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旋后肌综合征推拿治疗

 寂寞在繁衍 2015-09-01

    旋后肌综合征是指桡神经在肘关节远侧被旋后肌卡压而产生的综合征,又称前臂背侧骨间神经卡压征、桡管综合征等,临床上较为多见。患者年龄多在40~70岁,偶有9岁发病者,男性最多。

  正常人桡神经于肱骨外上髁近侧约1Ocm处,从上臂后方穿过外侧肌间隔,进入肱肌、肱二头肌、肱桡肌和桡侧腕长、短伸肌之间。在肱桡关节上、下3mm左右的范围内,桡神经分为浅支和深支(骨间背侧神经)。浅支主要为感觉纤维,分布在前臂远端桡侧及手背桡侧,支配桡腕短伸肌的肌支常由此支发出。深支进入旋后肌深、浅两层之间,并对其有支配作用,穿越此肌后,绕过桡骨头前外侧,至旋后肌下缘,进入前臂背侧伸肌群的浅层下。深支在进入旋后肌部有一弧形的纤维组织,称旋后肌腱弓,腱弓的厚度及容纳神经的间隙差别很大,骨间背侧神经在旋后肌腱弓只有很少的活动余地,容易受到压迫而麻痹。

  【病因病机】

  (一)前臂过频旋转的职业

  对于运用前臂反复做旋转运动职业者,如举重运动员、木工、理发师、乐队指挥等,因反复牵伸旋后肌而使神经处于已经紧张的旋后肌腱弓边缘而受压。

  (二)创伤

  旋后肌扭挫伤后,引起局部组织瘀血、水肿或形成瘢痕组织,局部粘连,常不能完全恢复,挤迫神经与肌腱弓相摩擦或受压,导致神经麻痹。此外,伸直型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前脱位,可直接牵扯前臂桡神经深支。

  (三)占位性病

  旋后肌腱弓肥厚或发生脂肪瘤、腱鞘囊肿、血管瘤,直接将骨间背侧神经压迫于腱弓上。

  (四)桡骨小头脱位

  伸直型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前脱位,脱位的桡骨小头压迫桡神经深支,或于手法整复时手指压迫神经引起。

  本病病机主要表现在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在增厚的旋后肌腱弓处受压,神经近端粗大,呈假性神经瘤变化。受压部位神经苍白、变扁、有压痕,久病者旋后肌腱弓相应处亦有压迹。早期发生于旋后肌腱弓以下的神经外膜水肿和纤维变性,轴索一般无变化,治疗及时,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骨间背侧神经长期受压可造成神经的局部轴索变性,常常是不可逆的。

  【诊断】

  (一)临床表现

  症状突然出现,亦可逐渐出现。最常见症状为肘外侧及前臂近端伸肌群疼痛,劳累后加重,可向近端放射。握力减弱,有时桡神经支配区有麻木感。本病的特征是:垂指而且垂腕,肌肉瘫痪而感觉正常。

  (二)检查

  检查时压痛最敏感部位在桡骨远侧通过旋后肌的骨间背侧部,伸肘时伸中指抗阻力阳性。

  (三)X线检查

  一般无异常表现或有尺骨骨折伴桡骨头脱位征象。

  【鉴别诊断】

  网球肘:网球肘的压痛点是在肱骨外上髁部,而旋后肌综合征的压痛点是在桡骨头的前外方,前臂旋后抗阻力试验阳性,网球肘则为阴性。肌电图检查有助于对旋后肌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早期局部制动,用三角巾悬吊或石膏托固定,但避免长期外固定。

  (一)手法治疗

  1.痛点分筋法在旋后肌腱弓、疼痛部位,医者拇指置于筋结之上,深压着骨,稳健用力弹拨、分筋5或6次。

  2.屈肘旋转法医者以手掌托患肘,手握患腕,使患肢被动屈肘旋前、旋后各10余次,局部配合弹拨或理筋手法。

  (二)药物治疗

  1.内服药本病多由脉络损伤、瘀积不散、气血凝滞、经络受阻所致。治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方用和营止痛汤、八厘散、活络丸等。西药可应用营养神经的神经妥乐平静滴,口服弥可保片或腺苷钴胺片等。

  2.外用药局部外敷消肿化瘀消炎止痛膏,同时选用中药熏蒸或湿热敷,方用海桐皮汤等。

  (三)其他疗法

  1.中药离子透入疗法或理疗是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2.局部封闭法早期以曲安奈德2.5~5mg加利多卡因2.5~5ml做痛点封闭。

  (四)手术疗法

  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者,可做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患肢置于手术台旁桌上,前臂旋前,手掌向下。手术切口起自肱骨外上髁前面,稍呈弧形向后下方,沿桡侧腕短伸肌与指总伸肌之间向下切开,长8~10cm.术中注意保护桡动脉及桡神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