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中医遇到感冒

 iippss 2015-09-02
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因,主要是感受风邪所致,故俗称“伤风”。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等为主要症状体征。而按中药说明书所列,藿香正气丸的功能: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八个字,言简意赅,但与感冒怎联系得上呢?


解:冤家宜解——中医治病是分阶段讲方法的

人患感冒,冤家是谁?

“盖百病皆生于六气,诸症莫逃乎四因。六气者,风湿热火燥寒也。四因者,气血痰食也。”(刘全德著《考证病源》)

中医的致病因素可以简单概括为外感“六淫”。六淫,风寒暑湿火燥,自然界的六种气候状态,因属四时不正之气或正气太过,所以称为“淫”。“风者,百病之始也”(《内经·素问》),风居六淫之首,是最基本的致病因素。四季皆有风。

因此,感冒首先表现为“伤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是常见病。风性轻扬,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内经·素问》)。这里的“上”指浅表层次,相当于人体的表皮、肌肤、上呼吸道、头部。伤风感冒,初期的症状、损害都在表面。

这个时候,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就是“解”——从刀、从角、从牛,分离之意也。如同二人相争,矛盾尚未激化,未造成严重后果,最简单、有效、经济的解决办法莫过于将二人分开了。概括起来就是,初级阶段要求方法简便有效。

现在社会上推出的很多做法、举措同于治病,对象不同罢了。就说当下法律界正在热议的“宽严相济”,按文件要求,对老、幼、病、残、孕、初犯、从犯、过失、受骗、认罪、悔罪,因亲友、邻里、同学同事之间纠纷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不再一概法办,要本着“冤家宜解不宜结”的精神从宽处理。可见,以人为本,从效果出发,治罪与治病对方法的要求是一致的。可谓大道之理相通啊。


化:因时而化(《吕氏春秋·察今》)——中医治病是注重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化,变也”(《说文》)。“风者,善行而数变”(《内经·素问》)。中医认为风作用迅速并且多变。四季皆有风,四季又各有不同的时令气候,如春多风,夏多热,长夏多湿,秋多燥,冬多寒。风常夹杂着这些时令之气一同侵犯人体而发病。如秋冬多见风寒,春夏多见风热,雨季多夹湿,旱季多兼燥。此外中国地域辽阔,环境和气候的差异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有很大影响。

于是中医将感冒分为春瘟、风寒、风热、暑湿、湿热、秋燥等不同类型辨证施治,以风寒、风热两类为常见。中医非常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医之所以有感冒之说法却无感冒之病名,原因在于感冒太笼统,不符合中医分时而治、辨证而治的原则。

具体说到藿香正气丸,药品说明: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腕腹胀痛,呕吐泄泻,被历代医家喻为“暑湿圣药”,现在多被用来治疗所谓肠胃型感冒。

有人或有疑问:炎炎酷暑,伤于湿气尚可理解,何来风寒?其实,夏季炎热人性贪凉,恰恰易犯寒湿。本来敞开之孔窍,贪食冷饮喜遇寒凉,收缩太过,至寒袭于表而湿滞于里而发病。所谓“暑湿”感冒,正是外寒与内湿的有机结合。如果是单纯寒、热或是湿,即便发生在夏季,仍是不能用藿香正气的。不问青红皂白,见夏季感冒或肠胃型感冒就一概用藿香正气,一定是庸医。所以说,中医决不是简单的经验医学,中医精髓之理、法、方、药,其神奇之处不在方药,而在于理法。一言而蔽之,在于一个“化”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变化也。

当下,与“化”字有联系的多是时尚和热门的东东。大的方面如:经济全球化、农村城市化、法制现代化、技术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具体到一个单位也有:办公自动化、队伍专业化、办事人性化、人员要职业化、上下级要一体化,总之是一切都可以数字化,甚至泡妞生孩子养个宠物都可以上网虚拟化,真可谓变化多端。但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金玉其外徒有虚名,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理:理直气壮——中医治病讲顺其自然按规律办事

“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说文》)。原意为玉石本身的纹路、层次,引申为条理、次序、道理、规律。外感风寒要解其表,表解则风寒自去;内伤湿滞则理其气,气机通畅,则湿滞得化。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内经·素问》)

中医的治病理法从不轻易喊打喊杀,也绝少攻坚破釜。中医讲求理直气壮,顺其自然按规律办事,力求事半而功倍,如同说话办事理由充分,因而气势夺人。

看如今,反其道而行之者太多。

四季之中,有气候失常,厄而尼诺现象频发;
饮食方面,数九寒冬能大脍朵颐,品尝消暑西瓜;
妇人腹为本,应喜暖忌寒,现如今却风行露脐装;
小儿雏阳之体,天性嗜睡,现在偏偏要天未亮就起床上学;
自古儿女赡养老人,现在不少成年人却依靠父母养活,成了“袋鼠一族”。

客观上,从天到地,从社会到个人,从大人到小孩,“毛病”是越来越多了。看来,合乎规律的正常与不合规律的反常的界限模糊起来,甚至“正常”、“反常”相互易位了。这到底是福还是祸,是发展还是自掘坟墓?细究原因,恐怕是在规律之外,又多了一些“潜规则”吧。


和:相得则和(《内经?素问》)——中医治病讲求同存异相互依存统筹兼顾中医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可以概括为: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湿者燥之,燥者润之,有火清之,得风驱之,在表解之,在里和之。

总之,中医治病讲求“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内经·素问》)

中医没有细菌、病毒的病因观念,只有矛盾的观念,讲五脏六腑相生相克、对立统一,注重求同存异,强调相互依存、统筹兼顾,以和为贵。

用中医把脉当今社会,结论:病了,且病得不轻。中国以9%以上的速度连续增长28年,重经济轻社会,重收入轻分配,重增长轻平衡,重开发轻环保,重城市轻农村,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集中体现在贫富分化、城乡二元、劳资对立、干群关系四方面,再不对症下药恐怕会引发社会动荡甚至政治危机。这药方也开出来了,两字:和谐。我的理解,在发展改革的关键阶段,国家必须动用各种手段,搞社会建设,构建和谐。和谐二字,表面看来从“口”、从“言”,实际上并不简单。和谐的实质仍然是讲求同存异、相互依存,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