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路抗战故事】抗日烽火中的钱塘江大桥

 汐钰文艺范 2015-08-31

  钱塘江大桥筹建之时,欧洲战场正硝烟弥漫,亚洲亦烽烟四起。1931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因此,修建钱塘江大桥也具有重要国防意义。


  在浙江省建设厅长曾养甫力荐下,时年39岁的茅以升被委以全权负责建桥重任,茅请来康奈尔大学校友罗英为总工程师,携手建桥。


  回顾建桥过程,日寇侵略阴云笼罩始终,从而演绎了茅以升主持在钱塘江上建桥、炸桥和修桥的传奇故事。

“八十一难”话建桥


  1934年11月11日,浙江省、铁道部及各界代表5000余人汇聚月轮山下,举行钱塘江大桥奠基仪式。这天是世界和平日,奠基仪式选在这天,表达了人们祈求和平的愿望。


  茅以升之母在形容钱塘江大桥建造难度时曾说“唐僧取经八十一难,唐臣(茅以升字)建桥亦有八十一难”,此话一点也不过分。


  钱塘江底淤泥三四十米厚,茅以升的桥墩设计别出心裁:桥墩建在高6米、宽11米、长18米、重约600吨的钢筋混凝土沉箱上;每个沉箱放在打入江底的160根30多米长的木桩上,全桥要打桩1440根。


  但开工伊始就屡遭挫折:从上海定制的两条打桩船,一条刚进钱塘江就触礁沉没;另一条虽到现场,却因淤泥中夹杂大量沙砾,打轻了桩下不去,打重了桩就断了,起初时一天连一根桩都打不下去。


  刚调任铁道部次长的曾养甫赶回杭州,对茅放出狠话:“如造桥失败,你得跳钱塘江,我也跟你后头跳!”没有退路的茅以升发明了“射水法”沉桩,又不断改进打桩技术,最终一昼夜能打桩30多根。

桥墩预留炸药孔


  正当建桥者夜以继日施工,争取早日通车时,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不久又在上海,发动了“八一三”事变。8月14日下午,数架日机轰炸了正在建设中的大桥。


  此时一个难题摆在茅以升等人面前:钱塘江大桥建成可能会为日寇南侵提供便利。茅以升早在建桥设计时已有对策,他在靠近南岸的14号桥墩中部,预留了一个放炸药的孔洞,这个位置是桥墩要害,起爆后既能炸毁桥墩,使敌人短期内难以修复,又为胜利后自己修复大桥留下伏笔。


  9月26日凌晨4时许,经过30个月的日夜施工,第一列火车缓缓驶过钱塘江大桥。


  国难临头、形势严峻,通车没有举行仪式,甚至连媒体都没有报道。


  大桥通车未及两个月,中日战事日趋激烈。11月16日,南京工兵学校丁教官奉命实施炸桥。茅以升提出预埋炸药,暂不放雷管,等情况紧急时再行爆炸的方案。


  当天晚间,丁教官在茅以升等协助下,把380公斤炸药埋进14号墩的预留孔洞,又把100多个大小炸药包绑在5孔桥梁的相应位置,把引线接到南岸一间小屋中,等要炸桥时,再接通雷管。

钱塘江大桥救百万民众


  第二天,省政府下令开通公路桥面。杭州民众似潮水般自北向南涌上大桥,当天就有10多万民众“双脚走过钱塘江”,但没人知道,此时脚底下已布满炸药。所有火车司机都接到一条秘密命令:“绝不准在大桥上清炉渣。”茅以升后来在回忆录中感慨万分地写道:“公路桥公开放行的第一天,桥下就埋上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可算是空前的了!”


  此时,钱塘江大桥成为向前方运输军需物资、运回伤员的“绿色通道”。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后,钱塘江大桥又成为向后方转移军用物资和疏散人员的“生命线”,大批军用物资和机车车辆经此撤往后方,仅炸桥前一天,就有300多台机车、2000多辆客货车辆撤退过桥。


  12月23日下午5时许,日寇已逼近桥北。茅以升等当即“开动爆炸机,一声轰然巨响,满天烟雾中,这座通车才89天的大桥就此中断”。


  在世界桥梁史上,自己建桥自己炸,极为罕见,茅以升自述心情“就像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炸桥后,茅以升愤然作诗:“陡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他在当年12月31日的日记中写道:“12月23日,敌军迫近杭州,本桥为我方自动爆炸,第十四号桥墩被毁,五孔钢梁落水。桥虽被炸,然抗战必胜,此桥必获重修,立此誓言,以待将来。”


  茅以升推迟炸桥37天,不知挽救了多少生灵,可称功德无量。后有历史学家评论说:“日军实施南京大屠杀后,南侵镇江、无锡、芜湖等地,所到之处疯狂实行‘三光’政策,杀我同胞无数。唯侵占杭州后,几乎已是一座空城,是所有城市中被杀军民最少的。此钱塘江大桥莫大之功也。”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亲自主持了大桥修复工作,实现了他炸桥时立下的“桥虽被炸,然抗战必胜,此桥必获重修”的誓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