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智慧还厉害百倍的13个思维

 图书 馆员 2015-09-01
黄金思维圈:迅速看透问题本质的利器
[1] —

黄金思维圈

我们公司在帮助员工成长的过程中,会传授很多思考工具和方法。

但我不止一次听到同事们的反馈,对他们而言,印象最深、影响最大、所产生的帮助也最立竿见影的方法是——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的最基本应用便是:

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ask why。

也就是,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我在前面【货员甲】读书多也学不会“深度思考”文章中提到了这个观点,但是没有做深入的介绍。

今天我就详细聊一聊这个简单而又重要的基本方法。



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3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

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从what的角度出发。

很少有人能够从how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而站在why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 [2] —

不举栗子,举个苹果

最早将why-how-what的思考方式总结成黄金思维圈的人,是西蒙·斯涅克(SimonSinek)。

他是在TED的一次演讲中提到黄金思维圈的;

那个演讲的名字叫做《伟大的领导者如何激励行动》。

不过显然这个方法应用的领域远远超越了“激励别人”。

西蒙在他的演讲中举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关于电脑行业的例子:

大多数电脑生产厂商思考和表达问题,都是站在what的层面。

他们在营销时,大多都是说“我们生产的电脑性能非常好,使用很便利,要买一台吗?”

这是站在what的层面上去思考,“我们是干嘛的”,“我们有什么特点”。

 

而西蒙提到,苹果公司是完全不一样的。

苹果公司做营销时,传达的理念是——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突破和创新。
我们坚信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我们挑战现状的方式是通过把我们的产品设计得十分精美, 使用简单,界面友好。
我们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最棒的电脑。想买一台吗?

可以看到,这两种情况,同样是在销售电脑,同样是在讲自己很棒:

一个是从what出发,“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的电脑是什么样的“;

一个是从why出发,“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为什么生产不一样的东西“。

 

如果你去电脑公司,比如戴尔,购买mp3,你会感觉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但是如果你从苹果公司购买mp3,看起来却是非常理所应当。

当我们能够从why的角度入手去思考问题,我们显然能够和别人更好地建立信任和共识。

事实上,西蒙举的这个例子,也就是营销的最高境界——营销你的价值观。

也就是营销你的why——你为什么存在。

这一点,在奢侈品行业有着尤其明显的表现。

比如奢侈品手表的广告绝对不会仅仅说它走时多么准确;

相反,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告诉你关于这个品牌的故事。


“比如,有的品牌会不断地告诉你他们对手表品质的追求,一个手表要生产8年;而另一些品牌,会讲述在二战期间佩戴他们手表的飞行员有着如何勇敢冒险的经历,他们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等等。

 

奢侈品品牌能够获得高额情感溢价的关键之一,是他们通过故事所传递的价值观。

用今天的流行词汇说——他们卖的是情怀。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sale, people buy what you believe.

— [3] —

生活的各个角落都需要黄金思维圈

从why入手进行思考和表达,听起来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然而,我们都知道,说起来是一码事,做起来又是另一码事。

我们大多数人在开始思考问题的时候,根本不是从why出发,而是从具体的what出发。

比如,领导安排你通知别人开会,你可能就简单地去通知别人开会;

领导安排你去贴海报,那你就去贴海报。

 

很少会有人去问——

“领导为什么让我安排他们开会?”

“开会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为什么要去贴海报?”

“通过贴海报我们想要实现什么目标?”

 

看起来是很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当你深入去思考why的时候,就会发现答案可能和开始想的完全不一样。

上周末,我邀请一个好朋友来我们公司分享营销的方法和经验。

她此前在奥美公关工作,后来又在创业公司负责营销策划。

她在分享一开始,首先向我们强调的不是营销的方法和定义,而是提醒我们每个人:

“你们为什么要营销?”

她的从业经历告诉她,绝大多数的营销人员都把营销工作看成孤立的what,而忽略掉背后的系统和why。

他们忙着写微博、微信文案,策划各种活动,但是却没有真正地思考——

“我为什么要写文案?为什么要做活动?为什么要跟热点?”

由此可见,即使是在营销这个尤其需要清晰的思路、灵活的头脑和很高的专业敏感度的领域,大多数从业者都可能还没有养成从why入手思考问题的习惯。

毕竟从what入手是最简单、最符合大脑直觉反应的思考模式。

— [4] —

思维方式成就一个人

如果你想要和别人不一样,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那么你一定要比别人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因素。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要更好地看透问题的本质,你应该培养ask why的习惯。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你询问自己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你就能更好地思考问题。

通过问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你开始获得普世的智慧,有更深刻的洞察力。

这一方法被我用在了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里。

比如,我们公司在为景区设计旅游产品的流程中,第一个阶段便是“用户共情”,研究用户需求。

而了解用户需求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探寻使用我们产品的潜在用户有哪些“为什么”。

追问5个“为什么”,一直挖掘到用户最深层的感受,再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进而开始设计。

比如你是一家水果店老板,你的特色是水果新鲜。所以在店里墙面上张贴着“新鲜水果,快速送达”之类的宣传语。

可是你的生意并不是那么好,因为周边还有不少水果店,怎么样才能让你的水果店,脱颖而出呢?

我们可以用ask why的方法,来洞察客户的深层需求——

我们在水果店询问一位购买水果的典型用户:下班后的妈妈。

问:为什么大家喜欢新鲜的水果?

用户:我觉得新鲜的水果味道最好。

问:为什么味道对你这么重要?

用户:因为味道好,我的小孩就喜欢。

问:为什么小孩子喜欢吃苹果对你很重要?

用户:苹果对他的健康好。

问:为什么孩子健康对你这么重要?

用户:因为我想要做一个好妈妈。

问:为什么照顾家庭对你很重要?

用户:这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购买新鲜水果这一行为的背后是妈妈守护家庭安全、健康,做一个负责好妈妈的底层价值观动机。

因此,我们可以将原先what层面描述“新鲜水果,快速送达”的宣传语,更换成类似“我们与您一起守护家人健康”的观点。

互联网产品设计中,常常会提到用户需求有真需求和伪需求之分。

在我看来,伪需求看到的是需求的what层面,而真实的需求是要在what的表象之后,挖掘到真正的why。

从why入手,这一简单的思考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拨清迷雾,直指重点。

我发现,在和人聊天的过程中,你可以通过对方是在哪个层面讨论问题,从而判断他对这一问题理解的深刻程度。

于是,我把这一方法用在了招聘新员工中:

一大半的应聘者因为思考问题停留在what层面,就无法进入复试。

而当应聘者能够对他过去的工作进行介绍,不仅仅局限在工作内容本身,还能清晰地认识这个工作是在什么背景格局下产生的,为什么要完成这个工作,完成这个任务的关键是什么,突破口是什么……

这样的人,即使在专业技能上暂时欠缺,也能够进入复试。

因为,技术层面的事情,给予时间就能提高;而思维方式的问题,却是难以改变的。

事实也证明,我们招聘的员工中,具备这一能力的人,往往会表现得非常优秀,工作上手的速度和理解问题的深度都要远远优于那些思考问题停留在what层面的人。

优秀的人,在思考问题时,不会被表象迷惑。

关于这一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前一段时间和任泽松吃饭聊天的经历。

如果你关注股票和基金,那么一定听说过接替了王亚伟“公募一哥”位置的任泽松。

任泽松在过去3年里,执掌的基金连续取得了公募基金收益率排名第一的成就。

我对此非常好奇。

因为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还在清华大学读生物专业,而现在刚毕业几年就成为了金融领域的行业翘楚,人生赢家。

于是,我就约了他一起吃饭聊天。

在聊到投资风格的时候,我提了一个问题,我说——

“你认为自己的投资风格更像彼得·林奇还是更像巴菲特?”

这是一个封闭式的问题。

他可能回答是彼得·林奇,也可能回答是巴菲特,或者他也可能说我两者都不是,我是其他风格。

但是任泽松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

他说——

“那取决于我处在哪个时代。”

“因为彼得·林奇和巴菲特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不一样的。

彼得·林奇所处的时代,是美国新经济刚刚蓬勃发展的时代,成千上万的新型公司正在茁壮成长。

人们看不清楚哪些公司一定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但是我们知道,在创新的方向上,一定有一些公司会取得成功。

所以彼得·林奇需要不断地去尝试和寻找那些有成长潜力的小公司,不断地变化投资标的。

而巴菲特所在的时代,不再是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经济格局已经相对稳定。

一些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崭露头角,所以这个时候的投资就更能够选择那些有长期价值回报的公司。

因此我的投资风格并不是说像巴菲特还是彼得·林奇,而是取决于我处在什么样的经济背景和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情况,我要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

当我听完任泽松的这番解释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思维的清晰。

任何一个领域中的顶尖人才,他们思考问题都不会被问题展示出的what所迷惑,而会思考问题背后的本质。

而这也是黄金思维圈最大的价值:

我们能够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 [5] —

抓住why的本质,激发how的创意

在给客户做咨询的时候,我越来越发现:

客户提出的问题是X,但是答案往往却在Y。

就好比你去医院看病的时候,你告诉医生头疼,但是医生需要全面检查,因为你的病因很可能并不在头部。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就是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而黄金思维圈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去思考:我们的问题真的是头疼吗?

有一次,我给一个景区提供咨询服务。

当时他们已经找过其他几个团队进行咨询,咨询内容是对他们景区准备新开发的二期项目进行策划。

客户对新项目建设什么内容,投资规模控制在多少,一直没有拿定主意。

客户集团的吴总向我介绍了此前其他团队的策划思路和大致的设计方案后,问我:成院长,你觉得哪个方案好?

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回答?

这是一个关键沟通:在和客户的沟通过程中,如何回答重要的封闭型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会决定此后的谈话讨论的基调。

我没有直接回答客户的问题,而是向客户提出了一个问题:

您为什么要开发二期项目?

经过深入的沟通,我发现客户之所以要建设二期项目,是因为一期项目虽然有不少游客,但是并没有赚到钱,所以他们期望通过二期建设的项目来增加景区的收入。

所以,客户实际上是想要提升景区的盈利能力(这是why),而建设二期项目是表现出来的what。

这样,我要帮客户解决的问题实际并不是判断“做哪个方案更好“,而是“怎么样能够提升景区盈利能力?”

我发现,他们现有的景区有着非常好的客流量,只是,目前仅仅依托门票经济,客单价比较低。

如果我们能够给每位游客的消费支出增加哪怕10块钱,整个景区立马会增加几百万收入。

这是一个相当稳妥、收益确定的方案,并且相比于开发二期项目,投资非常少。

当我提出这一思路的时候,客户很受启发,很快决定和我们合作:

先将一期项目收益提高,再根据一期投资收益情况考虑二期项目。

这个项目的签约并不是因为我比别人提出了更好的设计方案,而是我比别人多思考了一下“客户为什么想要做这件事情”——

一个简单的思维习惯,就能更好地帮客户找到解决方案。

当你停留在what的层面找答案的时候,答案永远不会有创新。

而当你从why的层面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你在how的层面就会产生很多创新想法。

因此我们公司的员工,都要培养解决一个问题时先询问why的习惯,以终为始地去开展工作。

前几天,我们公司在211高校参加双选会(双选会指学生公司双向选择的招聘会)和举办宣讲会,由一个实习生负责去学校贴海报。

这事情够简单吧,让我们看看她写的关于那天经历的工作日志:

“周二下午要去各学院下发海报。
这看似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跑腿活了。如果换做以前,我肯定不假思索什么准备都不做就直接出发了。
可是但是关键是!!!
在公司待了一段时间后,我养成了做任何事情之前先问自己“Why'的习惯——
每一件事不管大小,都要思考其意义。
下发海报是为了给我们的专场宣讲会和参加的校级双选会预热,让每个学院帮忙宣传,而且海报张贴在展板上就会有路过的同学关注。
因此,我发海报的工作,不是发了就完成了,还要达成宣传的效果。
那么这个过程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1.部分学院不了解我们公司,可能不愿意配合,所以我可能需要准备一段简短又有重点的公司介绍,然后再说明我的来意。
2.我事先查了每个学院的就业处办公地点,有一些在三四层的地方。这些地方经过的人少,宣传效果不大。

比智慧还厉害百倍的13个思维比智慧还厉害百倍的13个思维

    与其日复一日重复昨天,不如改变一下思维,换个角度重新出发!看看吧,这些思维比聪明、智慧还要厉害百倍!
    1、爱迪生思维。
    迂者拘泥于形,易被外在束缚;巧者注重本质,因而心明眼亮。爱迪生思维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其灵动自如直奔目标,而不为人间万象所困惑干扰。
    2、费米思维。
    费米思维是一种最简单、最省力、最准确的思维法则,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任何问题的复杂化,都是因为没有抓住最深刻的本质,没有揭示最基本规律与问题之间最短的联系,只是停留在表层的复杂性上,反而离解决问题越来越远。所以,最简单的,往往才是最合理的。
    3、狼性思维。
    危险之地,往往是生机之所在,这种思维,体现了物极必反的哲理。拥有如此思维的人,同时也得拥有非凡的勇气。
    4、裁缝思维。
    眼前的对手,才是真正的对手;现实的问题,才是最有意义的问题。这,就是裁缝思维的主旨。只有认真对待现实中的问题,人们才有可能真正改善自身的处境。
    5、囚徒思维。
    囚徒思维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人要懂得借势借力,自己要是没有能力去办好某一件事,那就得想方设法请个能人代劳;就算自己有能力,有时也得考虑一下,是否该让更有能力的人,把这件事情办得更漂亮一些。
    6、多米诺思维。
    多米诺思维要说的,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可以忽视任何一个微小的事物。往往一些微小的东西,很可能就是改变大局的触发点。生命本来就是一分一秒组成的,关键看你怎么用。量,是决定一切的根源。
    7、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是指从反面(对立面)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以逆常规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8、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是将由外部世界观察到的刺激,牵强地与正在考虑中的问题建立起联系、使其相合,也就是将多种多样的或不相关的要素,捏合在一起,希望获得对问题的不同创见。
    9、分解思维。
    分解思维是一种独特的创新思维方法,其原理就是化大为小、化整为零,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然后进行累计,得出总和,以达到创新目标。在创新思维培育中,运用分解思维,往往取到曲径通幽之效。这实际上是一种牺牲表面,保全实质的做法。
    10、简单思维。
    最伟大的真理,常常也是最简单的真理。因为,任何基本的东西都是简单的,宏伟事业的核心是简单的,人类文明的根基是简单的,人性的本原是简单的,宇宙的出发点是简单的,一切创造的起源也是简单的。
    11、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体现了这样一种原则:当一件事情已经坏到底的时候,只会有两种可能——第一,不可能更坏了;第二,物极必反。所以,设定最低目标,争取最大的期望值。这就是底线思维的预期。
    12、光明思维。
    光明思维是一种积极的理性导向,是一种有益的心理暗示,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品质。光明思维能激励创新者自强不息、见贤思齐,能激发创新者的生命潜能和创造潜能。 
    13、形象思维。
    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说,开发右脑功能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因为右脑活跃起来,有助于打破各种各样的思维定势,提高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领导者不得不知的17个管理哲学道理欢迎光临【阳温暾】

第一:以柔克刚的哲学道理。

  俗话说:“百人百性,百人百心。”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刚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为人处事更需要以柔克刚,好比一块巨石落到一堆棉花上,则会被棉花轻轻地包在里面。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马到成功。以柔克刚是为官处事的至高境界;以柔克刚必变弱为强;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以屈求伸的生存之道;政治家是最善用眼泪的。

  第二:知己知彼的哲学道理。

  这句话昭示我们,对自己和敌人都要给予正确真实的评价。“虽为敌,亦可师”,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那或许就能够对你我存在的价值,又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子贡:审时度势,各个击破;诸葛亮:好货卖给识货人,大才卖给识才人;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到什么庙里拜什么神;

  第三:获取地位的哲学道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取上得中,取中得下;给对手一条生路,给自己一条退路;看清形势,不急于表态;吹喇叭是讲究技巧和谋略的;送礼要送到人心坎上;

  第四:谋取人心的哲学道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循序渐进、久而弥笃的。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到一定火候,人们之间的感情就不可能变深厚。与人交往,不可能一见面就仿佛相交多年似的,更不要口无遮拦,太过随意。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人们之间的感情是慢慢培养的,也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深厚。曾国藩:为人之道又四知,即知命、知礼、知言、知仁;知止是一种人生智慧;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好;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得人心的事不可强为;不要让自己四面受敌,孤立无援。

  第五:修身养性的哲学道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恭谦礼让,韬光养晦,读书明志,淡泊宁静。韬光养晦、深藏不露自古以来就是政治家的一种博大情怀,他们即使遭受巨大的人格、精神侮辱,对自己雄济天下的凌云壮志,也从来不怀疑。简朴是一生平安的护身符;低调处世;大事不糊涂;万不可世人皆浊唯我独清;与人无争,无人能与之争;小心行得万年船;

  第六:声东击西的哲学道理。

  老子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麻痹对手最关键的在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内精明而外浑厚。

  第七:借刀杀人的哲学道理。

  借,就是自己不出面,利用其他力量打击对方,只是一种为了保存实力巧妙地借力使力,充分运用各种矛盾的艺术,是为了撬起成功的杠杆而寻觅的良好支点。朝里有人好做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巧借上司之势排挤对手;送顶高帽,平步青云;朋友不是用来背叛的。

第八:虚张声势的哲学道理。

  在我方力量尚小,羽翼尚未丰满的时候,为了防止对方乘机扼杀我们于发展之中,我们可以借助别的势力、声望来展现自己的强大,以此来争取时间和时机谋求发展。

  第九:欲擒故纵的哲学道理。

  本来能得到的东西表面上不闻不问,任其自然,却在暗中谋划,紧紧跟踪,一旦时机成熟,就进行激烈竞争。蛮干是绝对不行的;网开一面,该松手时松一下;摸透底细,该出手时再出手。

  第十:抛砖引玉的哲学道理。

  用非常相似的事物诱惑敌人,使其懵懵懂懂上当受骗。

  聪明要让上司显;人不贪心才不会上当;在关键时候要拿出勇气和魄力来;

  第十一:随机应变的哲学道理。

  官场犹如没有硝烟的战场,你通常没有时间去深思熟虑。这时,你就要敢于冒风险,去为自己赌一个灿烂的未来。善于见机行事,处世变通,是一个人在为官处世中人情操纵水平的重要表现。

  左右权衡,找到不败的安全点;处世圆融,灵活变通;随机应变好撑船;见机行事,灵活变通。

  第十二:以退为进的哲学道理。

  进,固然需要努力,退,更需要智慧用心。退,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妥协和退却,而是通过退步来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

  退避三舍是为了后发制人;功高震主,让名远害;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十三:居安思危的哲学道理:

  一个人要在比较顺利的时候要居安思危、头脑清醒,始终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清醒和谨慎;一个人在经受挫折的时候,要坚定信心,看到光明,不气馁、不悲观,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与勇气。

  惹不起要躲得起;把潜在对手扼杀在摇篮里;办事要留有余地才能左右逢源;知进也要知退;成功身退不失为明智之举;在人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吃一份亏,增一分福;别在道义上失去正义的力量。

  第十四:软硬兼施的哲学道理。

  作为一个成熟的领导,更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很多时候,他们都面临着一触即发的局面,这时候,如果不做一些软处理,而是以硬制硬,那就很容易点燃一把大火,后果不堪设想。驾御悍将,无外用借计的手段,或软硬兼施,或外严内宽。这样,就可以人尽其才。

  第十五:明哲保身的哲学道理。

  不偏不倚是为中庸。封建官场上的中庸之道不仅是处理同僚关系的润滑剂,还是明哲保身的护身符。

  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萧规曹随,中庸之道;

  第十六:以逸待劳的哲学道理。

  当对方气势正旺时,或已占据有利形势时,不可一味强打硬攻,而应避开对手的锋芒,一边积极防御,一边养精蓄锐。待对方锐气渐消,疲惫不堪时,再后发制人。

  第十七:釜底抽薪的哲学道理。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