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

 昵称503199 2015-08-31

 

 

课内阅读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 . 下列句中加点字,有的是多音字,有的是异读字 ( 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 ) ,请按多音字和各种异读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荆轲和而歌

b .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c . 汝识之乎 d . 为变徵之声

e . 噌 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f .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g . 沛公欲王关中 h . 君子生非异也

i .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 . a / bde / cfh / gi     B . ac / bf / deg / hi

C . ad / be / cfh / gi     D . ag / bc / edh / fi

C

解析:ad是多音字;be是古音异读;cfh是通假异读;gi是破音异读。故选C

2 . 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又前而为歌

A .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 .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 .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A是名词话用作状语;B是名词活用作状语;C形容词活用作名词;D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句中的是名作动,故应选D

3 . 选项中的与例句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荆轲和而歌

A . 又前而为歌。

B .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项的是表承接关系;B项是表修饰关系;C项是表并列关系;D项则是表转折。例句中的是表修饰,故应选B

4 . 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 .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C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D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A项是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言未发应为未发言C项是省略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因例句是定语后置句,宾客知其事者应为知其事之宾客,故应选D

5 . 对下面几篇文章的标题作两次筛选,每次选出不同于其他几篇的一项 (   )

A . 《赤壁之战》  B . 《唐睢不辱使命》

C . 《窦娥冤》    D . 《邹忌讽齐王纳谏》

E . 《荆轲刺秦王》

第一次选 (   ) 第二次选 (   )

第一次应该选C;因为C是戏曲,其余为史料;第二次应选A,因为A出自《资治通鉴》,其余则出自《战国策》。

6 . 对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 . “为变徵之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

C . “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 . 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应该选D,因为选择是刺杀准备阶段的高潮,全文的情节高潮应该是行刺秦王。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假借之

2)自引而起,

3)秦王还柱而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1)稍微   2)断 3)跑 4)没有用来……的办法

2.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秦武阳奉地图函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秦王还柱而走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秦武阳色变振恐 

12345

3.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秦武阳奉地图函,次进

2)愿大王少假借,使毕使

3左手把秦王

4)卒起不意,尽失

1)以:按照,做介词        

2)之:他,做代词;于:在,做介词

3)因:于是,做连词;之:的,做助词

4)其:他们的,做代词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愿大王少假借之        少:稍微。

B.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发:发放。

C.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举起。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受。

发:打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B.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而乃以手共搏之

C.愿大王少假借之         群臣怪之

D.而乃以手共搏之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A两者均为连词,表并列。(B项,前者为介词,按照;后者为介词,用。C项,前者为代词,代人,代指秦武阳;后者为代词,代事,代秦武阳色变振恐这一表现。D项,前者为副词,;后者为副词,于是。)

6.当秦武阳色变振恐,眼看事情要败露时,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对这一情节在刻画荆轲形象中的作用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荆轲原来对秦武阳的怀疑是正确的,有先见之明。

B. 荆轲对秦武阳的怯懦早有准备,沉着冷静。

C.荆轲急中生智,表现自若,口才超人。

D.荆轲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

7.《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写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写秦王卒惶急不知所为,事后目眩良久。从艺术手法上看,对文章如此描绘的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详写荆轲为其结局作必要的铺垫,略写秦王淡化其无能的形象。

B. 正面表现荆轲的勇武,更以秦王的窘态和后怕加以反衬。

C.分叙两人在事件中的经过和结果,使读者得到完整的印象。

D.以荆轲的连续进击和秦王的手足无措,来渲染一种紧迫的气氛。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A. 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喜欢,高兴。

D. 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2.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D

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1)就是太子不说,我也要来拜见您了。(只是)现在空着手没有什么凭信,那就无法接近秦王。(2)这样,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⑤,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太子迟之                  迟:认为……晚了

B、请辞决矣                  请:请求

C、今日往不反者              反:反复

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

2、下列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居远未来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入不测之强秦

D、复为慷慨羽声

3、下列句中的与例句所以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例:慕大王之威

A、千金之资币物     B、太子迟之

C、皆白衣冠送之     D、顷之未发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假借:宽容

B.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责怪

C.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排列,比照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怖:内心惊悸,害怕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②使使以闻大王

③燕王拜送于庭                 

④嘉为先言于秦王

A.两个相同,两个不同   

B.两个不同;两个相同

C.两个不同,两个也不同 

D.两个相同,两个也相同

3.下列对所选文段内容所作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选部分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的情节依次可概括为:厚遗蒙嘉——图穷匕见——顾笑舞阳——倚桂笑骂等四个场面。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舞阳竞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舞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D.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译文

2)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文:

3)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

课外阅读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④,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⑤,以头抢地尔⑥。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⑦,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⑧;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⑨。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注释:①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现在河南鄢陵西北。②唐雎(jū),人名。③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④怫()然:盛怒的样子。⑤免冠徒跣(xiǎn):摘掉帽子,光着脚。⑥抢(qiānɡ):碰,撞。⑦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⑧聂政之刺韩傀(ɡuī)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⑨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⑩休祲(jìn) :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与臣而将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挠:屈服。?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谕:明白,懂得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虽然: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第一个使        

第二个使    

3)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逆:         轻:

1)即使这样。(提示:”“在古代是两个词。) 2)派遣。 出使。 3)违背。 轻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定发怒,就要使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使血只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 2)我明白了:为什么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却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两句话,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1)你最好将安陵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我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人,刺杀你。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秦王用十倍之地于安陵的土地来作交易,是为了帮助安陵君扩充疆土。

B. 安陵君认为以大易小是好事,但因为安陵是先王留下的,所以不敢换。

C.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是秦王的质问,也透露出其威胁之意。

D.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直接表现了唐雎的英勇顽强,不畏强暴。

C(提示: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是假,想霸占安陵是真。安陵君识破了秦王的用心,安陵是先王留下的,所以不敢换是安陵君对付秦王的借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从侧面表现了唐雎的英勇顽强,不畏强暴。)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②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收成)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④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用做动词,成就功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年老无妻的人)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繁殖)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取下)其环(做耳饰的玉),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上朝。古代妇女有封号的才能上朝,所以这里的不朝是指未加封号)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子仲,齐国的隐士)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不向王称臣,就是不做官),下不治其家,中不索(求)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四》)

1. 对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的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齐王使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使④威后

A. 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B. 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C. 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D. 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使做名词时,当使者”“使命讲。使做动词时,当”“”“出使讲。使②与字构成字短语,是出使的意思。使③与连用,是使命的意思。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和例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愿令得补黑衣之数,卫王宫。

A.      苟无民,何有君?    

B. 众议举宠为督。

C. 楚战士无不一当十。  

D. 至老不嫁,养父母。

析:考查词多义,多词一义,例句中的D句中的都用在目的复句中,当讲。

3.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难道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B. 难道把卑贱的百姓放在前面,而把我们国君放在后面吗?

C. 难道是先轻视我们国王而后再尊重他吗?

D. 难道是把你们国君放在前面而后再尊重我们国君吗?

A  析:翻译时注意语境。译成卑贱的,次要的。是形容词做名词用。

4. 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A. 北宫的女婴和儿子平安无事吧?

B. 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吧?

C. 北宫的女儿婴儿子没有生病吧?

D. 北宫的女婴和儿子没有生病吧?

析: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注意此句中婴儿子北宫之女

5. 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得正确的是(    )(多项选择)

A. 本文反映了赵威后看重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而轻视齐王的态度。

B. 本文反映了赵威后把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看得比国君还重要的民本思想。

C. 本文表达了赵威后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提倡孝道的治国主张。

D. 赵威后认为齐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是因为齐王不重视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不能举贤任能,不在齐国提倡孝道。

E. 赵威后认为,只有收成好了,人民生活才能安定;人民生活安定了,国王的统治才能巩固;贤能的隐士被任用了,老百姓都孝顺父母,国家才能治理好。

 BC 析:考查筛选信息,把握文章要点。

第一段写赵威后先问齐国的收成和百姓情况,然后才问齐王是否健康,表现了她重视农业生产,重视人民生活的思想,认为这是国君治国的基础。

第二段,通过赵威后问两个隐居的贤士是否任用,一个孝女是否入朝表达了她主张任用贤人,提倡孝道的治国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