葑门外的卖鱼娘娘
陆辰荪
以前在葑门外东街、石炮头、前后橹巷湾一带,有一批专业从事贩卖鱼虾蚌蟹鲜活水产品的小商贩,其中女性要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她们活跃于苏城大街小巷的菜市,人们习惯称呼她们叫卖鱼娘娘,是旧时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卖鱼娘娘的出身一般不会太好,家里经济情况一般,她们本人的文化水平也不算高。这样的家庭出身注定了她们从小就要跟随自己家人一起出来闯荡,学做生意,以后可以养家糊口。其中有的是女儿跟母亲,有的是媳妇跟婆婆,也有的邻帮邻,亲帮亲地跟着学,跟着做,一代传给一代。 贩卖鱼鲜看似容易,其实不简单。每天早上天未明时,凌晨三四点钟摸黑到鱼行捕捞船上去进货,无论大风大雨,或严寒冰雪,日复一日从不间断。精挑细选进货后,将鱼鲜用肩挑或用黄鱼车运送进城,在菜市场出摊,等候着早晨拎着一个个菜篮子的主顾们来光顾。卖鱼娘娘的经营手段在与客户无数次的交易磨练中,变的非常灵活。能见机行事,见人行事。有的只需能赚到钱,即使利润薄一些,也愿脱手,为的是预防鲜活水产因卖不出而变成死货,鱼鲜变质后就要蚀本。 别看这些卖鱼娘娘识字不多,但都具备一双看人的利眼,特别擅长认亲攀眷地与顾客拉关系。看见有客人到自己的摊位前,她们会非常热情的招呼,根据不同对象,随口喊人,什么阿爹、好婆、老伯伯、老阿嫂、大阿哥、大小姐等等。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口齿伶俐,遇到精明能干的卖鱼娘娘,根本别想讨得一丝便宜。另外她们会在秤杆上做些文章,时不时的来点缺斤短两的小伎俩。看秤杆明明已很翘,估计份量只多不少,但一拿到家中复秤,只少不多。有的是因为用了不标准的度量,或是在手称重的过程中作了些小动作。称重完成后报价,因为平时不断的训练,文化水平不高的她们心算价格时极快,只要秤出份量,往往立即脱口报出总价,而且能基本做到不出错。 部分卖鱼娘娘勤奋积累,逐步开拓出特殊的销售渠道、销售关系,有能力拉得住大户,成为大商家的食材供应商。比如苏州城中的一些大菜馆、大饭店,都是卖鱼娘娘们重点关注的。有的大户接到预订宴席后,会将需求的鱼鲜按品种、规格、数量、价格及要货日期告知卖鱼娘娘。她们根据店家的需求,保质保量的备好货,到时候用黄鱼车直接送上门去。所以,部分卖鱼娘娘在落市后,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赶到菜馆里去帮忙加工,出虾仁。她们凭借熟练的手艺,能快速将新鲜河虾变成半成品虾仁,效率很高。 这批卖鱼娘娘,在建国后的商业对私改造中,分别纳入了当地的菜市场,组织起来走集体合作化的道路,过起了按月拿工资、奖金的生活,年老退休时还能享受退休福利。这大概是她们当时跟着自己的母亲或者婆婆出来做卖鱼娘娘时,做梦也没想到的事。 |
|
来自: 苏迷 > 《苏州旧时360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