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国是商朝在东方的与国,都城在今寿光县纪台乡,周灭商,纪国又臣服于周.春秋初年,齐国强大起来,逐步向东发展,纪国成为主要障碍,经过长期战争,到公元前690年,纪便被齐国吞并。 地理位置折叠编辑本段 纪国位于齐国以东,莱国以南。疆域不亚于齐国或鲁国。周夷王年间 历史资料折叠 鲁隐公时代和鲁桓公初年,鲁国国势极盛。尤其是公元前699年,鲁国、纪国、郑国联军大败齐国、宋国、 公元前693年,齐国军队驱走纪国的郱、鄑、郚三邑居民,占有三邑土地。公元前691年,纪国分裂。纪侯之弟纪季以纪国的酅地投降齐国,做齐国的附庸。同年鲁庄公试图和郑君子婴商量保全纪国,郑君以国内部不安定为由拒绝。公元前690年,齐国军队攻破纪国都城。纪侯将剩下的国土交给纪季,出国逃亡一去不返。纪国灭亡。 相关信息折叠
国君列表折叠
收起 相关传说折叠 纪王崮传说
一直以来这都是一个民间传说,没有史料记载。但是,2012年4月16日上午,山东省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临沂市沂水县境内纪王崮的崮顶发现了春秋时期国君级别的一个墓葬。虽然还没有确定到底是不是纪王墓葬,但是不由得让人对这个传说产生一些遐想。 成语典故折叠 呆若木鸡折叠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现今一般用来形容人痴傻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然而它最初的含义正好相反,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意思是宠辱不惊、从容淡定。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庄子在这篇文章里讲了一个寓言:西周时期,周宣王非常喜欢斗鸡游戏。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鸡已经训练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您的斗鸡还是一听到别的鸡叫就跳,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就叫,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去问,但纪渻子还说不行,因为这只斗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再过了十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认为它虽然看起来呆头呆脑,就像木头鸡一样,但气定神闲、不露声色,已经进入了完美的精神境界。 纪昌学射折叠 纪昌学射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纪国人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妻子织布时不停地踩动着的踏脚板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眶里,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不眨眼睛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接着要学会看东西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如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隐约模糊的东西像看明显的东西一样容易,然后再来找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地看着它,十天半月之后,看虱子愈来愈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国的牛角当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却不断。 出土文物折叠 纪侯簋折叠
纪侯壶折叠 西周晚期纪国青铜盛水器,1974年出土于山东莱阳前河前村,现藏于烟台市博物馆。高34.5厘米,口径6.6厘米,圈足径11厘米。小直口,长溜肩。平底,绞索状圈足。口沿下、近底部各设两耳,4耳均作兽头形。全身纹饰六层,从上到下第一层三角纹内填龙纹,第二、四、六层波曲纹,第三、五层兽体卷曲纹。圈足则饰绹纹。器底外铸铭文三行十三字:"已侯作铸壶,使小臣以汲,永宝用。" 纪侯鬲折叠
纪国故城遗址 城址在县城南14公里纪台乡纪台村,为周代纪国故城。纪国,姜姓,侯爵,始封于西周初。公元前690年(周庄王七年)灭于齐。故城遗址略呈长方形,东西两面各长1500-1600米,南北各宽1200米,由外郭与内城两部分组成。城墙为夯土筑成。城郭四周遍布古冢,近城有大冢8座,封土最高者达20米,当是纪国贵族的墓葬。故城先后出土文物有铜钟、簋等。从所具铭文看,钟为纪侯之器,簋为纪侯媵女姜萦之器。造型优美,制作技艺精巧,其中,清代乾隆时出土的纪侯钟,应是春秋初年之物,因而对研究纪文化有重要意义。1977年,纪国故城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台遗址 在纪台乡纪台村东北,为古纪国土建筑物。据清代文人安致远《纪城文稿》所记:“城中有台,岿然独存,高三仞,广可亩许,上有神祠,为里人香火之所。”古代的纪台,曾是人们祀神游览的地方。另据乡里故老相传,台上有山门、亭榭、殿堂等建筑物。台西有方池,台南有高阁,台西南有寿圣寺等。 纪国纪国是商朝在东方的与国,都城在今寿光县纪台乡,周灭商,纪国又臣服于周.春秋初年,齐国强大起来,逐步向东发展,纪国成为主要障碍,经过长期战争,到公元前690年,纪便被齐国吞并。 纪国建立于商朝后期,在周朝分封列国时正式确立为国在今山东寿光 国家一共存在了五百年1046BC-523BC其中1046-691BC是独立国家,691-523BC是齐国的附庸国,以下是世系表 纪文侯.(姜静)>1046-1026 纪景侯996-1026 纪昭侯975-996 纪穆侯964-975 纪烈侯948-964 纪历侯942-948 纪灵侯930-942 纪怀侯903-930 纪愍侯899-903 纪悼侯897-899 纪成侯891-897 纪康侯889-891 纪殇侯880-889 纪炀侯880-865公元前876年让周天子(周夷王)活烹了齐哀公 纪献侯前862年至前865年 纪泯侯前859年至前862年 纪厘侯前859年至前848年 纪成侯前847年至前838年 纪襄侯前837年至前828年 纪定侯前827年至前822年 纪闵侯前821年至前800年 纪共侯前799年至前791年 纪懿侯前790年至前764年 纪孝侯前763年至前758年 纪夷侯前757年至前741年 纪厉侯前740年至前708年 纪武侯708-696 一、纪国的建立
纪国历史悠久。纪国的所在地,在今寿光一带,本属潍淄流域的下游地区。这一代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山东龙山文化时期,这一代属龙山文化的两城类型,有着高度发达的龙山文化遗物。考古发掘资料证明,这一地区,自龙山文化以后便逐渐发展成为部落方国。山东境内发现最早的两个古城堡之一的边线王古城堡就是1984年在寿光城南20公里处发现的,时代属龙山文化的晚期。边线王古城堡的发现,虽不能证明它就是古纪国的都城所在,但确证早在龙山文化的晚期,今山东寿光一带的原始居民已进入了国家形成的阶段,也就是进入了文明的阶段。地处这样的的纪国居民大约也在此时形成了原始的国家组织,以后逐渐形成为国家。古纪国历夏、商、西周,直至春秋为齐所灭,前后凡1000余年。 纪国,《路史·国名纪一》列为夏商古国,炎帝后姜姓国之一。纪国的“纪”字,甲骨文、金文均作“己”,皆不从“系”。考古发掘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1983年在寿光县城北出土的纪国铜器,时代属商代晚期。发掘报告认为:“这是一个奴隶主墓葬的陪葬坑。”这个陪葬坑共出土铜器64件,陶器9件,玉器4件,卜骨2片,蚌饰12片。纪国器物的出土证明,商代纪国不仅存在,而且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奴隶主国家。
二、纪国的疆域
纪国在齐国的东部,其中心地在今寿光县境,都城在寿光城南三十里处。《左传·隐公元年》:“八月,纪人伐夷。”杜注:“夷国,在城阳庄武县。纪国,在东莞剧县。”剧县,今寿光市,汉代剧县故城,在寿光城南三十里,即古纪国旧都遗址,有故台址,称纪侯台。《史记·孝景本纪》:“菑川王贤。”《正义》引《括地志》云:“菑川县也。故剧城在青州寿光县南三十一里,故纪国。”《后汉书·郡国四》:北海国,“剧有纪亭,古纪国。”《水经·巨洋水注》:“巨洋又东部迳剧县故城西,古纪国。《春秋》庄公四年,纪侯不能下齐,以与弟季大去其国,违齐难也,后改曰剧……城之北侧有故台,台西有方地,晏谟曰:‘西去齐城九十七里。’”《通典·州郡十》:寿光,“有淄、渑二水。古纪国城在县西南……又汉剧县故城在县南。”《寰宇记》:“纪城,故纪侯之国,今废城在县南。”《齐乘·古迹》:“纪城,寿光南三十里,春秋之纪国。”从上述各书记载看,古纪国都城所在地,虽略有出入,但大体来讲,均在今寿光城南三十里左右。纪都西距齐都临淄九十余里,当与齐亦是邻国。龙山文化的边线王古城堡也是在寿光城南四十里处发现的,离纪都很近,为古纪国都城在这一带提供了佐证。 纪都西距齐都九十余里,然纪国的疆域西至齐都多远?《春秋·庄公三年》载:“秋,纪季以酅入于齐。”杜注:“酅,纪邑,在齐国东安平县。”《春秋左传注》同年注:“酅音攜,纪国邑名,当在今山东省临淄镇东,与寿光县相近。”《说文》:“酅,东海之邑,从邑嶲声。”《说文通训定声》:“酅,在今山东青州府临淄县东。”《汉书·地理志下》:甾川国,“东安平,菟头山,女水出,东北至临淄入钜定。”孟康曰:“纪季以酅入于齐,今酅亭是也。”王献唐先生云:“晋代的齐国东安平县,差不多全在临淄境内,故城在县东十九里。”又云:“酅在齐国都城以东,相距不过三数十里,其东稍南数十里,为纪国的都城。”据此,古纪国的西部疆域达到临淄东十九里或云三数十里。齐、纪相距很近,连两国的都城相距也不过百里,所以,姜太公封齐营丘之后,齐与纪两国发生矛盾那是很自然的。(按:酅国亦姜姓国。《世本·氏姓篇》:酅,“国名”。《路史·国名纪一》,酅,炎帝后姜姓国。酅地有二:一是春秋纪邑,在今山东省临淄县东。二是春秋齐地,地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 那么,纪国东南和南面的疆域又到达什么地方呢?《春秋·庄公元年》载:“齐师迁纪郱、鄑、郚。”杜注:“齐欲灭纪,故徙其三邑之民而取其地。郱在东莞临朐县东南。郚在朱虚县东南。北海都昌县西有訾城。”郱、鄑、郚为纪国三邑。郱在今临朐县境,鄑在今昌邑县境,郚在今安丘县境。“这三个纪邑,郱在齐国以南,鄑、郚在齐国以东,距离纪都所在的寿光甚远,为纪国的大外围。这些地方,和莱国及其他国区域,交混在一起。《方舆纪要》和《昌乐县志》诸书,对这些地点,尽管略有不同的看法,大体上讲,纪国外围是庞大的。” 再啰嗦一点,简单说说曾经位于沂水以北的先属纪国、后为齐国附庸的郱、鄑、郚这三个小国。 说是小“国”,文献中又多称“邑”。那么郱、鄑、郚到底为邑?为国?陈槃著《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中有以下论证,本文从之,称“国”: 诸家不同。愚谓《经》曰“迁”,而《竹书》、《公羊》并以为“灭”。邑不可以言“灭”。《春秋经》凡书“灭”之例,皆指国言。叶西氏辨之,其言曰:“……灭者,铲其迹,使之泯然而不复有所留遗之谓;故伐人之国而夷其宗社者曰灭,言天下遂不复有是国也。邑之所以不言灭者,夺彼之所有而归之于此,其邑故自在也。……灭,犹言屠也。”谓“夷其宗社者曰灭”,此当是也。盖首都,宗社所在,国之本根,故古人谓都亦曰“国”,……然则一国亡曰灭,都亡亦曰灭,可无疑也。由此论之,齐襄公之于纪、郱、鄑、郚也,似当从《竹书》、《公羊传》“灭”之说。盖名虽“迁”之而其实灭之。旧史各据所闻,故或以为“迁”、或则以为“灭”矣。而此后三年——庄四年《经》复书“纪侯大去其国”者,殆其初虽灭之,继而复续其祀(春秋时代不乏此例),而纪侯终于不服,是以遂“大去其国”矣。 郱国: “郱”或亦作“骈”。《地名考略》:“应劭曰:郱,一作骈。后为齐大夫伯氏邑。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即此”。《始皇本纪正义》:“郱,音骈”。 庄元年《经》:“齐师迁纪郱、鄑、郚”。杜解:“齐欲灭纪,故徙其三邑之民而取其地”。同年《公羊传》:“迁之者何?取之也。取之则曷为不言取之也?为襄公讳也。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大之也。何大尔?自是始灭也”。同年《榖梁传》:“纪,国也。郱、鄑、郚,国也。或曰:迁纪于郱、鄑、郚”。《竹书纪年》:“齐襄公灭纪、郱、鄑、郚”。庄元年见,齐迁之,盖其实灭之。 嘉靖《临朐县志·古迹》:“郱城,《路史》云:齐迁莒郱、鄑、郚。郱,本骈邑,故城在临朐东南(《齐乘》)。”《读史方舆纪要》:“郱城,在(临朐)县东南。春秋时纪邑也。” 庄元年《经》杜解云:“在东莞临朐县东南”。《括地志》云:“在青州临朐县东三十里”。临朐,汉置县。晋、唐县同。即今山东临朐县。郱国都城在今山东临朐县东三十里。 鄑国: 《春秋》庄元年《释文》:“鄑,音子斯反”。《括地志》云:“鄑,音訾”。庄元年《经》:“齐师迁纪郱、鄑、郚”。杜解:“齐欲灭纪,故徙其三邑之民而取其地”。齐迁之,盖其实灭之。 今山东昌邑县西十里有訾亭社。或曰:县西北三十里有訾城。或曰:县西北十五里为訾城;又十五里为鄑城。庄元年《经》杜解:“北海都昌县西有訾城”。《地名考略》:“按鄑亦读訾,本一城也。唐武德二年置訾亭县,属潍州;六年废。俗呼为瓦城,半为水渐。今在昌邑西北三十里。一云:訾城在县西北十五里,又十五里为鄑城。都昌,汉县,今为昌邑,古城在县西”。《地理考实》:“都昌,今青州府昌邑县也。有訾亭社,在县西十里”。 郚国: 庄元年《经》杜解:“郚在朱虚县东南”。 文七年《经》:“春,公伐邾。……遂城郚”。杜解:“因伐邾师以城郚。郚,鲁邑,卞县南有郚城。备邾难”。《地名考略》二:“今泗水县东南有郚城”。陈槃在《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中说:“此与安丘之郚,关系未知何如。疑郚亦旧国,亦尝迁居,故有二郚矣。” 庄元年《经》:“齐师迁纪郱、鄑、郚”。杜解:“齐欲灭纪,故徙其三邑之民而取其地”。齐迁之,盖其实灭之。 《地名考略》:“今安丘县西南六十里有郚山,四面绝险,其上宽平,约数百里,有古城遗址,即郚城也”。 明万历《安丘县志》:“郚城在峿山,汉有梧成,即此。《地理风俗记》曰‘朱虚县东四十里有郚城亭,故县地’。隋改为郚城。” 读史方舆纪要:“郚山,县西南六十里。四面险绝,其上宽平约数百里。有古城遗址,即峿城也。中有池,伏琛以为汶水所出。又淇山,亦在县西南六十里,旁有淇河。金鞍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形肖鞍鞒。其相接者有太平、凤凰两山。郚城,县西南六十里。春秋时纪之郚邑。杜预曰:‘朱虚县东南有郚城。’汉置梧城县,属琅琊郡。后汉废。后魏时于故郚城置平昌郡,北齐郡废,改置琅琊县。隋初因之,属密州。大业初改为郚城县,隋末废。志云:郚城盖在峿山下。又骈城,与郚城相近。志云:汉武封菑川靖王子成为骈侯,即此。” 1992年《安丘县志》:“李家西郚村东北200米处,春秋为纪国之郚。汉置郚城县,晋于此置平昌郡,北朝齐改置琅琊县。今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郚国故城:位于县城西南28公里处李家西郚村东北200米处的高地上,总面积0.12平方公里。春秋时为纪国之郚,齐灭纪后属齐。西汉于此设郚城县,东汉时并入朱虚县,为郚城亭。晋惠帝于此置平昌郡。北齐天宝七年(556年)为琅琊县治所,隋大业二年(606年)琅琊县改为郚城县,此地遂为郚城县治所。唐武德六年(623年)并入安丘县,故城遂废。今城址仍存,秦汉时期的砖瓦残片俯拾皆是,东面断崖处暴露出的文化层厚4米,上层为秦汉至隋唐文化,中层为商周至战国文化,底层为龙山文化。”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梧成,先谦曰:《续志》,后汉省。《汶水注》,汶水自朱虚来,东北迳郚城北。应劭云,朱虚县东四十里有郚城亭,故县也。《续志》朱虚下刘注,《左传》齐迁纪郚,县东南有郚城。案据二书,梧成一作郚城,据应说,后汉并入朱虚。《一统志》,故城今安丘县西南六十里郚山北。” 综上所述,纪国的疆域,西至齐故城临淄东十九里,东至安丘,南到临朐东南。都城在今寿光城南约三十里处,西距齐都临淄九十余里。在这一范围内又夹杂着莱等其他古国的部分领土在内。
三、纪国的经济与文化
纪国的中心在今寿光一带,其疆域大约在西至临淄东数十里处,南至临朐,东到安丘的范围之内。这一带正是潍淄流域下游的中间地带,有着发达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山东已发现最早的两个古城之一的边线王古城堡就是在今寿光境内,表明了这一带进入了文明的阶段。 潍淄流域早在史前时期就有着发达的经济与文化。夏代,潍淄流域的纺织业非常发达。《尚书·禹贡》载:“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贡盐、絺……岱畎丝……厥{上下匪}檿丝。”说明潍淄流域丝织业极发达。古纪国之所以称纪,可能也是与发达的丝织业有关。纪国的“纪”字,《说文》云:“纪,别丝也,从系己声。”“纪”字从系,《说文》又云:“系,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凡系之属皆从系。”然而,纪的初文就是“己”。“己”亦是丝的象形。 王献唐先生说:“《经》《传》史籍纪国的纪,全文皆不从系,只作己……其实,己就是纪的初文。《方言》:‘纪,绪也。’卜辞、金文,己都象一根弯曲的丝绪,正是纪字。”无论是系,还是己、纪,都与蚕丝、丝织业有关。表明古纪国的居民是以善于丝织业而著称的。这同《尚书·禹贡》关于此地丝织业的记载是相一致的。 商代,纪国的经济文化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商代纪国的经济文化相当发达。1983年在寿光城北十公里处的古城村“益都侯城”故址内发现一批商代晚期的铜器和其他遗物。 据发掘报告认为,“这批铜器,器类较多,造型古朴、庄重,饰纹多为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圆涡纹和弦纹,具有商末铜器的基本特征。”因此,“认为这批铜器的相对年代似应定在商末。” 从上述出土的铜器和其他遗物看,商代纪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基本上同商代的水平相当。 周代纪国经济文化水平,从周初同齐国抗衡看,当也是相当发达的。可惜,由于文献资料的奇缺,以及周代纪国遗址发现的很少,其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不知,这只能期待于将来考古资料的新发现。
四、纪国的政治及其灭亡
纪国本是姜姓国,夏商以来久居今寿光一带。周灭商后,突然在纪国的身边新来了一个周天子亲自封给姜太公的显赫的齐国。齐国初都营丘,后都临淄。对营丘的所在地虽历来存有众说,未能确指,然而大体当在临淄或其附近不远之处。以临淄计,齐都与纪都相距不过百里,而纪国的西部疆域边境直接同齐国疆域相接,离齐都临淄也不过十数里,或数十里。因此,“纪都寿光,齐国临淄,就当时地理形势看,齐国的都城,随时可以受到纪国威胁。纪、齐在历史上又是不甚融洽的,起因可能和莱国相似。本来这一带的姜姓集团,在商代若干年中,和平相处无事,忽然来了一个姜太公,挟着周家的外力,来统治自己的同族,不但莱国和他打起来,纪国也看着不顺眼。幸而纪国早已降周,本身虽无力抵抗,太公还得顾全体制,不能放手侵略。不过,那时纪国同周王朝的关系极为密切,纪国的统治者,大多数在西周服务,有的身居要职,而本国则在山东。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 齐哀公究竟犯何等大罪,史无明载,不得而知。山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恩田认为,关于“谮”的内容,史籍失载。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2008年10月至2010年2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进行的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考古发掘,似乎表明齐国曾建圜丘祭天。而周制祭天是天子特权,所以齐国此举属于谮越行为,哀公由此而被烹杀,应是合乎情理的推断。(《考古》2011年) 历史上的齐哀公不辰荒于田猎酒色。《诗·齐风》中的《鸡鸣》、《还》等就是刺他“从兽无厌,昏利不行”的诗作。荒淫闻于周王,又毒及邻国——纪国。可能因此纪侯上告哀公于周王,于是周(夷)王把哀公烹死。哀公弟吕静继位为齐侯,史称胡公。胡公迁离营丘而都薄姑。 齐国国风“浪漫”,不光齐哀公,齐国历史上还有一位国君与公主妹妹以“风流”闻世。诗经中《南山》《敝笱》《载驱》等诗,射镶工和文姜的事,也是有真凭实据的。襄公文姜兄妹通奸,国人恨到极点,骂的也刻薄。敝笱是用坏了的笱。笱坏了,和现在骂淫荡的妇人为烂东西一样。 齐僖公禄甫有“小伯”之称。但他教养子女不善,致使儿子诸儿、女儿文姜、宣姜以淫乱丑行贻害于国,流恶于史。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706年),北戎侵伐齐国。郑国太子忽奉命救齐,驱逐了戎人。齐侯很感激,想把女儿嫁给郑忽。郑忽一听连忙以“齐大非耦(偶)”为由推辞。 僖公欲嫁于郑忽的女儿,就是后来嫁鲁桓公为夫人的文姜。文姜是诸儿的胞妹。兄妹自幼生长在宫中,从暧昧到私通,而不遭禁止。其后,诸儿继位为齐襄公,文姜出嫁于鲁桓公。襄公四年(公元前694年),桓公夫妇到齐国,襄公与文姜再行淫乱。鲁桓公发觉后指责文姜,齐襄公于是把鲁桓公杀死。《诗·齐风》中的《南山》、《敝笱》、《载驱》和《猗嗟》等篇都是刺诸儿、文姜的淫乱行为的诗作,并被鲁人笔之于《春秋》和《左传》。“风流”国君齐襄公在位12年,多次对外扩张:公元前693年,迁纪国郱、鄑、郚三邑于齐;第二年又逼纪侯之弟纪季以酅邑归齐;第三年,齐再伐纪国,纪侯被迫迁都。 《齐世家》曰:“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淄。”宣王末年,胡公子孙又杀齐历公以图复位,但未成功。虽然关于纪侯谮毁不得而知,但从烹杀哀公后被拥立的胡公又受到哀公一派的暗杀来看,这个事件并非如此简单,并非仅仅是个人间的问题,象国内舆论一分为二所反映的,在这个事件的背后,似有周、齐两者之间难以调和的利害对立,这也许是围绕对淮水流域诸夷统治权的有关政治与经济的整体利益的对立。(见日本白川静著,袁林译《西周史略》,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 从纪侯一个“谮”字就使周王烹掉哀公,齐国竟无丝毫反抗,也未敢对纪进行惩罚,这一方面反映周天子在当时的至高无上的生杀予夺的权利;另一方面从中也可看出,纪侯在周王朝中的地位是多么显赫。纪周关系的密切程度可想而知。但也由此为齐、纪两国种下了势不两立的深仇大恨。齐灭纪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进入春秋以后,周天子的王权已经崩溃。齐国也日益强大起来,消灭纪国,报仇雪恨,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齐纪关系便紧张起来。 春秋初年,纪国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左传·隐公元年》“八月,纪人伐夷”的记载,便是例证。纪国为了对抗齐国,以免被齐并吞,便加强了对外关系,多争取外援。一是,纪国同周天子通婚。《春秋·桓公八年》载:“(冬十月),蔡公来,遂逆王后于纪。”杜注:“蔡公,诸侯为天子三公者,王使鲁主婚,故蔡公来,受命而迎也。天子无外,故因称王后。卿不书,举重略轻。”《传》云:“蔡公来,遂逆王后于纪,礼也。”杜注:“天子娶于诸侯,使同姓诸侯为之主。蔡公来,受命于鲁,故曰礼。”第二年,《春秋·桓公九年》:“纪季姜归于京师。”杜注云:“季姜,桓王后也。季,字;姜,纪姓也。”纪侯之女嫁给周桓王为后。周天子,到春秋时,虽失去了西周时期的权威,但仍有一定的余威。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齐桓公称霸时还都打着“尊王”的旗号,要是周王一点作用不起,还打“尊王”旗号作甚。纪女嫁给周王为后,这也是纪国位尊的反映。二是,纪与鲁通婚。鲁是姬姓宗周之国,在姬姓诸侯国中,以鲁国的威望最高。鲁又是较大的诸侯国之一。鲁与齐为邻,纪要抑齐、抗齐,免遭为齐所灭,连鲁抗齐、与鲁结为婚姻之国极为重要。《春秋·隐公二年》载:“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冬十月,伯姬归于纪,鲁故也。”杜注云:“裂繻,纪大夫。伯姬,鲁女,裂繻所逆者。子帛,裂繻子也。莒、鲁有怨,纪侯既昏于鲁,使大夫盟莒以和解之。子帛为鲁结好息民,故《传》曰鲁故也。”纪、鲁婚姻之国,鲁、莒有怨,纪侯从中和解之。纪联鲁、莒以抗齐国。 然而,齐、纪的世仇矛盾并未解决。纪国在外交上的多种努力,最终也不过是延缓纪国的灭亡而已。 齐灭纪之心早已有之。从文献记载看,大约始自公元前707年,鲁桓公五年。《春秋·桓公五年》载:“夏,齐侯郑伯如纪……城祝丘。”杜注:“外相朝皆如。齐欲灭纪,纪人惧而来告,故书。齐、郑将袭纪故。”《传》亦云:“夏,齐侯、郑伯朝于纪,欲以袭之。纪人知之。”齐要灭纪,纪忙去鲁求助。第二年,《春秋·桓公六年》载:“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成,鲁地,在泰山钜平县东南。钜平县,今宁阳县。《传》云:“夏,会于成,纪来谘谋齐难也。”杜注:“齐欲灭纪,故来谋之。”纪侯又请桓公求周王帮助。《传》云:“冬,纪侯来朝,请王命以求成于齐,公告不能。”杜注:“纪微弱,不能自通于天子,欲因公以请王命。公无宠于王,故告不能。”也未能给纪国以很大帮助。 公元前695年,鲁桓公十七年,由于齐加紧灭纪,鲁国很着急,便从中调解齐纪的矛盾。《春秋·桓公十七年》载:“春正月丙辰,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黄,齐地,在今淄川东北。《传》云:“十七年春,盟于黄,平齐、纪,且谋卫故也。”杜注:“齐欲灭纪,卫逐其君。” 公元前693年,齐为最后灭纪,而将其外围城邑郱、鄑、郚三邑并吞。《春秋·庄公元年》载:“(冬)齐师迁纪郱、鄑、郚。”杜注云:“齐欲灭纪,故徙其三邑之民而取其地。郱在东莞临朐县东南。郚在朱虚县东南。北海都昌县西有訾城。”三邑分别在今临朐、昌邑、安丘县境,纪之外围邑。齐并吞郱、鄑、郚三邑之后,完成了从南、东方向对纪国的包围。公元前691年,纪都西面的酅又并入齐,为附庸。《春秋·庄公三年》载:“秋,纪季以酅入于齐。”杜注:“季,纪侯弟。酅、纪邑,在齐国东安平县。齐欲灭纪,故季以邑入齐为附庸,先祀不废,社稷有奉,故书字贵之。”《传》云:“秋,纪季以酅入于齐,纪于是乎始判。”杜注:“判,分也。言分为附庸始于此。”酅邑并于齐,齐从西面又进一步逼近了纪都。这样,齐国从西、南、东三个方面上完成了对纪国中心地带的包围,为齐灭纪奠定了基础。 齐国在完成了对纪国的包围之后,于公元前690年,大举围攻纪都,一举灭掉了纪国。《正义》曰:“《世族谱》:纪,姜姓,侯爵,庄四年齐灭之。”《春秋·庄公三年》载:“纪侯大去其国。”杜注:“以国与季,季奉社稷,故不言灭;不见迫紧,故不言奔。大去者,不反之谓。”《传》云:“纪侯不能下齐,以与纪季。夏,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杜注云:“不能降屈事齐,尽以国与季,明季不叛。”《公羊传》则说:“大去者何?灭也。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襄公?复仇也。何仇尔?远祖也。哀公烹乎周,纪侯谮之,以襄公之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尽者何?襄公将复仇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仇?虽百世可也……然则齐、纪无说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故将去纪侯者,不得不去纪也。” 《春秋地名考略》:“纪……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左传》曰:纪侯不能下齐,以与纪季,大去其国,违齐难也。今其故城在寿光县东三十里。又有纪城亦在县东南。再按《城冢记》邹县东南二十五里有纪城及纪侯冢,相传为纪侯去国避难处。”这样,齐哀公被纪侯谮之周而烹的九世怨仇,最后以纪被齐灭而结束。至此,纪国的广大领土又变成了齐国的疆域。 那么,纪侯大去其国,“都迁往哪里去了呢?这在《春秋》三传和其他各书,都无记载。从地理形势看,绝对不能向西迁,那就搬到齐国中心地带去了。也不能往北迁,有渤海挡住。更不能往南迁,因为南部的外围据点,早被齐人拔去,不但不便,齐人也不肯使他们重塞在里面。只有一条路,向东边远处走,这就应该结合上面所说的莱国疆域,作具体考察。莱国也是姜姓集团,散处在潍淄地带,中心区和齐国最近。同时莱国的统治区和纪国的统治区,时时交插,并且也是齐国的眼中钉,有历史上的利害冲突。这就具有民族、地理、同情心三种条件,可能向莱国东部迁移。” 纪和莱本是齐国以东的姜姓国。纪国在今寿光县境内。纪国于鲁庄公四年为齐所逼,“大去其国”后去向不明。根据建国以来胶东地区的黄县旧城,烟台上夼,莱阳前河前等地下不断出土己、{上己下其}铜器,纪国有可能是迁往今胶东半岛的黄县旧城,也就是说纪、{上己下其}、莱有可能是一国。(王恩田《齐鲁文化志》) 上文逄振镐书中引文中说纪国“不能往南迁,因为南部的外围据点,早被齐人拔去,不但不便,齐人也不肯使他们重塞在里面。只有一条路,向东边远处走。”其实纪邑“郱”地在今临朐县境,位于纪都以南;“鄑”在今昌邑县境,位于纪都以东;“郚”在今安丘县境,位于纪都东南方向。既然齐国已拔去“郱”、“鄑”、“郚”等这些纪国的外围据点,纪国向南和向东迁都的阻力和可能性应是同样大的,纪国既然可能越过平原向胶东的莱国附近迁移,也可能越过丘陵经沂源或经临朐向沂山以南的密邑(今沂水)附近迁移。纪都迁移到这两个地方的距离也大体相等。位于今沂水县境西北部的天上王城景区(纪王崮)内,有多处遗迹相传为纪国所留,亦有多个传说与纪国相关。 纪都到底迁往哪里?东迁?南迁?希望有一日,能够拨雾见天,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2012年2月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