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人体经络之功能

 钟家台 2015-09-02

浅谈人体经络之功能

 经络学的形成是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经历着由点到线,即由输穴到经络的发展过程,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穴位数目也不断递增,经络系统也日趋完善。经络字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学术。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通过经络遍布全身,有规律性的纵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胲,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在生理方面,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的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相互络属于脏腑之间,奇经八脉联系沟通于十二正经,十二经筋,十二皮部联络筋脉皮肉,从而使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的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上下彼此间的紧密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体。同时经络又是气血循环的通路。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所以能够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护机体的作用,必须依赖经络的传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络在病理的反映或体现,突出地表现于疾病的发生和传变方面。它是外邪从表入里的传变途经,脏腑发生病变,能够在表体的相应经络部位上有异常反应。脏腑之间有病变,也可通过经络而相互影响。

在诊断方面,经络学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六经辩证就是经络为基础理论的。同时人体体表的部位或六位有异常反映或异物出现,也可以作为诊断所属脏腑发生病变的依据。

在治疗方面,“循经取穴”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药物的理论基础,针麻,推拿,按摩等疗法也是经络理论为指导。

经络学说,不仅说明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诊断治疗方面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它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示如下:

1、在生理方面:经络内联脏腑和外络肢节,纲络全身,沟通表里上下,一为气血运行通路。

2、病理方面:

1)经络受病内传脏腑。病邪—皮肤—孙络—络脉—脏腑。

2)脏腑有病可以反映体表,腑脏有病—经脉—络脉—孙脉—体表。

前额痛—阳明经行部位—阳明头痛

头痛 两侧痛—少阳经行部位—少阳头痛

头顶痛—太阳经行部位—太阳头痛

颠项痛—厥阴经行部位—厥阴头痛

在前—阳明头痛—合谷、内庭

头痛 在侧—少阳头痛—液门、窍阴

在后—太阳头痛—后溪、昆仑

在顶—厥阴头痛—太冲、囱佼

肝主筋独宗筋属胃,故宗筋拘挛,而周身牵引作痛,须清补脾胃,使其荣养宗筋,若只用散风,和血,润筋,通络之品取效甚微,宗筋为筋之主,如胃腑素有燥热,致使津液短少,不能荣养宗筋,项后筋缩作痛,腰背强直,下连膝后及足跟大筋皆痛。并牵周身皆有痛意。

苡仁性味冲和,善能清补脾胃,即能营养宗筋。加知母,玄参以生津液以活络效灵丹活血舒筋,配白芍以和肝,可得满意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