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zoushuo123 2015-09-02
    初秋时节,在颍泉区古西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一处100余亩的葡萄园里,面对挂满枝头的葡萄,合惠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侯运芳脸上洋溢着笑容。“得知‘易农贷’不需有形资产作为抵押,只要经过评估,个人信用较好就能贷款,我便试着去农业银行颍泉区支行申请了,没想到一周内就拿到了30万元贷款。”侯运芳说,他打算把这笔钱全部用于大棚建设。
    金融兴方能百业活。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活力不足、金融服务单一,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市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建设、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为重点突破口,在偏远农村建设金融服务站,创新农村信贷渠道,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两难的尴尬:农民存取款难农企贷款难

    回想以前,顶着炎炎烈日,骑着三轮车往返于七八公里外集镇银行网点的场景,界首市陶庙镇大吕营行政村76岁的吕九斌一脸无奈。“以前,取个钱要专程去镇上,往返折腾不说,还得耽搁大半天时间。农村人,有的不识字,去银行没有个认识的人一块,也不懂怎么存取款。”说起以前的存取款难,老人直摇头。
    偏远农村农民面临存取款难,一些农企也遭遇着贷款难。49岁的杨金峰是颍泉区闻集镇杨店村村民,近年来,他不仅靠种植食用菌盖起了楼房,还注册了益尔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去年秋后,金针菇市场行情较好,我想扩大种植规模,但却受制于资金不足而步履维艰。”杨金峰说,农业项目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差,长期以来最头痛的就是“钱紧”,“我们申请贷款没有抵押物,民间融资不仅利息高,风险也大,单靠合作社的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扩张目标。”
    农村跟城市比,金融服务最大的“短板”是网点覆盖率偏低,金融服务“不对称”。作为农业大市,如何推动金融服务资源流向农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让农民享受到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成为摆在我市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去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全面优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拉开了全市农村金融改革的序幕。
    随后,我市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和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提出了阜阳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两个基石: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明确了以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改善和农村信用环境优化“两个支撑点”,进一步激活农村金融活力,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延伸服务触角:金融服务站进乡村农民家门口享服务

    现如今,界首农商行金融服务站设到了家门口,吕九斌取款方便多了,“只需要带着银行卡,走路不用5分钟,到村头的便民超市就能取钱。”
    走进吕九斌老人所说的超市,写有“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的牌匾十分显眼。柜台上,放着一本助农取款的服务台账。翻开取款台账,每天取款的记录历历在目。平均每天约有20多笔交易,每笔少则几十元,多则上千元。
    “刚开始,我认为就是个形象工程,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回忆服务站刚建之初的情景,超市老板吕金峰如是说。可是后来,界首农商行工作人员隔三差五就上门询问设备使用情况、检查登记簿是不是按要求填写,还为服务站安装了转账电话,送来了验钞机、残损币兑换尺等。而前来查询、转账和办理小额取款的村民刚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现在已经逐步认可了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
    相比于其他服务站,颍淮农商行在颍州区九龙镇五坑村设立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理念更超前、功能更齐全——十多平方米的服务站内,不仅设立了两台ATM机,还有一台多媒体移动终端,除了能提供正常的存取款、转账等金融服务,还能办理手机充值、购买火车票等业务。
    “除自助设备可以解决村民们一般性的金融服务需求外,我们每周还会派工作人员驻点服务,为村民提供办卡、挂失、投资理财等个性化服务。”颍淮农商行负责人表示,“谁也没想到,就在这金融服务还未触及的‘最后一公里’,隐藏着如此旺盛的金融服务需求。我们的服务站运营仅9天时间,发生取款业务78笔共12.76万元,存款17笔共11.5万元。”
    据悉,目前,全市共建成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1546个,成功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在服务站内均可以办理存取款、刷卡消费、转账结算、残损人民币兑换、金融消费咨询投诉、农贷信息联系等业务。

           “信用”等于“用信”:诚信者能贷款 解决融资难

    “让信用为农户、农企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2006年以来,我市以农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等为对象,开展了以农村信用主体信用信息采集和评价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农户信用意识,也大大提高了农户、农企等农村经济主体融资的可获得性。
    “诚信是成功创业的隐形翅膀。”经过一路艰辛打拼,阜南县红洁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杰对这句话感触颇深。2007年,王杰走上了返乡创业之路,碰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不足。“贷款很困难,没有实物担保,也没有大额积蓄,只好从亲戚朋友那里东拼西凑借来了建厂房的十多万元。”王杰说,随后,企业运营周转资金又没了着落。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当时的会龙乡农村信用社,因为她良好的信誉,信用社很快就为她办理了贷款手续,发放了数万元的贷款,企业方得以正常运转。
    因为诚信经营,及时还贷,王杰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宽广。“公司现在能从农商行贷款590多万元,从农发行贷款1000万元。而且,我们还得到了阜南县财政担保中心的大力支持,我本人也被评为阜南县五星级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王杰高兴地告诉记者。
    “通过建立健全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评价机制,我们整合政府部门、银行机构等组织在非普惠性政策支农、信贷支农等措施实施过程中,添加信用等级考量因素,引导经济金融资源向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村经济主体倾斜。”人民银行阜阳市中心支行行长王宏伟说。
    为充分运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有效盘活农村金融信贷政策,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颍泉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该区财政设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与合作银行开展“易农贷”业务,向全区范围内信用评级达到三星级以上的农户、种粮大户等发放个人信用贷款,许多像侯运芳一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益良多。
    通过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使信用良好的农民无须提供担保、抵押,仅依据信用等级即可获得不同限额的信用贷款,提高了农村地区贷款的满足率,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今年以来,全市共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6.27亿元;为1495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支持,累计金额达19.93亿元。

     夯实两个“基石”: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服务“三农”发展

    “昔日城里人才能享受到的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金融服务,如今在农村同样得以现实。”王宏伟介绍说,引导金融机构全力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就是要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让广大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便利、优质的现代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只是我市推进‘普惠金融’工作的一个缩影。“下一步,我市将总结已建成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经验,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硬件投入,不断拓展各项服务功能,力争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服务方面走得更远。”市金融办负责人说。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在前期试点基础上,今年我市统一启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确立了“建立信用档案、开发共享平台、发挥评价作用”三大工作内容,目前建设工作初步形成了“市政府推动、县市区落实、人民银行指导、金融机构配合”的工作机制,信息采集稳步推进,平台建设日益完善,保障机制逐步健全。截至7月底,全市共采集农村经济主体信息194.75万户,采集率达86.65%,录入平台151.29万户,录入率达67.29%。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支持有信用、有市场的经济主体融资,既是推动‘三农’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以市场化措施激励守信,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市金融办负责人表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健全信用信息采集、信用评价和评价结果应用机制,有利于支持信用级别较高的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经济主体发展壮大。
    下一步,我市将积极引导各涉农金融机构优先满足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对信用村和信用乡(镇)优先信贷配置,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简化审批手续,提高信用贷款额度,实施优惠利率,充分发挥信用引导信贷资金配置的正向激励作用,帮助农户等经济主体将信用资源转化为财富源泉,架起“社会信用”和“银行用信”间的桥梁,有效缓解农村经济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服务“三农”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