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忠君”而被“君”疑的曾国藩

 杂货店伙计 2015-08-30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上的“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人生经历丰富而复杂,非比一般名臣。他,一生两头冒“尖”。这便是,四十二岁前是圣贤,其后则是镇压太平天国的“魔鬼”;中年一心“忠君”,却屡遭皇帝疑用,最终倒成了挽救大清的恩人;身前身后,赢得“立功立德立言”第一完人赞誉。

   

曾国藩前后矛盾的人生历程,毁誉参半的大名人形象,特别是他十分地“忠君”,却屡屡被皇帝疑用而最终功成身退的现象,实在发人深思,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曾国藩(1811-1872年)一生,历经嘉庆十年、道光三十年、咸丰十一年和同治十一年。在42岁至54岁间,奉旨办团练、率湘军参与剿杀太平军时,即做“魔鬼”的这13年里,他一贯“忠君”,却遭皇帝怀疑,过着“伴君如伴虎”、“打落牙齿和血吞”的郁郁寡欢日子。

   

对这一过程中的如下三件事,是很值得我们回味、逐一琢磨的。

   

第一件:守孝奉旨办团练,“忠君”助纣挨骂名

   

1853年,即咸丰二年冬,正在“丁忧”在家(朝臣死了父或母,须在家守孝三年。此间不做官,这叫丁忧)的曾国藩,跪接了湖南巡抚张亮基转达的一道谕旨:

   

咸丰皇帝命他,结束“丁忧”,接办湖南团练,做团练大臣,作好抗击太平军的准备。

   

一向忠于大清朝、渴望建功立业的曾国藩,开始时犹豫,也以“丁忧”理由婉推了这个重任。他想到,咸丰皇帝并非君,而且官场腐败,社会黑暗,清朝岌岌可危,派往前线的绿营军、八旗兵哪是太平军的对手,他还是以“丁忧”为由在家守孝为好。

   

    可是,在左宗棠力荐下,张亮基只得派郭嵩焘代他来曾家,继续做他出山的劝说工作。曾国藩在这同窗好友劝导下,想到自己要效忠的是大清朝,不管金銮殿上坐的是哪一个皇帝,也不管自己的合作人是谁,他都应一样地去为朝廷卖命!随即,他守制出山,办团练去了。

   

其间,因办团练、建湘军需向地方豪绅筹措军饷,部下由此依豪绅暗使,滥杀滥砍不满民众,残酷镇压小股农民起义,助纣为虐。此举弄得人怨人怒,民间和官场因此骂曾国藩为“曾剃头”、“曾屠夫”。

   

曾国藩闻之,想到办团练建湘军的军饷要靠豪绅解决,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不顾妻子的哀求、朋友的规劝,一反过去体恤民众的心态,开始成了道道地地的酷吏。在郭嵩焘等人的“开导”与支持下,他信念更坚定,决心以自己剿灭“长毛妖”(即太平军)的实际行动,去完成大清皇帝交给他的使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忠臣”。

   

他认为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则天下可治也。他自己既不贪财,又不怕死,天下多几个他这样的人,大清国就有救了,谁管他们骂什么呢!

   

第二件:练强湘军为出战,“忠君”反被“君”申斥

   

咸丰三年,安徽、江西、湖北一带的清军因负隅抵抗强大的太平军,损失惨重,安徽巡抚江忠源、湖广总督吴文熔几次向皇帝上书,请求曾国藩率军解围。

   

面对学生、阅卷老师的恳求,考虑到湘军尚未训练好,还不是太平军的对手,曾国藩难受之时,一狠心,仍违心地没有出面施救。

   

于是,咸丰皇帝在大半年里,先后给曾国藩下旨两次。其中第二次圣旨中道:“现在安徽亟待援助,你不要固执己见了……你的能力能担当数省军务之重任吗?当然不能!平日里,你高傲自诩,总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如今有了战事,你却迟迟不肯出兵……如果你征战取得了胜利,就让嘲笑、刁难你的人去惭愧吧!”

   

跪接这道圣旨时,曾国藩着实吓了一大跳,诚惶诚恐起来。要知道,若不是这战时需用人手,他的脑袋就难保了。可是,考虑到湘军还没训练有素,还是犹豫了一下。直到闻知官位高于自己、又很尊重、器重自己的学生江忠源、阅卷老师吴文熔战败投水的凶讯后,他才于咸丰四年二月初出征。

   

当时,天还是那么冷,风还是那么刺骨,水还是那么寒,曾国藩在同僚好友胡林翼的协助下,自带一万五千人马,从衡阳训练基地出发,浩浩荡荡向蒲圻、岳州的太平军杀去。

   

第三件:屡战屡败受制肘,“忠君”却被“君”怀疑

   

咸丰五年,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大军对峙时,湘军被困守在江西九江、南昌等地。

   

石达开是太平军最英勇善战的统帅,部下亦是受剥削受压迫最具反抗力的勇士组成,湘军及首领曾国藩,哪是翼王他们的对手!这,因此弄得湘军作战连连失利,曾国藩似万箭穿心般地难受。

   

先是曾国藩一连失去了左膀右臂。他亲自选定的最优秀战将塔齐布不幸战伤而逝,随后又有他最得力的助手罗泽南,带兵支援攻武昌城时被毒箭射死。

   

接着湘军连连败北退至省城南昌后,曾国藩去向江西巡抚陈启迈讨要军费时,未料陈不仅多日拒见,而且见后还羞辱他一顿。说是湘军连吃败仗后,叫他无法筹到几十万两银子。

   

再接着,曾国藩一怒之下,给皇帝上折子,弹劾了陈启迈。未料到,皇上派来接任的文俊更甚于陈,这让曾国藩更气不打一处来。

   

这个文俊,满族,颇得朝廷信任,令曾国藩更难受。他不仅反感曾国藩,而且藐视曾国藩。他认为,曾国藩仍属前任兵部侍郎,身份一直不太明朗,不像自己是“正宗”朝官,曾则为“庶出”官吏。还有,他表面上表态支持曾国藩,背着曾国藩对湘军进行驱使。他要把战斗力还极弱的湘军往火坑里推,这样既能消灭太平军,又可进一步削弱曾国藩的势力,来个一箭双雕。受皇上密旨,他还暗中监视着曾国藩,以防其拥湘军而坐大。

   

实际上,大清朝认为,像握有军权的曾国藩这样的汉人,可用不可信。没有湘军参与剿杀太平军,大清朝危在旦夕;湘军发展壮大了,又对大清朝构成一定威胁,所以,爱新觉罗皇族一直防范着拥有湘军的曾国藩。

   

对此,曾国藩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痛苦过、愤怒过、彷徨过,唯独没有退却过。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为谁而战,封建王朝是他唯一的信仰、大清天子是他唯一顶礼膜拜的人,为了自己最崇高的理想,他甘愿忍受误解与委屈。

   

皇帝的偏见并没有让他痛苦不堪,但是,那些无耻之徒卑鄙、下流之行径却让他怒不可遏。新任巡抚文俊与陈启迈乃一丘之貉,也不愿意放过湖南人曾国藩,曾国藩的处境一点也没得到改善。

   

呜呼哀哉,天下乌鸦真是一般黑!

   

曾国藩认命了。他不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能消灭太平军,只要能为大清朝贡献力量,什么样的委屈都能忍受。以他的话来说,这叫“好汉打掉牙齿和血吞”!

   

坐困江西的日子里,曾国藩强咽了以往不愿咽的苦果,强忍了以往不能忍的悲愤,强做了以往不会做的事情,他强迫自己学会忍耐。如今,他真正理解了几十年前,爷爷曾玉屏常常说起的那句话:

   

“'忍’字头上一把刀,学会忍耐,就是学会让心流泪,甚至是滴血。”

   

好在曾国藩困难重重、四面楚歌的境地没有维持很长久时间,便时来运转。先是他迎来了弟弟曾国华、曾国荃带来的八千新兵勇,增强了湘军战斗力。接着,太平天国由于洪秀全的利令智昏而致内江――杨秀清韦昌辉事变。祸起萧墙,太平勇士不是死在敌人刀下,而是被自己人杀戳。鲜血染红了天京城!奉命赶回天京的石达开,为避自相残杀之祸而连夜率部逃出了天京。这样,不仅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拉开了天京惨败的序幕,而且让曾国藩的湘军自此由逆境转入了顺境。

   

到此为至,曾国藩的一番苦心、一番奋力拼搏式的效忠,还是没有得到皇帝的理解、接受,反而随后对他更不客气了。

   

当曾国藩父丧,“丁忧”仅三个月后,清廷令他速上前线时,见他上折子提出了一些要求,咸丰皇帝一怒之下,便让他完全在家“丁忧”了。

   

这冷落曾国藩之举,着实令这个“忠君”之臣,好似遭受了严霜般打击。不过,事过不久,又促使这“忠君”老臣,不断反思,更加精进,而最终成了挽救大清的第一功臣!

   

这“忠君”而被“君”多疑的曾国藩啊,着实让人感叹不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