,近代较出名只是一个名叫奚金松的,当时任台州市农业银行行长。还有一人曾任过三门县的奚副县长。


村中美丽的雕花楼,现居住着两位老人。

  走进灵溪古村落,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到处都是保留完好的古建筑,三座横架在灵溪上的古桥,大大小小的书院,有精美的石花窗,台州仅有的石板建筑带石花窗,龙凰雕像处处可见,苍老的大树透着历史的沧桑,村中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比比都是。从举人、秀才、贡生的宅第中可以看出,当年文人辈出,文风极盛。在村中行走,时不时还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留下的标语口号,村里人看到外乡人来到村中,还会时不时给我们指点几句。爬上村中的后山,深深的古道旁分布着巨大的古树群,村中布局错落有致,至今保留着完好的五大区域。


  在古村中我们一行印象最深的是御前侍卫的“豪宅”,听宅中的老人们介绍,当时御前侍卫回家看望老母亲,皇上还授予牌匾庆贺。原宅第四周都是龙凤牛腿,文革期间被乡里收去,至今不知下落。主人告诉我们,他们祖上辈受皇上的恩宠,子孙福佑,他的父亲曾在上海经商,看着照片上他父亲英俊相貌,看看他母亲现在已96岁,患上老年痴呆,好在儿媳孝顺,老人幸福。


灵溪村中的仁居由义楼,内花园中有精美的读书楼。
御前侍卫宅第保卫功能极好
御前侍卫宅第前的取水井

  聚景楼,原所居住的是一位举人。是灵溪村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合院。宅院四角分布着四个天井,四个水门可出入,连接到主街道。宅院大门楣上刻着“素位安贞”四字,左侧的水门上刻着入孝,右侧的水门刻着出悌。两侧的高墙上还有“福”、“禄”二字。观赏古宅让我们这些不曾经历过的后人,仿佛行走在一个历史的隧道中,去领略那个时代的情怀。

  灵溪村有一个风俗,叫“状元游街”。从正月初六开始,灵溪村的“状元游街”。据说是清乾隆年间的一个冬天,雪下得特别大,皑皑白雪,使得村前的大道与田野连成一片,一位身着朝廷官服的人下了马,望着连绵的白雪,迟疑不决。


  这位大人名叫奚际亨,回灵溪老家省亲。他在翰林院任检讨,兼任兵部侍郎。为官清正,文采横溢,深受乾隆帝的赏识。奚姓族人聚集在祠堂里,盼望这位奚大人给众人呈现他从京城带来的宝物,可是他却从怀中掏出一页手写的曲谱,说是“状元游街”,是皇宫状元出游时演奏的曲子。村里人面面相觑,一脸的狐疑。







每年的正月十四元宵之夜,灵溪村都会响起这首“状元游街”的曲调。状元游街的习俗一直保存至今,现已被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原来在离京回乡之际,皇上召见了他,说要赐与他一些财宝,带回故乡好光宗耀祖。可奚大人却说:皇上如实诚相待于臣,请赐于宫里的“状元游街”。皇上一愣,爽快地答应了。此后,灵溪村的元宵之夜,便有了独一无二的“状元游街”节庆活动,它也成为奚氏族人祭祖的一项礼仪。奚大人为何要给故里带回一曲“状元游街”?他也许是希冀奚氏族人能冒出一个状元来,也许是用想这样的一种方式延续古村的耕读文化,激发孩子们发愤读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尽管在此后近300年间,村里没出过一个状元,可元宵之夜的“状元游街”习俗却在灵溪村保留了下来。在它身上,寄托了灵溪人期盼来年生活幸福美满、儿孙读书有成的美好情感。可以想象,灵溪村现在应该大学生,研究生出的最多的,如今每年过年,这里的村中道路会汽车堵塞的满满的。



灵溪垂面:细如发丝,洁白如玉,入口就软,口感滑糯,香味纯正。村中有许多人都会做一手好垂面,一根粗粗的面条在他们的手里,竟神奇地被拉制成一根根如丝的细面线,然后垂挂在架子上晾晒,阳光下晶莹剔透,那场景至今还记忆犹新。如今,在灵溪的农村,一到冬天,依然可见妇女赶做垂面的忙碌场景。


灵溪村的雕花石窗比三门更精细
村民的厨房都带有龙型花纹的石窗






灵溪村祖上有个叫奚诚甫在总结天台民间拳术基础上,融合南北拳术之长,形成的一种独具风格的“灵溪奚家拳”。它有徒手拳与武械拳20多种,刚柔相济,攻防兼备,体现了天台山民纯朴之风和泥土气息,2012年“灵溪奚家拳”被列为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乡土田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