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的空虚和迷惘久治不愈——鞠怀英

 鞠怀英 2015-08-31
  前天的时候有一个网友,给我的电子邮箱里发了一封邮件。讲的是他总会时不时的感觉空虚、迷惘、无助。他为了克服那些不好的感觉就千方百计的使自己忙起来。

  在他忙的时候,空虚、迷惘、无助的感觉确实有所消退,但是一旦停下来,那些感觉就又回来了。

  那个网友所谓的空虚、迷惘、无助的感觉,重点是空虚。在部分大学的在校生,甚至在社会上都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空虚的感觉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没意思”,就是“无聊”。上班没意思,上学没意思,干活没意思,挣钱没意思,干啥都没意思。当然,解决掉那些存在于自己身上的空虚的感觉应该说并不困难。那怎么会具有普遍性呢?

  那些感觉之所以会具有普遍性,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解决那些感觉的时候,用力方向存在偏差。

  部分人认为,之所以会感觉空虚,是因为自己太闲。于是那些人就千方百计的让自己忙起来。在忙前忙后忙东忙西的时候,确实感觉不到空虚。但一旦停下来,空虚依旧。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之所以会感觉空虚,是因为自己太闷。于是他们就使自己沉湎于互联网的海洋,探索于游戏的天地。

  另外有一部分人认为,不管为什么会感觉空虚。他们的解决方法更简单——睡觉。一到双休日、节假日——开睡。

  最后这一部分人认为之所以会感觉空虚,是因为自己物质层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他们就拼命的追求物质。在所追求的物质得到满足之后,空虚依旧。于是他们就变本加厉的追求物质。

  在我个人看来,以上的四部分人,在解决空虚的时候,着力方向都是存在着偏差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空虚是灵魂的感觉,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所以之所以会感觉空虚,既不是因为闲(闲是肉体的精神状态)的也不是因为自己物质层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空虚≠闲,忙与空虚也并不矛盾。当一个人真正忙起来的时候,之所以感觉不到空虚,并不是因为空虚被解决了,而是由于空虚被暂时的忽视或遗忘。所以当停下来的时候,空虚就会重现心田。

  空虚是灵魂的感觉,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所以一个人在物质层面的追求是坚决无法弥补精神层面的空虚。所以物质的追求得到满足之后,空虚依旧。于是就变本加厉的追求物质,那么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现在有部分人,因为长期的一心着力于追求物质,导致精神层面的空虚、精神压力大,容易引发心理疾病,严重的会闹到自杀。自杀者最初意识里的反应不是要自杀,但是自杀的意识会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是考虑人生的意义。但有时候人生的意义是不能够考虑的。别说他们那些精神层面空虚、精神压力大的心理疾病患者,就是咱们这些普通人,冷不丁的问起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也是不容易回答的。

  这不是个人的问题,因为人生的意义蕴含在人生的过程中,蕴含在人生的经历里。而过程和经历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之后才会知道。所以那些心理疾病患者在脑子里思来想去,想去思来,最终得出结论——人生根本没有意义。既然人生没有意义还活着干什么?于是乎他们就选择自杀。这就是那些人由发病到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心路历程。

  将自己沉湎于互联网,或者“一睡解千愁”,都是属于消极回避空虚的选择。那两种选择是不值得提倡的。

  本人所提倡的解决空虚的方法,就是使自己开启精神层面的追求。只有在自己的精神层面有所追求,有所进步才能够根除空虚。
  参考:《人生不较劲·周国平》
     《神奇的潜意识·鞠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