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图书馆

 无为洪建国 2015-08-28

宋朝的青州(二)

忆库2012-01-31 20:01:56作者:李新宇文章来源:发布者:李新宇阅读次数:26

在曾在青州任职的宋朝官员中,有几个特别值得一提。但考察他们的业绩,却似乎并不惊天动地。也许那些政绩突出的官员已经被百姓遗忘吧?故乡人念念不忘的,不是那些忠君爱国的大臣,而是一些做过一些并不重要的小事的人,有的甚至是整天喝茶、做诗、游山玩水,并无多少做官的热情。

城西北的范公亭公园,有一座三贤祠。供的是这三位:富弼、范仲淹、欧阳修。

首先说富弼,年少时就有非凡的气度,以致范仲淹见后大为惊奇,几句话下来,就认定他是“王佐之才”。范仲淹把富弼的文章拿给晏殊看,结果,晏殊就选了富弼做女婿。因为有当政大臣的赏识,富弼入仁后很快进入高层,庆历七年(1047年)升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欧阳修共同主持“庆历新政”。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者一般没有好命运,尤其是进行吏治改革,涉及权力重新分配,既得利益集团只要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就必然要以死力反扑。拥有权力的既得利益集团一旦反扑,改革失败就是必然的事了。“庆历新政”失败之后,富弼被贬,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的身份知青州,兼任京东路安抚使。

富弼到青州做的第一件事是赈灾。当时河朔一带洪水泛滥,大批灾民逃到青州。富弼没有驱赶,没有禁止他们入境,而是千方百计给他们弄吃的,不让他们饿死在青州。他的做法后果很严重:灾民们奔走相告,更多的灾民向青州涌来。最后,当时只有十几万人的青州竟然聚集了六十万灾民。富弼一方面开仓放粮,一方面劝说本地富户捐献粮食,同时动员各县腾挪房屋,把灾民分散安置下来。当时的青州,一个本地居民就要养活四五个外来的灾民。但在富弼的领导之下,他们成功地度过了灾荒。

在救济灾民的过程中,富弼创了一套新的办法:他发现众多灾民聚集粥棚秩序混乱,而且很容易导致疾病流行,因而化整为零,大大提高了救灾的效率。

消息传到皇帝那里,皇帝要奖赏他,他却坚辞不受。因为在他看来,救济灾民,是地方官的本分。做份内的事是不该受奖的。

富弼事亲至孝,待人温厚,但对人情世事,却能洞察秋毫。他有一些精辟的见解,比如:“君子与小人并处,其势必不胜。君子不胜,则奉身而退,乐道无闷。小人不胜,则交结构扇,千岐万辙,必胜而后已。迨其得志,遂肆毒于善良。”其实,这话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历史。

富弼在青州任职只有两年。离任之时,百姓在瀑水涧旁修筑一亭,取名“富公亭”。范仲淹继富弼知青州,到富公亭游览,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诗:

凿开奇胜翠微间,车骑笙歌暮未还。

彦国才如谢安石,他时即此是东山。

走了富弼,来了范仲淹。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是晚年才到青州的,任职不足两年,却为青州百姓办过一些实事。

“庆历新政”失败之后,范仲淹先是被贬到邓州。就是在那个时期,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到了皇佑三年,他被调任青州。一到青州,他就遇到了富弼遗留的问题:富弼仁慈,善待外来人,因而使大批外地灾民滞留青州,造成粮食价格大幅上升。同时,按照朝廷当时的规定,青州百姓交皇粮要到今天的聊城,路途遥远,肩挑手推,苦不堪言。范仲淹想出了一个办法:让青州百姓在当地把粮食卖掉,拿了钱到聊城买粮,就地交纳皇粮。这样一来,不仅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而且平抑了青州粮价。

除此之外,范仲淹还为青州留下了一种药。当时青州有一种“红眼病”,流行甚广,一直苦无良方。范仲淹四处搜集验方,与医家细心研究,制出了“青州白丸”,有效地治愈了红眼病。调制药丸的那股清泉被范仲淹命名为“醴泉”。为了纪念醴泉在治疗红眼病中做出的贡献,范仲淹还在醴泉上建了一座亭子。后来,人们把亭子叫作“范公亭”。今日青州仍有“范公亭公园”。我在青州的时候,不大喜欢去偶园,也不怎么喜欢去爬云门山,却喜欢到范公亭坐一坐。因为偶园总是有点闹,爬山多少有点累,而范公亭有一种难得的幽静,而且承载了许多先贤遗韵。

欧阳修任职于青州,是在范仲淹之后,中间还隔了一个文彦博。作为青州人,我从小就喜欢这首诗:

醉翁到处不曾醒,问向青州作么生?

公退留宾夸酒美,睡余倚枕看山横。

它是欧阳修在青州写的。小时候不知天高地厚,恨自己不曾生在宋朝的青州,不能讨欧阳公一杯美酒,不能与他一起“倚枕看山横”。虽然生活中整天在“抓革命,促生产”或“抓纲治国,大干快上”,心里却真向往“公余留宾夸美酒”的日子。欧阳修这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庆历新政”失败之后被贬出京城的。他到了滁州,写下了众所周知的《醉翁亭记》,为后人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那一年,他40岁,正是一般人雄心勃勃的时候,他却已经倦于官场。后来朝廷重新起用他,但他已经志在文学,这结果就是他继承韩愈、柳宗元开创的古文传统,领导了著名的“诗文革新”运动,因而成了文坛领袖。这位文坛领袖的确有点不守规矩,在皇帝丧期,竟然身着紫衣。他因此而被革职,先贬亳州,又转青州。到青州之前,欧阳修很不情愿。因为他已经决计退居山林,因而接连三次上书辞职。皇帝却六次下诏,催他赴任,而且给了他兵部尚书的职务。皇帝的诏书是由王安石写的,王安石以各种理由把欧阳修引向了青州。一到青州,欧阳修就被青州的山水吸引了。欧阳修治青州,真是如烹小鲜。他终日忘情于山水之间,极少忙于公务。

据说,他到任三五天,衙门的事务就减去了一半。两月之后,竟然是“官府如僧舍”,一片冷冷清清。两年之后,连打官司的也没有了。而作为兵部尚书兼知州的他,则主要是在游山玩水、与朋友喝酒做诗。

在中国历史上,一般的官总是多事,自己不闲着,也不让百姓休养生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折腾,运动群众,以求自己出政绩。而欧阳修却让百姓忘记了他的存在。说真的,这才是聪明人,这才是好官。他这一手,既避免了扰民,也为自己赢得了清闲。有了欧阳修治青州,我才知道什么是好官,什么是高水平的官。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直是为官者的美誉,但说穿了,如此者均属平庸之辈。

因为没有了公务,欧阳修有更多的时间寄情山水。他建了“山斋”,那是他静养和做诗的地方。他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多病山斋厌郁蒸,经时久不到东城。

新荷出水双飞鹭,乔木成荫百啭莺。

载酒未妨佳客醉,凭轩仍见老农耕。

使君自有林泉趣,不用丝篁乱水声。

后面有小记说:“久病厌倦,出城郊游,看到春光明媚,万象更新,不觉心情舒畅;新荷出水,飞鹭成双,乔木成荫,莺歌鸣啭,美景目不暇接;与好友对饮几杯,微醉后欣赏山林野趣,小桥流水,农家乐事,确实自有一番情趣。”这就是欧阳修在青州时的生活状态。做官做到这境界,让人无法不佩服。他还有一首《春晴书事》是这样写的:

莫笑青州太守顽,三齐人物旧安闲。

晴明风日家家柳,高下楼台处处山。

嘉客但当倾美酒,青春终不换颓颜。

惟惭未报君恩了,昨日卢公衣锦还。

欧阳修本来不愿去青州,到青州之后却爱上了青州。离开青州时,他带走了一块一丈多高的青州石头,在上面刻了他写悼念自己父母的文章《泷冈阡表》,运回江西老家,立在了父母墓前。

写下以上这些,是因为想起了三贤祠。1975年前后,三贤祠是不开门的,我却多次在门外散步,四周空无一人,砖缝里是丛丛青草,树梢上是阵阵风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