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宕昌握臂桥

 抹搭花 2015-09-01

宕昌握臂桥

(2015-08-20 11:58:40)
    在宕昌官亭镇的岷江河谷里,有一座造型独特的握臂桥,一直是宕昌旅游的标志性景观。这座桥年代久远,两边由木头堆砌成汽车钢板的形状,轻而易举托起了桥板,真是奇中见巧,虽经百年风雨,它依然挺立在岷江之上,让人慨叹古代工匠鬼斧神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宕昌握臂桥
    宕昌境内的岷江全长100公里,至两河口流入白龙江。江岸悬崖峭立,江流湍急汹涌,渡江极为困难。当地有民谚说“隔山绕道走,隔河两眼瞅;南北不相遇,亲戚也难走。”这是对昔时渡江困难的真实写照。枯水期可泅水涉渡,涨水时,只能望江兴叹。
宕昌握臂桥
    岷江最古老的渡桥是索桥,也叫笮桥,俗称“留壳子”。在高耸的岩壁上栽上木桩,其上拴以绳索,绳索多为竹篾、树藤拧结而成。绳索上套一木框,木框和绳索之间有滑轮驱动。行人坐在木框里,用手拉动绳索,即可到达彼岸。  

宕昌握臂桥
    唐代诗人独孤及留有一首《笮桥赞》,诗曰:“笮桥横空,相引一绳。人缀其上,如猱之缚。转贴入渊,如鸢之落。寻樟而上,如鱼之跃。顷刻不成,陨无底壑。”独孤及的诗将过索桥的情形描绘得惟妙惟肖。唐代僧人智猛也有一首《笮桥赞》,诗曰:“冰崖皓然,百千余仞。飞絙为桥,乘虚而过。窥不见底,仰不见天。寒气惨酷,影战魂栗。”影子都跟着颤抖,魂魄也跟着”战栗“,活活地画出了过索桥的情形。 
宕昌握臂桥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一首诗叫《哀陇民》,也写到了溜索。诗曰:“陇山千万仞,鹦鹉巢其巅。穷危又极险,其山犹不全。蚩蚩陇之民,悬度如登天,空中觇其巢,坠者争纷然。”所谓悬渡就是溜索,陇民通过溜索到高山峭崖上捕捉鹦鹉向朝廷进贡,有许多人因此坠崖身亡。  
宕昌握臂桥
    诗圣杜甫入蜀时也曾经过陇南地区,他有一首《咏笮桥》:“伐竹为桥结构同,搴裳不涉往来通。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同样是咏笮桥,杜甫诗中多了几分田园色彩。当时杜甫完整地看到了当地人建造竹索桥的经过,感叹往来之人再也不用经受寒冬入水之苦,所以才写了这首《咏笮桥》。 
宕昌握臂桥

    宋代大诗人陆游也有一首诗叫《度笮》,“翩翩翻翻笮受风,行人疾似绿虚空。四观目眩浪花上,小跌身裹蛟龙中。”陆游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得非常形象。他还有一首诗里也写到了索桥,用“度索临千仞,梯山蹑半空”来勾画索桥的风姿。  
宕昌握臂桥
    如果说索桥的气质是粗狂本真,野趣自然,已在漫漫岁月中消失无踪,青林子握臂桥却真真切切地矗立在岷江之上,真正令人肃然起敬,荡气回肠。
宕昌握臂桥
    提及宕昌境内古桥渡,必然要谈三国时期邓艾父子伐蜀时所建的邓邓桥,它是岷江上游有记载以来所建的第一座桥。当年邓艾邓忠父子率大军偷渡阴平伐蜀,路经邓邓桥附近的山峡时,被汹涌的岷江堵在北岸,不能前进。邓艾父子于是凿山设阁,伐木架桥。百姓为纪念他们的功德,遂命其桥为邓邓桥。 
宕昌握臂桥
    历史上的邓邓桥,早在1939年被改建成了木架钢柱公路桥,后又成了钢盘水泥大桥。青林子桥是现在宕昌仅存的握臂桥,按《宕昌军事志》的观点,青林子握臂桥约修建于三国时期,中经历代维修,至明清两代已进行过几次大修。
宕昌握臂桥
    握臂桥为圆木搭成,桥身下无支柱,用横排巨木从两岸桥墩向江心错压前伸,层层递出递高,节节相衔,中间架以木梁而成。圆木深深埋进两岸桥墩底下,桥身牢固非常,可任千军万马通过。这座握臂桥桥身铺排6根直径6寸的圆木,一头压在岩墩石槽,一头伸出江面。每排之上又铺6根,共铺6层,每层皆向江中伸出,错落有致。两边叠木伸臂如握,中间缺口只有1.5丈,上搭5根木头,称作桥梁,再铺以木板,桥墩上夯以土石,以为引桥。
宕昌握臂桥
    此桥为两檐下水、雕梁画栋的古式建筑,桥长25米,宽5米,修建于明代中期,清代进行过几次大的维修,2桥面改换成了水泥板面,但桥栏、桥柱、围板、顶盖等部件保持明代风貌。

宕昌握臂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