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东方伊甸园在双流(一)

 大成文献 2015-08-30

--东方伊甸园就是双流“都广之野”

瞿人犁石/图文

                             

                浮雕《广都樊乡美景》

世人代代都在寻找《圣经》描述的伊甸园究竞在何地?2003年,成都学者高声喊出了就在世界的东方成都,就是四川成都“天府之国”。但四川“天府之国”这样宽,具体又在哪里呢?在这里,我也要高声的说,就在双流,就是双流历史上的“都广之野”。

80多年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刊载过《登临中国西部的阿尔卑斯山》和《东方伊甸园--中国西部》两篇游记。文章的作者叫约瑟夫·比奇,他上个世纪初来到四川,回国后写了游记发表。他在他的文章中称:“川西(川西就是指成都平原)是人类古老神秘的原始文化的栖息地”,说“这里的蔬菜十分新鲜,且品种很多。水果也长得很棒,……梨子、橘柑等长得又大又甜……”;“这里从来都没发生过饥荒”;“全城遍种芙蓉……”;“陈旧腐朽的观念正逐渐从(这里)人们头脑中褪去,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深受西洋文化影响的新思想”。这个东方伊甸园具体在中国西部哪里?游记的作者没有作明确的回答。

成都市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子德先生曾经读到过这两篇游记,经过长时期考察研究,首先在网上发表了自己撰写的论文《中国·成都———东方伊甸园》,后又进一步补充论证,再次发表《东方伊甸园--天府之国》论文。他从人类起源、古文明发祥、气候环境、文明源流等方面,以历史传说为线,以文献记载为据,以考古发现为本,证明古蜀国与《圣经》中描绘的“伊甸园”神奇地相似。因而大胆地提出成都就是“东方伊甸园”之说。

成都、四川、全国舆论哗然、震惊!研究火星机器人专家、著名科幻作家,被中国青少年誉为“火星叔叔”的兰迪斯说,成都“真是伊甸园,东方的伊甸园”;刘继安、陈默称:“成都平原古文明是伊甸园的现实版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顾问“巴蜀鬼才“魏明伦”快人快语:“东方伊甸园应成为成都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罗霞也认为:“东方伊甸园给了成都又一个响亮的名字”。成都教授刘兴诗考证:“CHINA”原是指成都。“CHINA”意指“丝国”。刘教授说,中国最早的名声是从南方丝绸之路传到印度,再辗转传到包括希腊、罗马在内的西土各国。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CHINA”和“CINA”二词,而“CINA”比“CHINA”出现得更早。“CHINA”这个读音传至古波斯为“CHINISTAN”,古叙利亚称为“TZINISTHAN”,其字根均源自“CHI”、“CHINA”和“CINA”,即“丝国”之义,证明成都与西方有着历史的源脉关系;还有一位叫林文询的学者说他在拜读了子德先生文章后,对东方伊甸园的解释心里豁然开朗,一个东方伊甸园的轮廓在他心中渐渐显现,成都种种历史见证,不得不相信成都就是东方的伊甸园;互联网网民们也各抒已见,说成都天生丽质,不是虚幻的。我们完全可以向世人宣告:成都,东方的伊甸园!美国著名制片人比尔读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后,前不久专程来成都寻踪“东方伊甸园”。经过三天寻找,他说“圣经中伊甸园提到的高山、河流等,和成都的地理环境很吻合,这是我认为成都就是“东方伊甸园”的第一个证据。第二个证据是以精神为主。“东方伊甸园”这个概念一定与生命、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成都我也找到了这些”。

也有不同意见者。从目前网上公布的意见看,有说这是新桃换旧符,在作“文字游戏考古”;也有说“天府之国”成都摇身变“东方伊甸园”,这是标准崇洋的典范;还有说,“天府之国”多好的名字,说什么东方伊甸园?这是在继续成都文化的自卑。并说,报纸连篇报导,也折射出另一面堕落了的成都媒体!还有牢骚怪论者,说东方伊甸园是一张可笑的贴牌名片!其中有个叫府南愚人的网友,诅咒“城市黑洞”与“伊甸园”,呼吁人们从“伊甸园”的阴影中走出来等等。

争论是一件好事不是环事,因为真理总会最终辨明。我曾花去过较大精力研究成都古蜀国史,我认为,成都天府之国,是一张永恒不朽的名片,但它只是表而不是本。还没有完全表明出“天府之国”的真正内涵。这里,我们是否应深思另一个问题?即成都天府之国是怎么来的?她的真正缔造者是谁?我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我们仅仅把自己看着是华夏的子孙,看着是天府之国的儿女,那是远远不够的啊!重要的我们也都是亚当与夏娃的后代啊!洋人、中国人,都是人类共同组合体。洋人找不到亚当与夏娃的伊甸园在哪里?我们找到了就在成都天府之国,这非但不是在做“文字游戏”、更不是“ 崇洋媚外”、“文化自卑”、 “媒体堕落”,相反是对世界历史难题寻解的一大突破,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又一大进步!

成都应当感谢子德先生论文的大胆论说,舆论应当继续“成都东方伊甸园”导向讨论。眼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要找准东方伊甸园在成都天府之国的具体位置。

子德先生论文说,明代学者杨慎《山海经补注》说:“黑水都广,今之成都也”。明代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载都广在今成都与双流之间。蒙文通教授在其论文《略论〈山海经〉的写作年代及其产生的地域》中,对《山海经》作了严谨而令人信服的考证后断言:《山海经》是巴蜀地区所流传的代表巴蜀文化的典籍。《山海经》中所讲的“天下之中”,指的就是四川盆地,这里在远古时候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在《巴蜀古史论述》中指出:"都广即是广都,今天四川双流县,在四川西部”。《太平御览》引《蜀王本记》说:“蜀王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说明广都不仅是古蜀蚕丛、杜宇的瞿上城所在之地,也是开明王朝前期建都的地方。而称为:“建木"的通天神树,就出自于古蜀王国的都广之野。另外,在《史记·周本记》中,把“都广之野”就直接引作“广都之野”。郭璞在注《海内西经》中后稷之葬时,也说是“都广之野”。 由此可知,“都广”其实便是“广都”,“都广为广都的倒文,是古代成都平原的代称”。而“广都”的地名,也很早便出现在四川盆地了。《华阳国志·蜀志》中便记载:“广都县在郡西三十里”。即今成都市双流县境。

五年前,我在研究双流蚕丛瞿上城和成都古蜀国史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名叫《双流古代有个人间天堂—都广之野》,这篇文章《双流报》以《人间天堂—--广都樊乡》(2003.09.02第三版)《翻开尘封的档案》栏目中刊载。文章说,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美丽的地方。是一个世人仰慕和向往的人间“天堂”。在这座“天堂内”,人们自觉勤恳地劳动,尽情地发挥聪明才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每一个社会成员无忧无虑地生活和享受人生。还说,《双流县志》光绪三年版对这一地域的美景作了记载:双流和成都平原是“沃野千里,地脉膏腴,风俗敦庞,生息蕃聚,絃歌播於庠序,耕织安於闾阎,双邑派衍二江,境依近辅,涵濡礼让,履蹈升平其中,崛起忠孝节烈之俦,豪杰功名之士,与夫文垂金石,勋炳旗上,足令后之人可师可法,可感可兴”。明确表明这个“都广之野”的“樊乡”人间“天堂”,就在川西坝子的成都平原广都县境内。

双流的这个“广都樊乡”人间“天堂”不是虚拟而是实在的。另有“双流古八景”明证。这古八景是:“第一春波”、“应天圣灯”、“金花夜月”、“塔桥响应”、“瀑涌清泉”、“永祚晓钟”、“牧马响塘”、“簇锦凉风”。历史许多文人墨客写诗盛赞双流。《古辞》最早收录了一首歌颂九倒拐瞿上城的《蚕丛国诗》:“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 ,彼稷多有,嘉谷旨洒,可以养母;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洁,彼仪惟泽,蒸命良辰,祖考来格;日月明明,亦惟其夕,谁能长生,不朽难获。惟德实实,富贵何常,我思古人,令问令望”。再就是司空曙的《送柳震还蜀》诗:“白日双流静,西看蜀国春,桐花能乳鸟,竹节竞祠神,蹇步徒相望,先鞭不可亲,知从江仆射,登榻更何人?”其次是国朝果亲王《行次双流》:往闻官俗盛春游,箫鼓喧阗簇画舟,返朴比看同内陆,不烦太守作畅通傲头”。另外,王士正、查礼、宋恂、徐越、王棠、岳吴、解绂、陆游、宇文虚中、刘署、李调元、刘沅、彭遵泗等还有很多诗赞双流。

为此,双流可以向世人骄傲地宣布,大家正在寻找的成都东方伊甸园就在双流!就在双流的古代(广都)的“都广之野”的“广都樊乡”。

注:此稿刊载《千古蚕丛路  苍桑话双流》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