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学生质量在下降吗?从高中、大学到研究生,为什么评价越低?-今日头条

 泊渢斋 2015-08-27

中国学生质量在下降吗?从高中、大学到研究生,为什么评价越低?

在一个调研中,分别调研高中老师、大学老师和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看法:“近年来学生质量下降了吗?”高中老师认为没有下降,和以前“差不多”;大一老师“大多数认为差不多”;大学高年级老师“多数认为质量下降”;研究生导师则明确回答“较前质量下降”。

为什么越往上,评价越低?

高中主要是以升学率评价教学质量,“学生考试成绩逐年提高、升学率逐年提高,怎么说学生质量不行呢”?大学低年级因为学时和内容减少,学生质量问题并不突出。不过大一的老师们还是发现,有“20%~50%的学生学习有困难,多数学生处于懵懂状态,不适应大学学习方法,不会读书、不会做实验、不会提问题”。在大学高年级教师看来,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大多数学生不会读书,不会提问题、讨论,对学习没兴趣”。研究生导师对学生质量最不满意,他们认为“学生不会查文献、写总结、综述,学习缺乏动力、对研究没兴趣”。

虽然这只是小范围的调查,但结果却与来自其他领域专家的感受比较一致:中国学生在知识点的学习中出类拔萃,但在独立学习和创新的研究阶段,表现得却不尽如人意。这给我们教育提出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高中教育中比较重视了知识和技巧,而忽视了学生自我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高中是重要的阶段,除了掌握基础的知识和技巧,更关键是发展成自我能力模型。这个核心的能力就是阅读、分析、判断、讨论、形成自我观点的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决定着一个人成年后自己发展的能力,甚至决定了一个人一生所能达到的高度。可是,我们现在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导致学生只知道结论,而忽视了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在高中教学中,太过重“术”不重“道”。我们的老师往往只告诉学生结论,只教给学生如何做习题,不告诉学生学科的基本范式,以及范式中存在的缺陷。这样的学生会对已有的科学产生‘迷信’,不敢质疑、不会提问、不能创新,更多地是沿用,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面都是比较缺乏的。

大学一方面应加强基础学科和通识教育,一方面要加强探索和创新能力

曾看过一个对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学专业的分析。这项研究发现,大约85%的诺贝尔奖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都不是学生物专业的。“其他奖项非本专业获奖者的比例也很高,不过物理学奖例外,只有约20%的获奖者不是学物理专业的”。专家分析,“这与学科的特点有关,物理学是比较基础的学科,而像生命科学等已经呈现出高度的交叉和融合。你会发现,如果不懂化学、不懂物理、不懂数学,你就没有办法解决生命科学中的问题。”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应该是教育中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实行的是‘计划教育’‘按岗设教’,太过强调专业教育。比如电子工程系,学发射的只学发射、学接收的只学接收。因此,我们的学生往往缺乏对学科全面了解、整体的把握。”专家说,“国外一流的高校都非常强调通识教育,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重视。”

在美国休斯顿曾经参观了14家医院、医学研究机构、大学和众多的医学院。大学、研究机构和商业机构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学习、研究和实用的体系,这种流动使教学从知识面转向研究面和实践面。中国的大学比较是知识学习的孤岛,学习的本质还是在于知识的学习,而需要转向探索和研究能力、未来和社会实践结合的能力。

bxjiaoshou

↑↑↑↑↑↑长按可复制到微信添加朋友即可关注,喜欢看到教育的真话、实话,并来讨论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实用建议。来加入我们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