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明末,京城惊天爆炸案

 汐钰文艺范 2015-08-30


背景

北京内城的西南隅,有个“棺材胡同”,因为名字太不吉利,现在改称为“光彩胡同”。这里在明代初年,叫做前王恭厂和后王恭厂胡同,是皇家的兵工厂,又称火药局。

王恭厂的设置年度,和北京城的设置等同。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它隶属于工部,日产量两吨,长期贮存要有两三千吨。明代将其安排在城内,怕它万一爆炸影响皇宫的安全,才把它安排在城旮旯的地方,距皇宫大约有六里。这大概是当时京畿安监衙门认定的安全距离吧。



事件


明熹宗天启六年,端午节过后的第二天(1626 530日上午9时左右),京城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城东北方渐至城西南角,同时有一特大火球在空中滚动。巨响声中,天空丝状、潮状的无色乱云横飞,有大而黑的蘑菇、灵芝状云像柱子那样直竖于城西南角。刹那间天昏地暗,尘土、火光飞集,天崩地陷,万室平沉。东自阜城内的顺城大街,北到刑部街,城楼倾倒、瓦砾横飞,“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的范围内“尽为齏粉”。

这次爆炸范围半径大约750米,面积达到2.25平方公里。共造成约2万余人死伤。据估算,此次爆炸的威力约为1万至2万吨当量的黄色炸药(TNT)。

爆炸发生时,明熹宗朱由校正在乾清宫用早膳。巨响声起,一名宦官慌忙扶起熹宗赶往交泰殿。行至途中,该宦官被飞落的瓦片砸裂头顶,熹宗一人冲入交泰殿,躲藏于殿中的桌子下。乾清大殿严重损坏,侍奉皇帝进早膳的太监皆殉难,无人存活。不满周岁的皇太子朱慈炅在宫中被砸死。


史料

最早记载这次灾害的文献是北京《京报》,事故发生的第二天,官办的《京报》就发表了一则消息,说是王恭厂发生爆炸,爆炸的冲击波把“石驸马街石狮重五千斤,飞出顺承门外”。后来的《颂天胪笔》中也提到此事。文中所提及的“顺承门”,是元代大都城的城门名称,明改为宣武门,但当时还有人称宣武门为顺承门。

正史对这个灾害的记载,应该认为是可信的。下面例举几本文献记载:

《明史》载:“天启六年五月戊申,王恭厂灾,地中霹雳声不绝,火药自焚,烟尘障空,白昼晦冥,凡四五里。”


其他野史杂记或史料中的记载更为具体:


《芜史》说发生这次事故时,“拔大树二十余株,根在上而梢在下,近厂房屋倾倒,木石在上,而瓦在下,杀千人”。谈迁著《国榷》载:这次爆炸时,“声如霹雳,天地昏黑,上(指皇帝)在乾清宫,走避建极殿,御座(指皇帝办公的桌椅)俱倾。”紫禁城在此以前曾着过一把大火,火后,调集三万人重修宫殿,正当人们在高空作业时,突然传来一股强烈的冲击波,“大殿工人堕死二千余人”。王恭厂的上司工部尚书(相当于今之工业部长、城建部长、后勤部长)董可威在这次爆炸中,炸断了双臂。皇帝追究他的责任,把他撤了职。


孙承泽著《天府广记》载:“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地雷裂地十余丈,倾房万计,毙人三千余。”


《明季北略》载:“天启丙寅五月初六日巳时,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渐至,京城西南灰气涌起,屋宇动荡,须臾,大震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东自顺城(承)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屋数万间,人二万余。王恭厂一带糜烂尤甚,僵尸层叠,秽气熏天,瓦砾盈空而下,无从辨别街道门户。震声南自河西务,东至通州,北至密云、昌平,告变相同,城中屋宇无不震裂,举国狂奔,象房倾圮象俱逸出。遥望云气,有如乱丝者,有如五色者,有如灵芝黑色者,冲天而起,经时方散。”


《畿辅通志》载,“王恭厂灾也”,“屋以千计,人以百万数”。“燔臭灰齑,号声弥满,死者皆裸,有失手足头目十里外得之者,物或移故处而他置之。”


《雪卢焚余稿》载:“王恭厂忽震裂,响若轰雷,平地陷两坑,约长三十步,阔三五十步,深二丈许。”


《两朝从信录》载“时塌屋一万九百三十间,压死男女五百三十七人”。


《绥寇纪略》载:“自顺承门大街北至刑部街,尽为齑粉。”


《帝京景物略》载:“ 亘四里,阔十三里,宇坍地塌,木石人禽,自天雨而下。”

综上所述,文献记载诸多。笔者认为,这次奇灾,是王恭厂火药爆炸引起的。有文献说:王恭厂爆炸时,有一位幸存的火药工匠证实,爆炸是在他们制做火药时发生的。皇帝将工部尚书撤职,证明他工作的失职。农历五月正是北京的旱季,空气湿度小,火药制做过程中易于静电打火或摩擦打火引起火药爆炸。


伤亡


西城御史李灿然在灾后不久向明廷上呈的损失统计:“塌房一万九千三百余间,压死男妇五百三十七名口。”熹宗的批复是:“著即分别轻重,作速忧恤。”

这是个不符合逻辑的数据。房屋被震倒了近两万间,死亡人数仅为537人。

现代学者耿庆国在1990年中国地震出版社发行的《王恭厂大爆炸——明末京师奇灾研究》,根据时人的记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王恭厂大爆炸的死者至少达到了一万人。

无论如何,官方认定的537名死者得到了抚恤,熹宗亦下发了罪己诏。面对浩荡皇恩,北京城的大明子民自然应当千恩万谢。而城内的各大政治势力则纷纷开始利用这场灾祸,消费起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来。


伤亡


对于此次爆炸的成因,历来史家众说纷纭。王恭厂火药爆炸说、龙卷风说,乃至离奇的外星人说,不一而足。

  • 地震灾难说

据史料记载,京畿仅明代就大小震百余起。官方未明确此灾为地震所致,灾变前后如“大震一声”、“殿震”、“震撼天地”、“时息地震”、“震后”等种种迹象虽与地震均有诸多相符之处,但是在离震灾中心较近的建筑真如寺、承恩寺等均未受到多大破坏,这种情况是举世未见的;再者蘑菇状烟云也不是地震出现的现象;又如“不论男女,尽皆裸体”、“寸丝不挂”、“褫衣物”的现象,也不是地震的后果;至于灾变中产生的巨大冲击波,在地震史上也少有先例。

所以是否存在“地震”还有争议。首先,缺乏明史支持。天启六年五月初六那天,如京城确有地震,钦天监及内外观象台一定要报告,否则会承担隐漏之罪,而且官方文书也无京师地震的记载。其次,缺乏确凿证据。“巨声带来了地面轻微震动”,用“蓟门地震”记载证明北京地震的做法,实在是不妥。试想连百里外的“蓟门”的地震都有史载,京师这么大的“地震”更不可能没有留下记载。

  • 陨石灾难说

文献中“但见飙光一道,内有大光”,“烟尘障空,白昼晦冥”等记载与现今科学证实了的陨石坠落时会出现的情况很吻合。而且当陨石坠地时会发出巨大的震动、声响,这与记载中的“有声如吼”也一致。不过“陨石说”又难以解释爆炸发生之前出现的那些情况,以及为什么会将几吨重的大石狮子抛到数里之外。对于陨石坠落这样一件大事,在历来重视天文观测的中国,有专门的天文水利观测记录中却点滴未见,很难解释得通。

  • 龙卷风灾难说

龙卷风是一种小范围的强烈旋风,寿命短,属于小尺度对流性天气系统。因此,龙卷风的发生必须具备对流性天气发生的条件。龙卷风具有很大的破坏力,所经之处,树木、房屋、农作物等都可能被席卷一空,撕得粉碎。但震后有人入京报告,西山飘来大量衣服挂于树梢,随风飘扬。昌平州教场中衣服成堆,器皿、首饰、银钱也落得满地都是。选择性地转移物品,没有人感觉到风的存在,说明灾难当时没有发生龙卷风或飓风。

  • 火药焚爆说

对于这次巨大灾变,明末清初的志、史书中多认为起因是“王恭厂灾”,意为皇家部队的火药库爆炸引起的。王恭厂明中叶一度制造过火药。我国是世界上火药热兵器的发明国,也是最早使用热兵器的国家,早期古代制造火药系为兵卒释放作为联络信号,另外,明代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期,其中军事科技,也不例外,得到了大发展,有可靠资料显示中,明代军队对于火药热兵器的使用非常广泛,明朝中后期,明军使用火器的部队,高达百分之六十。另外百分之四十分别为百分之二十的骑兵和百分之二十的步兵,其中骑兵亦有一部分使用火器的骑兵,因此可知,王恭厂,确实有一定数量的军火储存,王恭厂附近有兵营和军火库以及兵工厂,驻有士兵,但其规模比不上现代中国的兵工厂大。即使是军火仓库里火药成堆,但当时的黑色炸药威力相对较小,所以就有人推测,就算全部点着,也不过将军火库以及周围的房屋烧光、焚爆为平地而已,绝不会死伤数千数万人。特别是当时的司礼太监若愚明确记叙“王恭厂”是负责管营建的皇家部队后勤部。有钱、粮草、马匹是真的,也不排除有储备火药的库房,所以将都城灾变一起推给王恭厂爆炸是错误的。当然,王恭厂也在爆炸范围内,居住附近的百姓说王恭厂有铁砂纷纷飞散,但这是在“蘑菇”云、“灵芝”云落地之后,冲击波摧毁了小火药储蓄室必然的结果,绝非王恭厂失火引起的灾变。况且史、志各书如实记载这次灾变“不焚寸木”、“焚燎之迹全无”,因此,也有人认为王恭厂是灾变的受害者,根本不是灾变的罪魁祸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