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北京内城的西南隅,有个“棺材胡同”,因为名字太不吉利,现在改称为“光彩胡同”。这里在明代初年,叫做前王恭厂和后王恭厂胡同,是皇家的兵工厂,又称火药局。 王恭厂的设置年度,和北京城的设置等同。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它隶属于工部,日产量两吨,长期贮存要有两三千吨。明代将其安排在城内,怕它万一爆炸影响皇宫的安全,才把它安排在城旮旯的地方,距皇宫大约有六里。这大概是当时京畿安监衙门认定的安全距离吧。
事件
明熹宗天启六年,端午节过后的第二天(1626 年5月30日上午9时左右),京城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城东北方渐至城西南角,同时有一特大火球在空中滚动。巨响声中,天空丝状、潮状的无色乱云横飞,有大而黑的蘑菇、灵芝状云像柱子那样直竖于城西南角。刹那间天昏地暗,尘土、火光飞集,天崩地陷,万室平沉。东自阜城内的顺城大街,北到刑部街,城楼倾倒、瓦砾横飞,“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的范围内“尽为齏粉”。 这次爆炸范围半径大约750米,面积达到2.25平方公里。共造成约2万余人死伤。据估算,此次爆炸的威力约为1万至2万吨当量的黄色炸药(TNT)。 爆炸发生时,明熹宗朱由校正在乾清宫用早膳。巨响声起,一名宦官慌忙扶起熹宗赶往交泰殿。行至途中,该宦官被飞落的瓦片砸裂头顶,熹宗一人冲入交泰殿,躲藏于殿中的桌子下。乾清大殿严重损坏,侍奉皇帝进早膳的太监皆殉难,无人存活。不满周岁的皇太子朱慈炅在宫中被砸死。
史料
最早记载这次灾害的文献是北京《京报》,事故发生的第二天,官办的《京报》就发表了一则消息,说是王恭厂发生爆炸,爆炸的冲击波把“石驸马街石狮重五千斤,飞出顺承门外”。后来的《颂天胪笔》中也提到此事。文中所提及的“顺承门”,是元代大都城的城门名称,明改为宣武门,但当时还有人称宣武门为顺承门。 正史对这个灾害的记载,应该认为是可信的。下面例举几本文献记载:
其他野史杂记或史料中的记载更为具体:
综上所述,文献记载诸多。笔者认为,这次奇灾,是王恭厂火药爆炸引起的。有文献说:王恭厂爆炸时,有一位幸存的火药工匠证实,爆炸是在他们制做火药时发生的。皇帝将工部尚书撤职,证明他工作的失职。农历五月正是北京的旱季,空气湿度小,火药制做过程中易于静电打火或摩擦打火引起火药爆炸。
伤亡西城御史李灿然在灾后不久向明廷上呈的损失统计:“塌房一万九千三百余间,压死男妇五百三十七名口。”熹宗的批复是:“著即分别轻重,作速忧恤。” 这是个不符合逻辑的数据。房屋被震倒了近两万间,死亡人数仅为537人。 现代学者耿庆国在1990年中国地震出版社发行的《王恭厂大爆炸——明末京师奇灾研究》,根据时人的记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王恭厂大爆炸的死者至少达到了一万人。 无论如何,官方认定的537名死者得到了抚恤,熹宗亦下发了罪己诏。面对浩荡皇恩,北京城的大明子民自然应当千恩万谢。而城内的各大政治势力则纷纷开始利用这场灾祸,消费起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来。
伤亡 对于此次爆炸的成因,历来史家众说纷纭。王恭厂火药爆炸说、龙卷风说,乃至离奇的外星人说,不一而足。
据史料记载,京畿仅明代就大小震百余起。官方未明确此灾为地震所致,灾变前后如“大震一声”、“殿震”、“震撼天地”、“时息地震”、“震后”等种种迹象虽与地震均有诸多相符之处,但是在离震灾中心较近的建筑真如寺、承恩寺等均未受到多大破坏,这种情况是举世未见的;再者蘑菇状烟云也不是地震出现的现象;又如“不论男女,尽皆裸体”、“寸丝不挂”、“褫衣物”的现象,也不是地震的后果;至于灾变中产生的巨大冲击波,在地震史上也少有先例。 所以是否存在“地震”还有争议。首先,缺乏明史支持。天启六年五月初六那天,如京城确有地震,钦天监及内外观象台一定要报告,否则会承担隐漏之罪,而且官方文书也无京师地震的记载。其次,缺乏确凿证据。“巨声带来了地面轻微震动”,用“蓟门地震”记载证明北京地震的做法,实在是不妥。试想连百里外的“蓟门”的地震都有史载,京师这么大的“地震”更不可能没有留下记载。
文献中“但见飙光一道,内有大光”,“烟尘障空,白昼晦冥”等记载与现今科学证实了的陨石坠落时会出现的情况很吻合。而且当陨石坠地时会发出巨大的震动、声响,这与记载中的“有声如吼”也一致。不过“陨石说”又难以解释爆炸发生之前出现的那些情况,以及为什么会将几吨重的大石狮子抛到数里之外。对于陨石坠落这样一件大事,在历来重视天文观测的中国,有专门的天文水利观测记录中却点滴未见,很难解释得通。
龙卷风是一种小范围的强烈旋风,寿命短,属于小尺度对流性天气系统。因此,龙卷风的发生必须具备对流性天气发生的条件。龙卷风具有很大的破坏力,所经之处,树木、房屋、农作物等都可能被席卷一空,撕得粉碎。但震后有人入京报告,西山飘来大量衣服挂于树梢,随风飘扬。昌平州教场中衣服成堆,器皿、首饰、银钱也落得满地都是。选择性地转移物品,没有人感觉到风的存在,说明灾难当时没有发生龙卷风或飓风。
对于这次巨大灾变,明末清初的志、史书中多认为起因是“王恭厂灾”,意为皇家部队的火药库爆炸引起的。王恭厂明中叶一度制造过火药。我国是世界上火药热兵器的发明国,也是最早使用热兵器的国家,早期古代制造火药系为兵卒释放作为联络信号,另外,明代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期,其中军事科技,也不例外,得到了大发展,有可靠资料显示中,明代军队对于火药热兵器的使用非常广泛,明朝中后期,明军使用火器的部队,高达百分之六十。另外百分之四十分别为百分之二十的骑兵和百分之二十的步兵,其中骑兵亦有一部分使用火器的骑兵,因此可知,王恭厂,确实有一定数量的军火储存,王恭厂附近有兵营和军火库以及兵工厂,驻有士兵,但其规模比不上现代中国的兵工厂大。即使是军火仓库里火药成堆,但当时的黑色炸药威力相对较小,所以就有人推测,就算全部点着,也不过将军火库以及周围的房屋烧光、焚爆为平地而已,绝不会死伤数千数万人。特别是当时的司礼太监若愚明确记叙“王恭厂”是负责管营建的皇家部队后勤部。有钱、粮草、马匹是真的,也不排除有储备火药的库房,所以将都城灾变一起推给王恭厂爆炸是错误的。当然,王恭厂也在爆炸范围内,居住附近的百姓说王恭厂有铁砂纷纷飞散,但这是在“蘑菇”云、“灵芝”云落地之后,冲击波摧毁了小火药储蓄室必然的结果,绝非王恭厂失火引起的灾变。况且史、志各书如实记载这次灾变“不焚寸木”、“焚燎之迹全无”,因此,也有人认为王恭厂是灾变的受害者,根本不是灾变的罪魁祸首。 |
|
来自: 汐钰文艺范 > 《东亚史研究中国民族史、地方史志、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