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具体说说我们公务员如何为老龄化时代做准备?—参加单位老干活动有感之二

 你一直在玩儿 2022-08-04 发布于江苏
作者介绍
THIS IS TITLE





















楚天舒:体制内中年人士,布衣书生,苟全性命于盛世,不求闻达于乡邻。人生三大爱好,买书,读书,藏书。






















上篇 :孤独、寂寞、穷......说说身边退休老干部的烦恼  
前天发表的文章中说过,上次参加单位老干活动让我觉得触及灵魂。一篇文章是说不完的,上次说的是如何应对的一些大方向问题。留言区各位朋友也踊跃发言,给了我不少启发。具体的一些其他问题和细节,本文继续进行交流探讨。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01
 

首先谈认识,如何看待必将到来的养老难题?

养老问题,将是我们这代人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这比什么读书难、考编难、升迁难之类的问题重大多了。我们常说国家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其实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从来没有今天这么长寿过,很多问题全世界都没有多好的办法。

我们国家一定会在宏观层面解决养老问题,最近也在密集出台各类政策。但是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具体问题,还是要我们自己来解决,所以才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之类的说法。

我发现身边有一部分朋友认为自己是体制内的,认为以后有单位来托底,所以对此事很不以为意。我认为这样的想法欠妥。

养老问题绝非公务员就万事大吉了,看看未来养老金替代率就知道。社会整体负担都重,作为普通公职人员的绝大多数怎么能够幸免?看看湾湾“公务员”的情况就知道了。

我们大家都是普通人,普通人一定要关心普通人的问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代早已过去,全社会各领域机遇早已明显减少,各种难题危机倒是越来越多,我们这代人首先要考虑的不是什么积极上进、建功立业,而是如何在生活中避坑和保底。
02

其次谈做法,普通人如何提前应对养老难题?

第一,谨慎择地,择地先于择岗,择级优于择位。良禽择木而栖,智者择地而居。未来大多数地方的人口形势都不容乐观,养老金支付是个大问题。

虽说国家统一统筹,但是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未来城市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而体制内工作岗位本身将越来越回归普通。

所以谨慎择地,没必要过于考虑所谓的编制或者具体职务岗位。要更多的考虑所在城市,单位层级。

对于绝大多数公务员,遴选向省会城市和发达地区,尽量向上级机关靠拢就是最优解。这一点之前也说过很多,不再赘述。

第二,谨慎对待教育支出。其实对于普通人,尤其普通中产阶层,教育支出才是最大的支出,接下来我个人一点愚见,不喜轻喷,欢迎正常讨论。

我认为中国很多家庭最大的浪费就在教育支出。应试教育鸡娃支出,其实对孩子影响真的没那么大,孩子多考或者少考那点分数对未来真没太大影响。

家长多学习基本教育知识,多做好家庭教育,比把钱扔去补课强多了。对于各类鸡娃支出,在孩子乐意前提下稍作投入当然可以,但是不计成本花大价钱真没必要。

因为花钱解决不了真正的素质问题和能力问题。我们都希望孩子有素质,有能力,有见识,但这绝不是你给孩子多补点课,多考点分数,或者会点才艺,有点爱好,上过几堂课,游过几次学,见过点世面,开过点洋荤。

真正的见识和能力,是通过大量学习、思考、实践、总结后,对事物发展根本规律和底层逻辑的知行合一,这是单纯花钱买不到的。普通中产阶级搞教育一定要考虑投资回报比,绝对不能和有钱人玩教育军备竞赛。

你要明白你自己的定位,任何行为策略一定不能脱离个人阶层实际,否则只会把自己拖垮,得不偿失。

中国现在的中产阶级大多都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受益者,所以特别相信这条逻辑,对教育支出也最不计成本。但是未来社会规则大逻辑都会改变,小逻辑更不成立。

请注意,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未来更重要的是家庭多方面的比拼,尤其是家长核心能力的比拼,孩子要想出头,单纯读书学习这条路已经卷上加卷,没必要过度花钱,这个钱不如留着多养个把孩子(对于家庭教育具体怎么办下次有空细说)。

评论区有朋友留言说过,“退休后需要的更多的是人气”,“主要是把儿女培养的太优秀,都跑了”其实真是这样。我们没必要过于纠结于一两代人的优秀,孩子优秀固然更好,但孩子不优秀也没啥,往往正是平庸的娃才能在你身边给你养老送终。

当然也有朋友说“把子女留在身边的想法我认为很自私,”或者认为我们这代人和他们不一样,或者退休后寂寞还是段位太低。这些想法都很有道理。

但考虑到能够超脱世俗的人当然会有,不过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段位都低,大多数人其实就是普通人。我所看到的老干起码在他们同龄段的老干中,各方面都绝对是非常令人仰视的存在,结果不也如此,更何况普通人?

我们要好好想清楚,我们认为他们段位低,到底真是他们段位低,我们不一样,还是仅仅只是我们还年轻,还没有经历足够的岁月毒打。

当然,我希望未来段位够高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样大家晚年生活质量才会越来越好,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

第三,股权投资是大势所趋,一定做好学习。我们作为上班族,一定要有财产性收入,并且越多越好,最好老来以后,能够通过收股息养老,现在就开始努力。

房地产的历史性投资机遇已经过去,未来中国全民造富大机遇就在资本市场。这个历史性机遇从18年底19年初开始,社保基金都要靠股市,上市公司自己都买权益类投资产品。已经有不少人抓住机遇抢占先机了。

笔者就拿最稳妥的宽基指数基金来说,稳中又稳的中证红利指数(000922)。点位从18年10月中旬最低的3650附近,到了去年10月中旬5250附近(某机构前复权数据,如有细微出入,敬请海涵)。

股息率还从当时的4%到了去年的5%,而且指数的估值水平还更低了。

今年2月22日指数点位5330附近,股息率同样超过5%。就像一套房子,房价从三万多涨到了五万多,房租回报还从年化4%以上涨到了5%以上。

关键这涨幅还没有泡沫,因为经济增长的水平完全消化了房子账面的这点涨幅。

并且买入卖出方便,不存在套现难问题。试问除了少数一二线重点城市以外,这几年中国有多少城市有这样的投资价值?未来五年,十年呢?

当然,我这里绝非推荐股票或是基金,据此操作概不负责。只是告诉大家未来的大趋势在哪里,大家一定要有准备的主动学习,主动迎接时代变化。

前提就是一定要做好学习,起码要学习一下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把相关领域的书籍多看看,不管基础的经济金融财务类书籍,还是是巴菲特、查理芒格、彼得林奇、大卫斯文森,以及国内很多知名基金经理和投资人的书籍,都可以好好学习研究。

再次声明,在此只是提供思路启发,具体完全看大家自己。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怎么学习自己想办法。(玩儿哥Ps.   自学了半年基金,目前浮亏10%......但收获远在金钱收益之外)

第四,慎买保险,注意避坑。有人说养老保险不够用,我个人自行购买商业保险补充如何?

大方向当然没问题,但具体产品只能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不能随便信口雌黄胡乱评论。只能说大家一定要慎重,目前很多商业保险很复杂,一定要把条款研究透,多比较比较再选择。

不懂的坚决不要随便干,一定注意避坑。网上类似入坑的各类纠纷不胜枚举。千万不要出现保障还没兑现,口袋就先空了的悲剧。

最后的话:

记得刚上班一两年的时候,单位有位快退休的老同志,为了向单位争取一点个人级别待遇的事情,好像闹得有点不太愉快。

当时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小舒呀,不要觉得我们这帮老同志计较哈,我们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啊! 

如今十来年过去了,我慢慢能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悲凉与无奈了,真是让我感到越品越心酸。所以凡事都要未雨绸缪,自己的事情自己考虑好了,不但自己最受益,以后组织上、子女上都少了多少麻烦。感于所遇,是以为记。

玩儿哥Ps.

前辈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的确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所以作为一个能力还算比较突出的比较年轻的同志,我一向不反对“论资排辈”。能力高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所谓“领导说你行,不行你也行”。但是资历这个东西,他是有标准的。所以某种意义上,一个单位如果能严格执行“论资排辈”,反而是相对公平的。

让我们都善待(宽容)老同志一点,不要太跟老同志计较。因为归根到底不管谁都会成为老同志的,你我也都不例外。

对于教育问题,楚兄的观点在我看来,是需要对孩子投入,但不用过度过量过分投入。这是当然,做任何事都不能过度过量过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或许比单纯砸钱更有意义。——古话说得好,没有钱万万不能,光有钱也不是万能的。————当然,楚兄的观点也肯定有朋友有其他看法,我们欢迎批评和讨论。


孤独、寂寞、穷......说说身边退休老干部的烦恼|30岁女,觉得现在体制内生活太安逸了该咋办?|命运的谈话——我是如何从乡镇班子成员成长为省厅工作人员的|本想当体制内咸鱼,却不小心成了夹心饼干

你一直在玩儿 一个有用的公众号
长按,加关注,只玩最真实的
我知道你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