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鼓胀”

 寂寞在繁衍 2015-08-29

    肝硬化腹水中医属“鼓胀”范畴。《灵枢·水胀》曰:“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腹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多因情志抑郁、饮食不节、嗜酒过多等原因导致肝失疏泄、脾气受损、水湿不运、气滞血瘀,久而久之,造成肝脾血瘀、水裹气结的鼓胀。治疗当以疏肝健脾、利水消胀、软坚活血为基本疗法。  临床自拟消鼓除胀汤:生牡蛎30g,制鳖甲15g,珍珠母30g,丹参30g,赤白芍各15g,川怀牛膝各15g,桃仁8g,炒白术30g,麸炒枳壳15g,生黄芪30g,肉桂5g,大腹皮15g,车前子30g,郁金10g,鸡内金15g,丝瓜络20g,橘络15g。若偏气滞者,加柴胡、青皮、佛手疏肝理气;偏寒湿者,加苍术、厚朴、茯苓温化寒湿;偏湿热者,加栀子、茵陈、龙胆草清化湿热;偏血瘀者,加三棱、莪术、土鳖虫化瘀软坚;偏阳虚者,加黄芪、党参、附片温补脾肾;偏阴虚者,加山萸肉、首乌、黄精滋补肝肾;伴呕血,加代赭石、生大黄、白芨降逆止血;伴神昏,属热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辛凉开窍,属凉闭加服苏合香丸辛温开窍;伴尿闭者,加二丑、甘遂、大戟峻下逐水;伴肋痛者,加元胡、莪术、青皮活血理气止痛。每日1服,水煎两次,分3次服。  方中生牡蛎、制鳖甲、珍珠母软坚散结;丹参、赤白芍、川怀牛膝、桃仁活血化瘀;丝瓜络、橘络通络止痛;大腹皮、车前子消胀利水;白术、枳壳健脾通腑;黄芪、肉桂益气扶阳;郁金、鸡内金理气开胃。全方共奏疏肝健脾、利水消胀、软坚活血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赤白芍、怀牛膝、桃仁可改善肝血流及肝功能、抑制肝纤维化、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有防治肝硬化、降低门脉压、促使腹水消退等作用;鸡内金能使胃的运动机能增强,排空加速;车前子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诸药合用,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大有裨益。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katio011


附臌胀资料

一、鼓胀的概念及源流

  1.鼓胀的概念

  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2.鼓胀的源流

  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有关本病的病因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是“浊气在上”。《金匮要略》之肝水、脾水、肾水,均以腹大胀满为主要表现,亦与鼓胀类似。《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发病与感受“水毒”有关,将“水毒气结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者,称为“水蛊”,并提出鼓胀的病机是“经络否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丹溪心法》指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说:“在病名有鼓胀与蛊胀之殊。鼓胀者,中空无物,腹皮绷急,多属于气也。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明·戴思恭称本病为“蛊胀”、“膨脖”、“蜘蛛蛊”。《证治要诀》日:“盖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俗称之为膨脖,又谓之蜘蛛病”。张景岳将鼓胀又称为“单腹胀”,他认为鼓胀的形成,与情志、劳欲、饮食等有关,指出“少年纵滔无节,多成水鼓”,并提出“治胀当辨虚实”。李梃提出本病的治疗法则。《医学入门》说:“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喻嘉言《医门法律》认识到瘢积日久可致鼓胀,“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清·唐容川《血证论》认为“血臌”的发病与接触河中疫水,感染“水毒”有关。


  二、鼓胀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鼓胀的病机要点,鼓胀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

  鼓胀的病位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

  基本病机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

  病理因素为气滞、瘀血、水湿。

  病理演变:初起,肝脾先伤,气滞湿阻,此时以实为主;进而湿浊内蕴中焦,既可郁而化热,而致水热蕴结,亦可因湿从寒化,出现水湿困脾之候;久则气血凝滞,隧道壅塞,瘀结水留更甚。肝脾日虚,病延及肾,肾火虚衰,不但无力温助脾阳,蒸化水湿,且开合失司,气化不利,而致阳虚水盛;若阳伤及阴,或湿热内盛,湿聚热郁,热耗阴津,则肝肾之阴亏虚,肾阴既损,阳无以化,则水津失布,阳虚水停,故后期以虚为主。


  二、酒食不节、情志刺激、黄疸及积聚久治不愈、虫毒感染等因素导致鼓胀的病因病理

  1.酒食不节:如嗜酒过度,或恣食甘肥厚味,酿湿生热,蕴聚中焦,清浊相混,壅阻气机,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湿浊内聚,遂成鼓胀。

  2.情志刺激:忧思郁怒,伤及肝脾。肝失疏泄,气机滞涩,日久由气及血,络脉瘀阻。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运失健,则水湿内停,气、血、水壅结而成鼓胀。

  3.虫毒感染:多因血吸虫感染,虫毒阻塞经隧,脉道不通,久延失治,肝脾两伤,形成癥积;气滞络瘀,清浊相混,水液停聚,乃成鼓胀。

  4.病后续发:黄疸日久,湿邪蕴阻,肝脾受损,气滞血瘀;或瘕积不愈,气滞血结,脉络壅塞,正气耗伤,痰瘀留着,水湿不化,均可成鼓。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鼓胀的诊断要点

  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满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癥积等病史。


  二、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丽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

  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 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鼓胀的辨证要点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首先应辨其虚实标本的主次,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本虚者当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


  二、鼓胀的治疗原则

  标实为主者,当根据气、血、水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本虚为主者,当根据阴阳的不同,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由于本病总属本虚标实错杂,故治当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


  三、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水热蕴结、瘀结水留、阳虚水盛、阴虚水停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气滞湿阻证

  主症: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芎、白芍、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猪苓。

  2.水湿困脾证

  主症: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常用药:白术、苍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连皮茯苓、泽泻。

  3.水热蕴结证

  主症: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代表方: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苍术、厚朴、砂仁、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

  4.瘀结水留证

  主症: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代表方:调营饮加减。

  常用药: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大腹皮、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

  5.阳虚水盛证

  主症: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 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代表方: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胡卢巴、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

  6.阴虚水停证

  主癍: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


  四、鼓胀之水热蕴结证治疗加减变化

  鼓胀之水热蕴结证,热势较重,加连翘、龙胆草、半边莲清热解毒;小便赤涩不利者,加陈葫芦、蟋蟀粉(另吞服)行水利窍;如腹部胀急殊甚,大便干结,可用舟车丸行气逐水,但其作用峻烈,不可过用。

  

细目五:预防与转归、预后


  一、鼓胀的饮食宜忌和生活调摄

  宜进清淡、富有营养且易于消化之食物。禁止生冷寒凉、不洁、辛辣、油腻、粗硬食物。一般患者宜进低盐饮食;下肢肿甚,小便量少时,则应忌盐。宜调节情志,怡情养性,安心休养,避免过劳。加强护理,注意冷暖,防止正虚邪袭。如感受外邪,应及时治疗。


  二、鼓胀病至晚期的危重预后

  鼓胀病延至晚期,邪实正虚,则预后较差,腹水反复发生,病情不易稳定。若饮食不节,或服药不当,或劳倦过度,或正虚感邪,可致病情恶化。如阴虚血热,络脉瘀损,可致鼻衄、齿衄,甚或大量呕血、便血;或肝肾阴虚,邪从热化,蒸液生痰,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见神昏谵语、痉厥等严重证候;如脾肾阳虚,湿浊内蒙,蒙蔽心窍,亦可导致神糊昏厥之变,终至邪陷正虚,气阴耗竭,由闭转脱,病情极为险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