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仁宗主张改革,范仲淹实行改革,君臣联手,改革一定顺利吗?

 金色年华554 2018-05-30

说到改革,我们自然会想到商鞅变法,还有王安石的变法,另外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范仲淹的改革,其中根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废除旧政,推行新政,使国家逐步走向繁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的座右铭。其实他一生都在履行这一句名言,但是时不待他,他的改革最终失败了。留下满腔的遗憾。

那范仲淹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改革的?改革的内容又是什么?那为什么会失败呢?

范仲淹的改革,就是“庆历新政”。“庆历新政”仅一年多就夭折了。

那本来是皇帝宋仁宗大家赞赏的改革,那为什么推行的时间是如此的短呢?

总的说来,我感觉有以下几条值得研究。

一是,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作为执行者的宋仁宗,没有充分考虑到改革的艰难,就贸然启用范仲淹进行改革,当时的范仲淹,也是犹豫再三的。

二是,宋仁宗既然改革了,而且对范仲淹是极度的信任,但是耳根子又软,在关键的时候,不能辨明是非,这也是改革失败的一个原因。

三是,反对改革的一派,竟然抬出了“朋党论”,这可是北宋建国以来最敏感的政治痛点,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范仲淹和欧阳修,又没有真实有效的打消宋仁宗的顾虑,这也是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庆历新政”的重点,就是干部的改革,这可是非常棘手的烫山芋。

在宋代,冗官太多,历史有名。

而且当官的路子又五花八门,除了科举以外,还有“门荫”、“纳粟”等途径。

这必然导致了,冗官太多,素质下降。

欧阳修在湖北钟祥调研时,竟然发现,当地的一把手王昌运,是又老又病,连走路都走不了,三年下来,州政荒芜衰退。

范仲淹对此是深恶痛绝的,他认为最关键的是,首先要削弱“门荫”集团。

他在递交了《答手诏杀陈十事》,他又主持起草了《任子诏》,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限制世袭当官,同时还打击“门荫”的变种。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看出范仲淹改革的坚决性。

但是范仲淹的改革,触碰到了当朝者大批的大官僚、地方官的利益。

于是,这些大官僚和地方官,还有大太监就串通起来一起来铲除范仲淹。

他们常用的伎俩,就是栽赃诬陷。意图铲除范仲淹的得力助手。

诬陷陕西的地方官滕子京和西部军区副司令张亢,他们都是新政的强有力的支持者。虽然范仲淹极力保全,但宋仁宗还是把这两位贬官了。

另外当朝宰相贾昌朝、前朝老臣夏竦以及王拱辰等人,暗中串通,指使钱明逸向皇帝告状,说范仲淹暗中结党,他们推荐的人,多是自己的朋党。

这一告,戳痛了宋仁宗的敏感神经。

因为宋朝统治者,最害怕的就是,大臣之间结合成派系或朋党,发展成皇权的离心力量。

太宗、真宗和仁宗在这方面都表示了决绝的态度。

当收到这个报告后,宋仁宗想听听范仲淹的说法。

但是范仲淹的说法,没有打消宋仁宗的顾虑,反而在朝廷中朋党之争这件事情上,范仲淹逐渐失去了宋仁宗的信任。

欧阳修的一篇文章《朋党论》,更成为庆历新政的转折点。

《朋党论》等于向宋仁宗宣布,我们已经结成了一个朋党派系,向宋仁宗的家法和底线挑战。

加上朝内外反对变法的声音连成一片。

于是范仲淹逐出中央政府。

1044年年6月,范仲淹任命为陕西、山西宣抚使,被迫离开京师。

就在这个时候,朝廷中反对改革势力趁机猛攻范仲淹。宋仁宗全面动摇。

到了1045年,新政大部分的措施陆续停止执行。

改革的失败,就是宋仁宗耳根太软,开始对范仲淹的的很信任,但对改革的阻力,预计不足,遇到滔滔的反对的声音,就废弃了。

这也注定了范仲淹的悲惨的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