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懵懂少年到精诚的中医学子——我的学医之路

 姜太公人生如梦 2015-09-01

点击上方蓝色字中医思维可快速关注




导读“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山东中医学子,有齐鲁文儒之风,质朴无华,本文陈三三同学讲述她的学医之路,创办社团、临床跟诊、针推技能大赛、义诊,历历艰辛,不忘初心,让我们见证一个懵懂少年,是如何成长为精诚的中医学子,欢迎来稿说说你的学医之路~~

___________________


懵懂少年初识中医

刚入大学那会儿,什么也不懂,只是秉承了山东学子一贯的勤奋。现在还记得大学舍友的评价“刚开学,第一天就没见到你,不知道你都忙些什么”。我也不知道大学的前两年看了些什么书,除了上课就是去图书馆,真正的干货没学多少,只是对图书馆三层医学阅览室的书比较熟悉,以至于最后师弟师妹们去找书,不用电脑查询直接来问我了。

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医,不像很多同学是中医世家,也不像很多同学国学功底深厚,或者从小体弱多病对中医了解地比较早。我是什么也不懂,也没遇到师兄师姐指路,所以前两年基本处于一个人摸索的彷徨阶段。直到大二暑假,来北京一家诊所见习。

现在看来当时所谓的见习也不过是在药房抓药,平时和诊所的学员交流一下,抓药时看一下有名大夫们的处方。由于自己基础有限,这一个月的见习,除了对常用中药认得差不多之外,并没有太多技术性的提高,只是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差的很远,以至于无法和别人交流。还有一个收获,那就是深化了中医的网络意识,那时候开始浏览各大中医网站、论坛还有博客之类。直到现在,我仍然感谢网络,现在朋友圈里很多老师和同学都是在网上认识的,而他们都成了我中医路上的贵人。

创办中医交流社团

大二暑假结束后,接受诊所一位哥哥的建议,回校后开始策划中医交流社团一事,当时的愿望是团结志同道合之人,学习中医。具体的学习方式是通过专病探讨,也就是给出一个病,大家去搜集资料,集中一个时间,一起探讨。

现在想来,当时的自己多么幼稚。当自己没有能力的时候,带好一个团队是很难的。尽管如此,暑假开学前,我还是通过学校的贴吧召集志同道合之人,开学后张贴了海报,中医交流团草草开始了四个多周就结束了。我又从中找了几个同学,一起背诵经典,而这个活动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我毕业时一位师妹把当时每周活动内容全都记录下来作为毕业礼物送给我,而我翻看着这些,往事一幕幕涌现,再幼稚与不成熟的经历,只要用心走过了,总是会影响深远。

大学创办社团虽然失败了,但结识了很多同学,有几个已经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他们不仅在医学上给了我很多帮助,在为人处世方面也给了我很多建议,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

临床跟诊那些事

跟诊黄师,立定志心

大三寒假,姐姐在北京给我找了一位老师跟诊学习。第一次去黄老师诊所,满屋子的学生,有几个还是大二的。那是我第一次跟诊,没见过这样的场面,瞬间就被老师和学生的水平震撼了。每来一位患者,老师先把脉诊疗,然后学生们挨个号脉,再把方子开好一一给老师过目。我哪里会呢,尽管每次考试成绩都是专业第一,专业课几乎每门满分,那一时刻我才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作为一名临床大夫,不会看病怎么行呢?生平第一次跟诊结束后,回家的路上,我哭了。直至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那年北京的冬天很冷,我暗下决心,回济南后我也要找一位老师跟诊学习,提高临床水平才是关键。

北京的几次跟诊,我一直不敢多说话,因为什么也不会,尽管老师还有师兄师姐都特别友善。由于要回老家过年,临走之时,终于给老师说了一句“新年快乐”,还记得老师说“这不是挺会说话的嘛,将来肯定做不了官,但能成为地方名医”。那时的自己,有着骨子里深深的自卑感,第一次对我自己前两年半的学习方法产生了怀疑。直到现在,我依然很感谢寒假这一次跟诊的经历和鼓励我的黄老师。

在没有明师指点的情况下,自己资质又有限,肯定不能迅速开启中医之门。为了早点入门,回到济南后的大三下学期,我终于鼓足勇气开始了跟诊之路。

致谢恩师,叩开经方之门

刘老师,是我学医路上的恩师,是他把我领进了经方之门。那时,学校在郊区,到市里去跟老师学习,要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中间还要倒车一次,老师早上是八点的门诊,我五点起床,有时候还总是迟到,中午跟诊回来,下午的课也都耽误了。后来换成下午去跟诊,中午十二点多下课后,在餐厅买一个包子在公交车上吃,一向不晕车的我也就是那时候起,看见公交车就有点恶心了,每次跟诊回到学校都是晚上八点多了,就在小卖部买个面包垫垫肚子。这样的跟诊,一直持续到大四下学期。尽管很累,但每次跟诊回来都异常开心,如果没有那段时光,我都不知道自己今天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如今,虽然自己学的还不好,但我被老师的疗效深深折服,对经方的疗效更是坚信不疑,而且也终于明白《灵枢经》“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这句话的真实分量。

刘老师对《伤寒论》的原文信手拈来,每每跟诊回去的路上我都会感慨很多。老师是民间中医,每次上班一辆自行车,生活简单而又充实,那份中医情怀还有生活态度都给了我很多触动。

初出茅庐,临床小捷

大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师弟师妹们找我看病的也越来越多,偶尔开方子,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靠针刺、艾灸、拔罐、放血之类,一方面因为自己是针推专业,另一方面实施起来也比较方便,疗效也是立竿见影的。也不知道自己治疗的第一个病人是谁、疗效怎么样,但我的病号们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现在的针灸水平。所以说,每一个医生的成长都是站在病号的肩膀上,我们理应感谢他们。

后来,也慢慢开始参加学院组织的社区义诊,那些阿姨、叔叔、爷爷奶奶都给了我很好的实践机会,考虑到安全,我们一般不扎针,靠的是指针。这期间,颇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私底下还开过一些方子。有一位阿姨,上肢疼的厉害,我开了三副葛根汤,并给阿姨留下电话,吃完之后有什么问题及时给我联系。本来我是不抱任何打算的,因为之前也开过很多方子,但一个学生,又有多少人会信任呢?但那位阿姨,至今我还记得。我们都是周六上午义诊,她是周天上午十点多给我打的电话,“陈大夫吗我是那个胳膊疼的阿姨,吃了一副药就好了很多”。还记得当时的自己,吓得不行,生怕是给别人治坏了。这样的经历,此后还陆续上演,没有出现过不良事故,我想不是自己水平有多高,而是他们给予了我最大程度的宽容。

全国中医药院校针推技能大赛

生活就是这样,一边跟诊学习,一边看书临证(尽管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临证,我不愿意称他们为病号,而是我的良师益友)。转眼就到了大四下学期,要考研还有实习还有两年一届的全国中医药院校针推技能大赛,对于针推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我报名参加了学院的海选,很荣幸最终进入了暑期的训练营。跟诊的事也暂时告一段落了。

大四暑假,我们20个人开始了针推技能的训练,经过层层选拔,我取得了代表学校参赛的资格。之所以把这件事写上,不在于想说自己有多厉害,而是这两个多月的训练带给了我太多。我们针推总教练张老师是一个很严谨的人,正是她精益求精的态度,一遍遍指导我们改正针刺手法,哪怕再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一个动作、一个手法要改正很长时间。就是这样,一针针,提插、捻转,提插的幅度、捻转的角度、频率等,一天天、一点点地改正。我终于明白平时上课时老师教导我们针刺基本功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规范的针刺手法,想扎出来好的疗效,那也是很难的。张老师临床疗效之高,也和她的针刺手法密切相关。这一点,在日后我的临床中也愈发明显起来。

小小中医,治病那些事

大赛归来之后,一方面在医院实习,一方面求诊的同学也是络绎不绝,有很多是减肥的,还有嗓子疼、腰腿疼、痛经、颈肩综合征、失眠等其他常见病。

那段时间,关于减肥有一定的心得,这也是源于《针灸临床笔记》一书,上面记载的王文远三点十二穴减肥方法,居然有一个师妹扎了一次腰围就瘦了2公分。后来,又结合埋线,疗效更是出奇的好。

在推拿科实习的时候,遇到一位阿姨,本是来推拿保健的,后来我告诉她针灸可以治疗她的胃疼、慢性咽炎、肩周炎。她很信任我,我也没有辜负她的信任,一针鱼肩穴治好了她的肩周炎,那天在门诊上刚出门时没多久又回来,乐呵呵告诉我说“小大夫,你还真厉害,我想让你再给我扎扎胃疼。”那时的我,看见返回来的夫妻俩,也是出了一身冷汗,怕是扎出事回来找茬的。之后,我和这对夫妻俩成了很好的朋友。后来,我扎了尺胃穴,一针下去阿姨的胃就不疼了,还有一针阙上治慢性咽炎。那段时间,除了感恩高树中老师的《一针疗法》之外,我也在怀疑,是不是得了神灵相助。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十一之后,我去了张老师门诊实习,经常看见老师做复式手法,疗效出奇的好,很多时候,若不是亲眼所见,怕不能相信。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也开始慢慢在临床中使用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201411月份,我终于第一次在足三里扎出来循经热感,那天那时的感觉,至今记忆尤深,像蒸馒头时的蒸气感。

现在看来,不是什么神灵相助,而是基本功慢慢练好之后,很多手法也就比较容易做出来,疗效自然不在话下。尽管现在这些复式手法也不是经常做出来,但手底下自己的感觉还有病号的反馈是实实在在的。

精诚中医,初心不悔

大五下学期,临近毕业时,我去给刘老师告别,通过刘老师,我又接触到了济南很多厉害的民间中医,参加过老师们的几次活动,受益匪浅。

那段时间,老是感慨怎么没有早点遇见他们,其实不是的,就是早些遇见了,若自己没有一定积累,又怎么能理解老师们说些什么呢?

现在,这被我看成一个自然的过程,只有当自己处在一定水平,机缘到了,自然会遇到很多老师还有同学。而我们,有时候能做的只是提高自己的水平而已。

如今,研究生开学在即,回顾大学这五年,我没有后悔。更庆幸的是当年选择中医这个专业,并坚信地走下去。一路走来,磕磕绊绊,无法用成功和失败来评判,如果说非要为我的学医之路总结一句话的话,那就是“不断的努力,就遇到了对的人,他们会和你一路走下去”。

你不必管将来走向哪里,对的人会一直引领你,而你负责的就是努力。

再次感谢这五年来我遇到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每一位病号朋友们,所有的功德全部回向你们!而我要做的就是感恩与行动,而行动的方式就是成为一名中医好大夫,为需要的人尽自己全力。

【作者介绍】

陈三三,女,19919月出生于山东济宁,中医集结号微信公众平台创始人和主编,本科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于20159月保送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学专业读研。曾参加2014“皇甫谧杯”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获得学生组全国第四名的成绩。本科在校期间,曾多次为师弟师妹们诊治疾病,擅长针灸、埋线、耳穴等。也曾多次组织并参与大学生义诊活动,为济南居民送健康的同时也在为宣传发扬中医尽一己之力。


本文由作者投稿,中医思维微信平台编辑,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