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去的单位是啥样?

 李涣 2015-08-29

我是公务员—中国最大公务员微信平台


  • 来源/公务员之家 作者/海狼

过去的单位是个啥样?想了半天,也没整理出个头绪,没法用简单的语言说清楚。干脆,咱就挑几个例子,试着用实例来描述过去的单位是啥样,同时,跟现在的单位作个比对,或许,这样能略微说清楚一些。


过去,每当有老同志退休的时候,单位都会派出一辆卡车,载着一帮人,一路敲锣打鼓,举着横幅,热烈而隆重地把老同志送回家,这叫做:光荣退休。老同志为单位、为国家工作一辈子,到年龄了,该回家养老享福了,用这样的仪式表达对老同志的尊重和慰问,对其几十年辛勤付出给予肯定,祝愿其晚年幸福。同时,这样的仪式对于在岗者,对于年轻人也是某种激励和鼓舞,示范效应显著。现在,这种形式消失了,老职工接到退休通知,按照规定办理相应退休手续,收拾好个人物品,跟身边同事打个招呼,然后独自一人默默地、悄然无声地离去,从此告别单位。想想都会伤心落泪。


过去,即使退休了,人不在单位上班了,照样在单位领取退休工资。所以,那时候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退休前,为单位工作、效力,退休后,单位为我发工资、养老,甭管是在职还是退休,都是单位的人,人和单位浑然一体,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单位就是家,职工就是单位的家人,热乎乎的。现在,在职的时候,交养老保险,一旦退休,关系转到社会,在银行账户领取养老金,人和单位一下子就这么彻底交割,与单位几乎再无任何关系。想一想,忽然冒出一种冷冰冰、无望无助的感觉。


过去,新职工从学校毕业进入单位,组织上会指定一位老同志做师傅。从此,师傅手把手带徒弟,既教业务技术,又教如何做人,还在生活上提供帮助,年轻人不会因初来乍到而两眼一抹黑,也不会因人生地不熟而孤立无助受歧视。那时候,师徒关系很亲密,甚至如同父子。现在,师带徒的传统做法逐渐被抛弃,即使仍然保留师徒名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如以前那么亲密而融洽。


过去,单位里有人因病住院,领导会亲自登门慰问,班组、科室会安排人轮流值班陪护。如果病者家中小孩没人照看,单位也会有人帮忙把孩子接过去,照看一段时间。现在,因病住院,陪护、照看孩子都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很少有单位出面派人帮忙。


过去,虽然收入不多,生活水平也不高,但是,逢年过节单位总会发东西,鱼、肉、大米、水果,等等。分东西的时候,单位里可热闹啦,人人都乐呵呵的,年节的气氛特别浓厚。现在,别说发东西,连应有的福利也不能保障。当然,现在人们的收入多了,钱包鼓了,网上购物非常方便,啥东西都能买到,可能也不在乎单位分不分东西。


过去,单位的领导也挺有威严,但是,不像现在这样严厉,跟职工生分。过去,中午休息的时候,领导跟职工一起玩儿扑克,输了一样钻桌子,脸上贴条子。领导跟职工住同一栋楼,天天生活在一起。领导跟群众一样骑自行车上下班,到菜市场买菜,家里吃什么,来了什么客人,大家互相都清楚,谁也瞒不过谁,这才是真正的接受群众监督。现在,领导似乎离老百姓挺远,物理距离上,心理距离上,都挺远。群众监督领导,领导接受监督,哪儿跟哪儿呀!


过去,虽然也因工资级别不同,相互之间的收入有差距,但差距绝没有现在这么大,同事之间很少由尊卑之分,贵贱贫富之别,在心理上、感情上,大致是平等的。现在,则大不相同了。


过去,家庭住处一般距离单位都不太远,大多数人或步行或骑车上下班,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并不多。现在,城市面积越摊越大,几乎所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搬过家,单位与家庭住处离得越来越远,大多数人上下班需要借助机动车,路途花费时间成倍增加,很多人感觉累,大概与路途颠簸有关。这些年,虽然修了很多路和桥,可交通拥堵局面一直未能彻底改观。想想也是,每天早上,人们从城市一头的家住地开/乘车赶赴远在城市另一头的单位,轰轰隆隆,浩浩荡荡,车水马龙,乌烟瘴气。傍晚,人们再从单位返回城市另一头的住家,同样轰轰隆隆,浩浩荡荡,车水马龙,乌烟瘴气。人为制造出非常壮观的车流、人流大迁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循环往复。


过去孩子们在家门口入托、上学,家长不必为接送孩子过多分心。现在,每个家庭虽然只有一个孩子,可是,孩子入托、上学却成为每天日程里的一项大事,要紧事。


跟现在比,过去的单位简陋,人也穷,可是,回忆起来很温馨,人情味很浓,主人翁意识和集体感、荣誉感很强。现在,各方面的硬件条件都比过去强很多,可是,总觉得缺少一些什么,或者丢失了一些什么,但又说不出来丢失究竟的是什么,也许,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微信号gwy1000 合作qq7659638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