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劼人与成都亲情

 不常来 2015-08-29

人与成都

陈文静

作为我国乡土文学的著名作家之一,李人先生的一生都与成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的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已经成为传世之作。被郭沫若誉为小说的近代史小说的《华阳国志》。一九八六年十月,巴金重访菱窠,曾感慨地说:只有他才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笔下。要让今天的旅游者知道成都有过这样一位大作家。法国汉学家温晋仪称李人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中西影响相融合的一个范例。作为翻译家,他是最早将法国文学名著译介给中国读者的先行者之一。李人也因而被郭沫若称为中国的左拉

清光绪十七年五月十四日(1891620),李人出生于四川省华阳县(今属成都市)北门经历司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5岁时父亲病逝家境贫寒,靠亲友资助入读成都府中学。在学期间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四川保路同志会。从1915年起,主持过《四川群报》《川报》的笔务。19196月参与发起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主编会刊《星期日》,积极宣传新思潮、新文化。并从事文言与白话的创作。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学习和研究法国文学,同时从事创作与法国文学的翻译,1924年夏回国。回国后,李人拒做军阀幕僚,先后在成都大学及多所中等学校任教,并与友人创办民族工业嘉乐造纸厂,担任过厂长和董事长,同时还坚持翻译、写作。抗战爆发后,他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和会刊《笔阵》的工作,在艰难的政治环境和生活条件下,积极组织、参加进步文艺运动及爱国救亡工作,为此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监视与迫害。

纵览李人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四家:作家、政治家、美食家、实业家。其中,作家、政治家、美食家都是和成都密不可分的,而作家则是他一生事业的高峰,也正是作为一名作家他将成都这张名片播向了海内外。

成都为李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风土人情和地方方言的描写和运用上,李人都显示了深厚文学功力,大河三部曲以四川为背景,描写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20年的广阔社会画面。勾勒出了当时成都的世态与人心,难怪人们会将他的作品与成都联系在一起。比如《死水微澜》,以袍哥头目罗歪嘴和教民顾天成及蔡大嫂三人之间的矛盾纠葛为描写中心,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出场将近60多人,刻画的都人有其情,各有其质,简直就是一幅难得的清末川西乡场社会风情画。而且《死水微澜》中男主人公罗歪嘴的原型就是从当时实实在在的市民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这还得从李人的小雅餐馆说起。因小雅生意红火,军阀刘文辉手下的一个连长寻机绑架了李人的儿子李远岑。经过辗转托人,李人找到袍哥大爷邝侠子(人称邝瞎子),前后花费了一千个大洋才把儿子平安赎回。为感谢邝瞎子,李人让儿子拜邝瞎子为干爹。邝瞎子因此常与李家往来。李人便从邝瞎子口中了解了不少袍哥人家的事情,于是邝瞎子就成了长篇小说《死水微澜》中的罗歪嘴

成都历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川菜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几大菜系之一,在这一方面,享有美食家之称的李人对成都美食也是有一番作为的。

15岁时父亲病逝,母亲又因腿疾残废,所以沉重的生活担子都压在他的身上,自幼便能烧菜煮饭。他的母亲做得一手好味道的家常川菜,甚至可做家常味的筵席,耳濡目染,李人也学得不少灶上手艺。他的好友、已故著名作家沙汀在《李人》一文中写他做菜:观摩有术,从选料、持刀、调味以及下锅用铲的分寸火候,均操练甚熟。

人根据曾在法国留学的经历,将中西两种迥然不同的食道做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四川人的饮食之道,产生了食的比较学:中国人之吃,四川人之吃,从盛宴到民间小吃、到家常味及田野菜,与他带有创造性的吃法,自成体系。

翻开李人的作品,几乎随处都能读到他对吃的艺术的描写。他在选集中曾说: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国的中心城市,米好、猪肥、蔬菜品种多而味厚且嫩,故成都多小煎小炒,而以香、脆、滑三字为咀嚼上品。无论是在乡下还是城里,亦不管是有钱人家的府第,还是平民家的餐桌,李人都能让它们散发出诱人的美食文化的浓香。如《死水微澜》中对陈麻婆的描写,《大波》中对公馆菜的介绍等都能勾起读者对川菜的向往。已故百岁老人张秀熟生前读过《死水微澜》后,说李人写的那个蔡大嫂热辣辣的,如中国的阿克西妮娅,李写四川真写神了。写成都的猪饲料不同,故成都的白肉片别有一种特殊的生核桃香味。由于与饮食文化的密切关联,李人在其创作的长篇巨著中不自觉地为我国文学史增加了特定的分量。

人不仅在文学作品中表现饮食文化,而且有专著直接研究饮食文化。他广泛收集了四川历史上有名的大文豪苏轼、杨升庵、李调元以及近代的于佑任、张大千、郭沫若等人论饮食文化的文字资料,以及自己的操作技术、心得、品味等汇成资料。1947年,李人在《四川时报》的华阳国志专刊上连续发表了43篇文章,总标题就是《中国人之衣食》;后来又将这组文章收进了《漫谈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在这些文章中,李人阐述了中国菜特别是川菜的历史沿革、制作工艺及其特征,各派菜系风格的比较等等。讲川菜如夫妻肺片毛肚火锅强盗饭叫花子鸡等,不仅详细写出了它们的起源,而且清楚地说明了它们的制作工艺、原料来源以及受到食客青睐的程度,简直就是菜谱中的菜谱。又比如,谈到涪陵榨菜,李人不但指出了该用什么样的原料做榨菜,还明确地纠正了这榨菜的字是错的,正确的应该写成或者;再比如,谈到中国菜之所以千变万化,李人认为只有一字真言:火!如此精妙的见解,假如没有作家从实践到理论的透彻思考,是不可能达到这个炉火纯青的境界的。他关于菜肴烹饪的做法有20余种,而他女儿李眉统计则有350种之多,真是博大精深。李眉还称她父亲:不但好吃,会吃,更重要的是他对饮食文化的探索和钻研。的确,在现代作家中,对饮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只有林语堂能与李人媲美。

30年代初,因愤于军阀压制大学与进步师生,李人辞去成都大学教授的职务,自题匾额在指挥街自己寓所开了一家小雅菜馆。夫妻二人和子女任厨师和招待。李人做菜与众不同,他不用香料不加味精,不上色彩不使明油,一切讲究原汁原味,自然本色。他的夫人杨叔倨向各界人士介绍说:小雅经营面点及几样地方家常味的便菜,都是时令蔬菜配合,不是什么珍稀美味,每周更换一次。有番茄丝耳面、麻辣兔丁、怪味鸡、宫爆鸡丁、粉蒸牛肉、粉蒸苕菜、肚丝炒绿豆芽、炸酱米粉、凉拌芥末宽皮粉、黄花猪肝汤、鸡皮肾腰口蘑汤等三四十种之多,价廉物美。市面上有葱烧鱼,李人先生设计出太和豆豉葱烧鱼,变成了佐酒好菜。当时成都的文化界和教育界人士多来此品味。尽管小雅店堂小,开业时间也不长,却声名远播,当时成都的《新新新闻》等媒体还以文豪当酒佣成大教授不当教授开酒馆,师大学生不当学生当堂倌为标题争相炒作,于是更引起不少达官贵人和文化名流慕名而来,小酒店常常是顾客盈门,店外停满了小汽车和私包车,其气势绝不亚于今天的某些高档名餐厅。

如果要把李人一生的事业划分为两个阶段,那么在1950年之前,他是作家,之后,他是作家市长。之所以要称呼为作家市长,因为他首先是一名出色的作家,其市长之路也是由作家这一身份开启的。

19507月到196212月辞世,李人一直担任成都市分管文教和城市建设工作的副市长,领导了对包括成都自然及经济情况在内的调查、勘察,并进而根据调查所得资料,制订成都市建设规划设计,使城市得以按规划设计发展。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成都市区按照功能被划分为五个组成部分,这一区分奠立了后来成都市发展的基本格局,时至今日成都城区的格局仍然大致延续了当初的规划。同时,李人具体领导了城市下水道的建设、成都市御河的改造、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文物古迹的保存等工作。

人出生在成都,长期生活亦在成都,作为一名市长,始终不忘他作家的身份与使命,将其创作才能与市政建设成功地结合起来。长年以来地一直着意收集和研究成都的历史史料,特别是近现代城市变化的有关资料,这些,在他的小说中多有准确的描述。早在1949年,他就参考资料百余种,撰写了十五、六万字的专著《说成都》。此书分五部分,一、说大城,二、说少城,三、说皇城,四、说河流,五、说街道沟渠以及名胜古迹、地方特产等,对成都历史沿革及有关史料考证精当翔实,是一本比较系统的研究成都的学术专著。此后,人先生还选用《说成都》的材料写有《成都的一条街》(收入《李人选集》第五卷),以及《话说成都城墙》和《成都历史沿革》。1962年,李人先生去世后,《说成都》的手稿移交给人遗著整理小组,不幸在文革中下落不明。这对研究李人,乃至成都地方史的研究,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目前也只能由《成都历史沿革》等文了解《说成都》一书的大貌了。

《成都历史沿革》的写成时间大概在1952年底或可至1953年初。此文中,不少内容都涉及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他注意改造旧城区的关系,强调保留有民族文化色彩和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古建筑物等。l951年,他以市政府领导的身份参加和主持抢救维修成都杜甫草堂和其它城市建设工作。因此,撰写《成都历史沿革》一文,应与他当时参加和主持城市规划、建设和抢救维修文化古迹的工作有关。

《成都历史沿革》概述了两千余年成都的兴衰变化,脉络清晰。于成都城市、河道、宫苑、池堰、商业、手工业,乃至人口的演变状况,考证详当。在其明末、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城市变化,有独到的建树。如由清末民初城市居住状况和人口户数的关系上推宋,唐成都城市人口户数统计数及可信程度,清初成都恢复时期交通地理因素与移民关系问题,城市排污系统与官沟图,成都早期近现代民用工业建设和造纸厂直流发电机公司的介绍等,均有重要的价值。文中所涉及的一些近现代史料是李人先生亲眼所见或亲身所经历过的。如清末民初的皇城贡院考棚等。李1908年考入四川省高等学堂分设中学,该校即设于皇城之内。如满城的变化,三十年代成都始建马路,解放初改修明远楼,修复皇城三门、迁出皇城内贫民,单位等,作为第一手资料,亦不失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1936年春,为躲避日军飞机轰炸,李人从成都城内疏散到郊外沙河堡乡间,后在一菱角堰边建筑了自己以黄泥筑墙、麦草为顶的栖身之所,门楣上题写了菱窠匾额。此后,李人在这里进行了他大部分创作。1982年,中共成都市委和成都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李人先生,恢复和重建了李人故居菱窠,并树立了他的胸像和一方纪念碑。今天,菱窠已成为一方名胜景点,在这里,我们能够搜寻人先生的故迹,并追忆他在成都生活的点点滴滴。1989年,由张熟秀撰文,马识途手书的《李人像赞》在李人故居菱窠树立,赞曰:巴蜀天府,地灵人杰,人先生,一代文哲;锦心绣口,冰清玉洁,微澜大波,呕心沥血;山何巍巍,日何烨烨,缅怀斯人,高风亮节,以此缅怀这位伟大的成都本土作家。

人的作品不仅享誉国内,在国外知名度也颇高。德国著名汉学家波鸿鲁尔大学的教授冯铁(中文名)曾经专程飞抵成都,参观李人故居,讲到:中国文学中李人是无法回避的,李人的小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它全景地再现了四川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四川的社会习俗是一种逼真的还原。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以及世界各国的汉学家们,对李人作品的研究纷纷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据资料记载,国外学术界研究李人的专家学者有:日本的哲学家桑原武夫和汉学家森时彦、海谷宽、花田清辉、竹内实,美国的司昆仑,法国的温晋仪,德国的李萍等。日本的汉学家还将李劫人的三部曲列为语言教科书.

 

资料来源:雷兵《改行的作家:市长李人角色认同的困窘(1950—1962)》,载于《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艾棣《谈李人先生的遗稿》,《成都文物》1991年第2期;杨泽本《李人先生饮食趣谈》;张义奇《美食家的三种境界——浅谈李人的饮食文化》;巴蜀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