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鲁木齐的“红庙子”

 無情360 2015-08-30




20世纪初,乌鲁木齐满城内,关帝庙前的塔楼。




1931年,红山一带的老照片,远眺可见红山塔和玉皇庙。


文章:乌鲁木齐的“红庙子”今安在


“红庙子”这个乌鲁木齐的别称,流传了近两百年。

据《话说乌鲁木齐》记载,“红庙子”之称流传了近两百年,时间之长,同乌鲁木齐的建城史不相上下。解放前,周边昌吉、米泉的人到迪化(乌鲁木齐旧称),常喜欢说:“逛红庙子去!”

另一方面,红庙子虽然曾是乌鲁木齐的指代,具体的所在也有标注,但是,历史上,在乌鲁木齐曾经有过三个“红庙子”。红庙子究竟是哪个庙?它位于何处?在学术界,专家学者各持己见。

第一个红庙子,位于西九家湾平顶山南端。已故学者昝玉林在《乌鲁木齐史话》中考证,明朝故城在现九家湾地区,也就是明末被厄鲁特部名称作“瓦剌国”的所在地。清政府在1755年征讨准噶尔叛乱集团时,这座故城在战火中烧毁。故城虽然烧毁了,但那里土地肥沃,草木丰盛,水源充沛,气候又好,所以进驻乌鲁木齐的清兵,就在那里安营扎寨,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垦种地。以后来到乌鲁木齐的移民和“遣犯”,也都安插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当时,武圣关羽是清朝军队的“军魂”,于是就在平顶山头修建了一座朱红墙垣的关帝庙,所以人们把当时的乌鲁木齐称作“红庙子”,至今人们也还把那一带称作“老红庙子”。

这一处红庙子,是如今很多乌鲁木齐老人印象最深的。在蒋贤才记忆中,解放前,该庙坐北朝南,外墙黄红相间,前院有戏台,后院为大殿,屋脊有琉璃瓦装饰,殿内有关帝塑像。殿内绘有壁画,为三国演义故事。院内东西两侧有厢房。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里都要唱三天庙会戏,而城内各大戏园子,在七夕这天也都是唱《牛郎配织女》。

“因为路远,逛红庙子庙会要早动身。天刚大亮,我和伙伴怀里揣着干馍馍,拎着一玻璃瓶开水,从西门出城,经西大桥往平顶山上走,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而有钱人则坐'六根棍(旧时一种带篷的马车)'去。庙会上,人头攒动,香烟缭绕,钟鼓齐鸣。除了看戏热闹,还有商贩兜售各种小吃,我们穷娃娃身上一毛钱没有,光看吃不上。”

庙东侧有座高2米多、10来平米大的微型庙,中央供奉着娘娘塑像。据说不育妇女跪拜后,伸手摸庙里桌上摆放的石头,求子很灵验。

蒋贤才小时候听当地农民说,距庙东面不远,有人曾见过一对狐狸,一白一黑,民间有“千年黑、万年白”的说法。于是,便有人在“狐仙洞”口摆供品。1962年冬,有人看到一对白鸽子落在红庙子房檐上,鸽子一飞走,庙里燃起大火,驻庙道士连忙敲打盆子,周边农民都来协助救火。但庙仍几近损毁。现存庙宇为“文革”后新建的。

先后三个“红庙子”,都已随时光变迁不复存在

人们所说的“红庙子”并非一直在九家湾,而是随着历史变迁有所变化。

这第二处,曾坐落于今人十分熟悉的红山。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为举行祭祀的需要,在城北制高点红山顶上,修建了一座玉皇庙。曾作为乌鲁木齐都统的清朝官员永保,在他所著的《乌鲁木齐事宜》一书中说:“红山在满城东南三里,山高里许,周围宽数里,峭壁悬崖,仰望极目,从南坡陡直而上,山巅建玉皇庙一座,庙宇巍峨,赤土垩壁。土人呼之曰红山嘴,称乌鲁木齐为红庙儿亦本此。”

《话说乌鲁木齐》这样描述,这座建于悬崖之上的红色庙宇十分壮观醒目,即使离城数里外,也能一眼望到。不知不觉,玉皇庙取代了关帝庙,而成为红庙子的具体所指。上世纪30年代,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为了显示他的“进步”,将乌鲁木齐的庙宇拆除殆尽,玉皇庙首当其冲,各庙神像全部搬往九家湾“老红庙子”。

专家考证的第三处红庙子,位于南关(南门附近)土城以东、今小东梁上,有一座红泥垩壁的关帝庙,即是其中之一。

《话说乌鲁木齐》提及,最早这座红庙,为清代学者纪昀(纪晓岚)亲眼所见,他在《乌鲁木齐杂诗》中这样写道:“今地俗称红庙,庙址在旧城(老满城)之东,不知何代之庙;因以名地,亦不知始于何人也。”

这一处,相关史料记述最少。《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四辑,因以名地,大概是由于当时的南关土城,不过二百米见方,而建筑在山梁上的庙宇,红墙高檐,气度不凡,颇有镇城之势。加之“红庙子”一名比“乌鲁木齐”更加口语化,便在老百姓口头传开了。久而久之,“红庙子”也就变成了乌鲁木齐的代称。可以说,“关帝庙”是这一代称的最早实体。

有关红庙子在何处的争议,城建专家建议,论证应与乌鲁木齐的城市建设历史相结合。《新疆建置沿革与地名研究》的作者于维城认为,清朝平定准噶尔后,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清军修筑了一座土城,起名乌鲁木齐,这是最早的城郭。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到过乌鲁木齐的纪昀的诗注“城旧卜东山之麓”看,最早的这个土城当在今乌鲁木齐市的东侧。

以此推测,乌鲁木齐最早的城垣应在今日市区南门以南一带,而不是在九家湾。“红庙子”最早指迪化城东的关帝庙,以后红庙子就指红山嘴上的玉皇庙。到了近代,这两座庙宇都不存在了,而红庙子的名字却还在人们头脑中,于是九家湾的庙就成了“唯一”的红庙子了。

多方争论一直没有真正平息过。《话说乌鲁木齐》作者方构认为,“红庙子”这个乌鲁木齐的别称,先后有三个具体所指的庙宇。时光变迁,在近200年的岁月里,红庙子逐渐消失,乌鲁木齐的这个别名也随之被人们遗忘。

相对于真实的记忆和时光的变迁,红庙子的具体所在,已无关紧要。在蒋贤才的记忆里,红庙子,就是父亲年轻时候奔赴的地方,就是谋生的希望。一个地名,早已镌刻了一个时代的记忆,那些具体的生活景象,也清晰投影在了“红庙子”这三个字上。




乌鲁木齐的“红庙子”



乌鲁木齐有一座红墙古庙,坐落在今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九家湾的平顶山虎头峰南坡,是依地势而建筑的红色墙的关帝庙,俗称红庙子,也称“老红庙道观”。




当然,“红庙子”也是乌鲁木齐的别称。“乌鲁木齐”在准噶尔蒙古语中的意思,其实就是“红庙子”的意思,只是在维吾尔族语中,才有了“优美的牧场”之意。而且,远在清代,内陆人就称新疆为”伊犁——红庙子”




《乌鲁木齐县志》(2000年6月第一版)记述:”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为征讨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清廷派定西将军永常率兵5000名,进驻乌鲁木齐,并在驻地西九家湾地带修筑土垒,安营扎寨。此后,又在北面山头修筑庙宇,因其墙壁为红色,故有,红庙子之称。”今人又称它为”老红庙子”。




红庙子坐北朝南,由前殿、中殿、后殿、戏台、厢房五部分约成,在迪化庙宇中属规模较大的建筑。庙内正殿是关王殿,内有关帝塑像。殿顶歇山式,琉璃脊饰,前檐廊深一间,显得深邃幽静。殿内绘有壁画,均为《三国演义》故事。院内东西两侧为厢房。正殿对面前庭是古戏台,大清方砖铺地。整个建筑玲珑别致,彩绘鲜艳。远望去,一庙突兀山顶,四周红墙环绕,古色古香,令人遐想。




现遗址尚保留着一些残砖碎瓦和断断续续的墙基,由墙基测得庙宇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27米,在墙基内靠北处坑内堆积大量残缺的泥塑像。1989年,乌鲁木齐道教协会筹集资金,本着”一次规划,逐步实现”的修建原则,现在的红庙子基本恢复庙宇原貌。




红庙子的庙会远近闻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七月七、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是红庙子的庙会,要唱庙戏3天。庙宇重修后,改每年四次庙会为一次,即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起的三天。乌鲁木齐城乡的许多群众去逛庙会,平时寂静的山头人山人海,香烟缭绕。钟鼓齐鸣。卖服装的、摆地摊的、卖小吃的、吆喝冰糖葫芦的应有尽有,孩子们在人群中窜来窜去做游戏,热闹非常。尤其是近几年来,会做生意的维吾尔族小伙子的烤羊肉,回族大嫂的凉面也上了庙会,倍受欢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