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问起抗日战争时,我们应该怎样讲?【转载者按】怎样回答孩子?日本侵略,是因为它国力强盛而政治邪恶,我们被侵略是因为积贫积弱而政局乱成一锅粥。今天汲取历史的教训,不仅要致力于增强国力,更要改善我们的政治,尽可能地剔除它的邪恶,尤其不能只有仇恨,甚至已经根本不必仇恨。
所有的大事都在指向这个历史。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跟孩子讲抗日战争呢?怎样去讲、讲什么内容?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还记得小时候,香港回归那年,虽然我面临期末考试,但仍然为了看回归典礼而熬到后半夜。在看到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我和姐姐双双都流出了激动的泪水。那真是一种沧桑而又自豪的心情,然而却与那未经世事、甚至可谓不谙人事的年纪,实在毫不相符。对于并未亲身经历过的事件,为何能引起如此条件反射般的情绪?——究其根由就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功劳。 从小耳顺能详的《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战》《铁道游击战》《野火春风斗古城》《狼牙山五壮士》及《荷花淀》等都是教材影视名篇,树立了我们的爱国热情,让我们仇恨嘲笑日本鬼子。 然而长大工作了以后,又疑惑:既然日本鬼子那么蠢,他们又怎能占领大半个中国,甚至占领大半个太平洋呢?读了二战历史和太平洋战争的相关书籍,才发现他们果然是如狼似虎,在偷袭珍珠港之后的一年里,可谓横行太平洋无敌手,是一个战斗力超强的可怕民族。 在今天的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又可以看到,在国际社会上,日本是一个广受赞誉尊重的民族,有着干净、安静、极其有秩序、做事追求精致的素质传统。我的高中老师从日本访学归来,也赞叹日本国民的高素质。 然而同时,新闻又报道着爱国人士围绕钓鱼岛争端而自发的城市游行示威,打砸日本商店汽车甚至烧车的激烈言行。 …………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冷静反思:我们到底应该理解抗日历史和表达爱国? 特别是今天,在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强大、安全、和平、自信地崛起”的世界大国的时代,我们到底该如何给孩子讲抗战历史、讲理性爱国呢?
我想说, 第一、不能遗忘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我们必须让中小学的孩子们,乃至大学的年轻一代了解历史。 了解战争,给全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造成的人类巨大伤亡,给环境遭受的巨大破坏。 第一次世界大战,6500万人参战,3000万人伤亡;第二次世界大战,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军民伤亡9000余万人,家园被毁,生灵涂炭…… 这一切由枯燥的数字和沉重的结论组成的历史,并不是与今天的“熊孩子”没半毛钱关系。 因为不了解战争,他们就会以为手撕日本鬼子是真的,手枪打飞机是真的,打仗轻松又逗比;会不了解历史除了那些课本背诵、考卷填空的历史课程之外,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无形但却永远无法磨灭的东西。
这种无形而永不磨灭的东西,就是“民族记忆”,就是战争历史。 这种民族记忆不应该只是属于哪一代人的,而它应该是属于各个民族代代学习、认知世界的底色,传承这种民族的记忆,才会让我们更清晰认识到今天美好和平的幸福生活。 因此,今天不光是中国,世界各国都在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日前,中国纪念抗战的大阅兵,已确定有30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9位政府高级代表、10位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等大量贵宾的到达。《开学第一课》、各种媒体、纪录片和抗战纪念馆,都在很认真地来给我们传达这种民族记忆和历史教育。 第二、要真实、客观地传达历史,而不是仅仅简单地感动和煽情。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再像上世纪的仇恨教育,来通过激发阶级仇恨来激发爱国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热情了。 我们不再需要:
这不是我们应该有的理性行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国国家督学罗崇敏认为, 首先,我们需要使学生真实地、客观地了解历史。教科书和各种书籍、网络信息和纪念馆,汇聚合力,都需要发挥渠道作用,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国家要依法消除小说、电影、电视等歪曲历史、虚构历史、戏弄历史的行为,净化社会环境。 第二,历史教学需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判断,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历史思维和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第三,要进行民族反思,理性看待抗战史,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第四,要传递和平和正义的价值观,传递世界各国人民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主体的历史观,避免用抗日战争的历史去制造民族分裂、煽动民族情绪、生长复仇心理。其中,最根本的是传递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观,比如民主、公平、正义、和平、法治、人权等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学生了解抗战的历史事实,战争过程及其价值意义,并学会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世界格局大变化、大调整时期, 作为正在崛起中的新兴大国,我们既面临着国内发展的压力与挑战,也面临着外部负面因素的影响,甚至不得不面对来自世界强权与一些敌对势力的挑衅与干扰,需要中华民族用冷静、智慧与力量去面对、去化解。在这一进程中,长远目光、大国心态、理性爱国、民族自信与凝聚力,成为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时代命题。 理性爱国才是真正爱国情怀的升华。 我们要培养成熟理性的国民心态。 爱国是我们对“祖国”的一种爱戴与维护的质朴情感,但最好是基于理性基础之上的积极表达,而不是爱国情绪的宣泄。例如由日本政府非法“国有化”钓鱼岛引发的我国民众自发游行中的打砸行为,不仅不能达到威慑日本右翼势力、展示中华民族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与力量的效果,反而授日本右翼势力以口实。 可见,理性爱国是超越朴素爱国情怀的一种高层面的成熟的国家情感,是立足于国家发展的现实大局与长远目标,并采取符合国际惯例和国内法律法规的一种有序有节的情感与行动,也是国家形象和国民整体素质的集中展现。 我们要做到: 1,修炼与秉持成熟稳定的大国心态。 我们复兴之中的中国要崛起为世界新兴大国,不仅要有大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外交影响力,而且要有国民与之相应的良好的大国心态,即豁达自信、包容进取、正义理性等基本素养。不能因为掺杂复杂的民族情绪而失去理性,将政府的灵活处置视为软弱。我们要做到豁达并非忘记历史,而是强调要在记忆历史中摆脱曾经的受虐与弱者心态,在反思历史中保持面向未来的积极心态,在创造历史中培养复兴图强的自信心态。我们的理性爱国,应强调世界眼光与全球意识,以此塑造和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及中国国民宽阔的胸襟与气概。 2,学习和培养客观辩证的爱国思维。 理性爱国,首先需要我们客观辩证地看待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国的现状与未来,以及国外的经验和优势,既不唯我独尊,也不妄自菲薄。 现阶段,我们在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并积极投身这一伟大实践之中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学习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 3,倡导和形成理性的爱国行为表达。我们要做到有理、有利、有序、有节。 有理,即坚持正义与真理,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坚决捍卫国家与民族利益。有利,就是要符合现阶段我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安宁的最大最长远的利益。一方面我们需要相信党和政府的智慧与决心,从大处着眼,不要图一时之快,干扰国家发展的整体布局与战略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立足本职本岗位,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可以说,爱岗敬业就是一种最好的爱国主义的表达。有序,就是我们的爱国行为的表达,要合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程序,符合国际通行惯例,而不是盲目冲动,为所欲为,甚至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和国民个人的合法利益。有节,就是要注重爱国行为的实施方式与程度掌控,既要充分表达和展示我们的爱国决心与力量,又要采取恰当和适度的方式,避免过激行为,文明爱国、理性表达。 1,请读“一位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给教师的一封信”!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读到这样的来信,是不是更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更需要抓住“培养人性”的本质? 2,教学生做最好的自己,也是一种爱国方式的表达。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个初中生的爱国回答:
做最好的自己,这是不是也是一种爱国方式的表达? 3,激励学生好好学习本领,报效祖国:未来祖国需要什么样的年轻人? 不久前,2015游泳世锦赛落下大幕,中国队以优异成绩稳居金牌和奖牌榜首位,力压美俄成为本届世锦赛最大赢家。捷报频传之余,除了孙杨、吴敏霞这批泳坛老将,我们更记住了宁泽涛、任茜这些年轻的中国面孔。 这是继北京成功获得2022年冬季奥会举办权之后,中国再次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发声,成为国际舞台上当仁不让的主角。剧变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的年轻人应以怎样的视角立足当下,迎接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从各方面都会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世界,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该怎样修养自己,让自己能像杨澜、宁泽涛这样,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和家国情怀呢? 无疑,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拓宽视野,不断走上自我完善之路。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不断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我们的年轻人只有用更多的能力武装自己,更好地学习本领,提升思想智慧,才能让个性飞扬起来,在更远的未来报效祖国。 我想,这是我们应该传达给孩子的爱国吧。 开学季,最后再次祝愿我们的孩子、年轻人更加茁壮成长! 本文综合自网络、罗崇敏、赵中源等作者。新校长传媒独家编辑,媒体转载请联络授权。 |
|
来自: 昵称11434012 > 《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