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易理浅探十四:音与声

 有容乃大785 2015-09-02





甲骨文易理浅探十四:音与声

一、音

(一)字形演变


(二)参考注释

1、《德道经·闻道》大音希声。《德道经·观噭》意声之相和也。

2、《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

3、《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

4、《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爲三名。對文則別,散則可以通。

5、公羊傳曰:十一而稅頌聲作,聲卽音也。下云治世之音,音卽樂也。是聲與音樂各得相通也。

(三)真义探寻

音,还没有发现甲骨文字形,但从金文和小篆的字形来分析,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志,就是下面口旁里面那个“点”,(也写成短横)很值得重点研究。

《说文》的解释:“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由此理解,就是说:音,好像出自于口,但其实是发自于心的。

这个解释可以从帛书老子《德道经》里找到依据。其一为《闻道》章:“大音希声。”其二为《道纪》章:“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意为最美好的音,不是用耳朵听见的,而是从心里体会感知到的。其三为《观噭》章:“意声之相和也。”这里的“意”字里面隐藏着噭眇玄机:意,由“音”和“心”组成,暗示着“音”就是心音。因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德道经·昆成》)。所以也只有心音才能称得上是能够连通天地能量,直通大道本原的“大音”。

二、声

(一)字形演变


(二)参考注释

1、《說文》音也。

2、《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

3、《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

4、《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

5、《说文解字注》樂記曰。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

(三)真义探寻

聲,甲骨文字形比较复杂,下面有口,中间是耳朵;右下有手拿着东西,可能是表示敲击的意思;左上有像三根天线似的符号,表示声在向外散发。综合其义是说,耳朵能够听见的就是声。

这样,我们对古代文献《乐记》中所载“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就能够正确理解其内在的含义了。所谓禽兽知声不知音,是说禽兽只能听见外在的声;只有人的灵性才能将声的内涵深入理解到心里而转化为音。而且历史上还有个《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美好故事,千古流传,感人至深。

由此可见,在古代,音与声有着本质不同的区别,决不能混为一谈。但在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里,音与声是互训,即互为解释的,声即是音,音即是声,给后世的解读造成了误导。这也足以说明,中国的道德根修身文化传统,确实在汉代由独尊儒术的皇权文化专制下,曾经被有意排斥而且丢弃了。

三、学习小结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可以知道音与声在文化源头上的不同内涵。这样可以更加有利于进入传统道德根修身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中华国学形象大使熊春锦先生用敲钟说明音与声的本质区别,非常深入浅出:中国的钟跟西方的钟是不同的。中国的钟敲击外壁,而西方的钟,则敲内壁。这个看似微小的区别,恰好反映出是否把握住了其中的道。在木棒敲击钟壁的那一刹那,所形成的一种声响,叫“声”;而钟体内的空间里边发出的共鸣,听起来不如中国的钟“音”柔和、雄浑,缺乏中国钟音那种震撼心灵、震动身心的作用。——《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浅谈道德救世》

这几句话看似平易无奇,但却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极其伟大的道德修身奥秘:就是开口诵读,循声觅音,震动身心,开慧启智,健康身体,幸福人生。

古往今来,所有的修身大成就者,无一不是成功践行诵读经典的典范。无一不是成功运用经典诵读的金钥匙,开启了大智慧宝库,进入了修身殿堂的最高境界。

所有的理论和方法,都包含在我们的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里。

时不我待,期望所有的道德知音朋友们,赶快进入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