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靠听故事解读事象的李嘉诚,讲述了范蠡的故事:在他身上,都能找到李嘉诚自己的影子,都传递着他在这样一个时刻最想与公众倾诉的情怀。李嘉诚最能体会范蠡的孤独。“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说尽了范蠡对当时社会的悲观与冷漠。当他离开勾践时,一定是彻底的失望与孤独。哪怕最知心的朋友文种,也怀疑他的神经有问题。当躲到齐国海边耕种经营获得成功之后,他敏锐地察觉到嫉妒之火已经临近,于是赶紧散尽家财,分给他惧怕着的亲友乡邻,又一次出逃到陶国。靠着贱买贵卖的惊世之才,在陶国他又获得成功,横在他面前的却只有归隐一条路。他越是不断地成就伟大,却越是深刻体会到人世间最强、最有杀伤力的嫉妒正环伺着他,他不得不选择消极的抗拒。李嘉诚遭遇着同样的问题:他超出自己所需几十年不息艰苦卓绝地奋斗,却硬是被曲解为“惟利是图”或是“无商不奸”。 范蠡的一生大起大落,极具传奇色彩,他从布衣到“上将”,从流亡者到大富翁,人生处处得意。他的人生非常完美:从政兴一国灭一国;经商三致千金,家财巨万,他的化名陶朱公成了富商的代名词;娶妻娶了艳丽不可方物的西施;最后活到八十多岁善终。范蠡进能助人兴国,退能经商发家,进退之间游刃有余。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范蠡在吴地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播下生意的种子,商气一直旺盛不衰。在商业文明走向繁荣的今天,吴地人看到了范蠡传奇人生和商业思想的价值。 范蠡是春秋末年楚宛三户(今河南南阳淅川县)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大商人。他的一生既大起大落,经历坎坷;又大智大勇,声名显赫。青少年时代,他虽生活在“衰贱”之家,却饱读典籍,胸怀大志,但又愤世嫉俗,性情怪异,被人误称“狂人”、“疯子”。后受宛令文种拜访,二人结为挚友,共同离楚赴越,共创大业。 到越国后,他先受命出任越国上大夫,后任上将军,担任相国(丞相)要职,从政率军,二十余年忍辱负重、呕心沥血、励精图治,以文韬武略、深谋远虑襄助越王勾践奋发图强,兴越灭吴,功绩卓著,名炳史册。范蠡勇而善谋,能屈能伸,克敌制胜,胸有成竹,是一个卓尔不群、颇有个性的历史人物。 范蠡的后半生急流勇退,自称“鸱夷子皮”,甘愿弃官经商,举家飘泊齐宋两国,置身于山林乡野,混迹于平民之间,改名陶朱公,自食其力,先后经营农林牧渔工商医药,通过劳动发家致富,并“三致千金”,富甲天下。他富行其德,救危济困,仗义疏财,在商界美名远扬。 自古至今,从司马迁、苏轼到冯友兰、胡寄窗等,史学界和学术界对范蠡都有极高的评价。说他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忧深思远、坚忍不拔,“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是“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学大师”、“经营之神”。说他是“春秋末年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古代谋臣的楷模”、“中国古代第一个弃官经商者”、“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创始人”…… 范蠡的历史功绩表现在许多方面,就经济门类来看,他既有精辟的理论观点,又有丰富的商贸实践。在中国辉煌的文化宝库里,他留下了可贵的“遗产”,诸如“什一之利”、“陶朱事业”、“陶朱遗风”、“富行其德”、“浮家泛宅”等成语典故都是由他而来的,甚至一看到“忍辱负重”、“韬光养晦”、“急流勇退”、“弃官经商”、“多难兴邦”这些成语典故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范蠡。 明清年间,我国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沿海一带私人经商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风气,范蠡经商致富的典型事迹成为商人们的一种美好向往,他的经营理念成为商人们的一种神圣箴言。人们把范蠡的《致富奇书》、《陶朱公术》加以发挥、充实、演绎、细化,撰写出了《理财致富十二法则》、《理财致富十二戒律》、《商场教训》、《经商十八法》等,并统称之为“商人之宝”。 在中国的经济思想史上,范蠡是商人心中崇拜的偶像,他的言论成为商人们尊奉的信条,人们把经商事业称为“陶朱事业”,把世代经商为业或买卖公道称为“陶朱遗风”。清代我国三大版画产地之一的天津杨柳青年画中有“文财神陶朱公”,苏州有“陶朱公种竹养鱼致富千倍利”的年画,人们把商代之比干、春秋之范蠡、三国之关羽并称为“三大财神”,乃取比干之忠诚、范蠡之智慧、关羽之仁义,认为这是经商致富的诀窍所在。范蠡的“经济循环论”、“积著之理”、“待乏原则”、“平粜齐物价格理论”,至今仍闪耀着先秦经济学说的熠熠光彩。2400多年前就有如此鞭辟入里的精当理论,范蠡被尊称为“商祖”、“商圣”的确是当之无愧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