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 地球圈层结构

 茶香飘万里 2015-08-28

地球圈层结构

一、知识点梳理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划分依据及内部圈层结构——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水圈

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它指地壳表层、表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存在着的各种形态的水,包括液态、气态和 固态的水。

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常见考点考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0年汕头模拟)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请回答1~3题。


1.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A.25℃ B.12℃ C.10℃ D.8℃


2.图乙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乙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题组考查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和温室效应原理。图甲中没有放在玻璃瓶中的温度计显示的气温为10℃,则考虑温室效应作用,放在玻璃瓶中的温度计温度要稍高于10℃。全球变暖主要是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即图乙中的④(大气逆辐射)增强。地球变暗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的结果,即②增强。


答案:1.B 2.D 3.B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2009年入冬以来,北京遭遇多次大雾天气,有些地区的能见度甚至只有50米左右。气象台也多次发布全省大雾黄色预警。据此完成4~5题。


4.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干燥空气又提供了足够的扬尘颗粒


5.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大雾增强大气逆辐射


解析:深秋、初冬时节,天气一般晴好而昼夜温差大,夜晚温度降低快,导致水汽易于凝结,形成大雾天气;白天大雾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很强,使光线很微弱,从而能见度降低。


答案:4.D 5.B


6.2010年苏中联考)根据图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图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