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任何一个意大利人哪里能找到这个国家最美味的食物,答案通常是“妈妈”。 文| 马玥 图 | 陈洋仪 编辑| 英泽 Netflix 拍的《主厨的餐桌》里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问任何一个意大利人哪里能找到这个国家最美味的食物,答案通常是“妈妈”。 这大概是我对意大利菜的最大感受了。对我来说,一顿美味路边摊比起筹光交错的意大利大餐更吸引我。但直到我遇见 “SOLO” 。 某日,我和友人从衡山路地铁站走出来,停在一幢颇有韵味的独栋小别墅前。在梧桐树的掩映下,它低调却又让人想亲近。硕大的店招上只写着 “SOLO” 。 走进店内,昏昏暗暗的,摆着许多不同的葡萄酒,像是一家酒吧。此刻,服务员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惑,笑着说道:“我们不是酒吧,楼上可以用餐。”
于是,沿着楼梯拾级而上,楼梯处的壁画,无一不把酒的元素融合进了传统名画。来到二楼,从酒窖中选了一支意大利白葡萄酒,只因酒单上一句调皮的说明“风土的小清新正太”,感觉一股地中海风情扑面而来。
我们在露台边坐下,开始点菜。两个人,五道菜,一碗面。等菜的时候,打听了一下,主厨恰巧在店里,而不是在“他自己试验菜品的中央厨房里”。过了几分钟,主厨领着服务生端出来一盘菜,是正当时节的鳗鱼啊。 歘!歘!歘!没有一点点防备,酸味就已经弥漫在空气中,闻着就开胃得不得了。此时,友人早已大块大块将鳗鱼切开来,熟练地吃了起来。 “好吃,就是有点咸!” ,主厨在旁边早已洞悉一切,他指了指酒杯,“意大利菜,是酒和菜的结合。不喝酒你当然觉得咸。” 当我吃上一口鳗鱼,再喝上那款“风土的小清新正太”,这时候不禁想像蔡澜老先生一样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来形容这道菜:真好吃。上层爽脆,下层鳗鱼肉脂肪多多,再辅以配酱,简直是鳗鱼肥美时节的最好选择。
第二道菜是西西里风味煮鳐鱼配茄子,一端上来,就让我爱上了酱汁的浓郁。先尝了一下酱汁:酱汁很地道,是意大利北非风格,香料很有那边的特点。 鳐鱼也很特别,肉质很细嫩,并不像大部分鱼那样蒸完会有纤维感。伴随着午后斑斑驳驳的树影,蘸着鲜浓的酱汁,一丝丝鱼肉也晶莹剔透起来。茄子切得小小的,很入味,再挑剔的我们也说不出个不好来。
喝着酒,吹吹露台的风,等来了这一日最期待的牛肚包。 牛肚包热气腾腾的,却长得像肉夹馍,里面藏着很特别的意大利绿酱。酸黄瓜和荷兰芹的味道隐藏其中,微妙到需要认真品尝才能吃出来。牛肚煮得较为细烂,但是还保留着那不可或缺的劲道。牛肚包是佛罗伦萨著名的街边小吃,不论是西装革履的意大利人、还是闲来无事的老头老太,或是三五成群的学生,每天都会在街头吃上一个。
芝麻风味煎鸭胸,看到菜单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大手一挥点了它。 煎鸭胸自然绕不过法国做法,倒也不稀奇。然而旁边这一抹绿色的蚕豆酱汁和鸭子,加在一起可是绝配,不细细吃还吃不出来是蚕豆。 鸭皮上撒上芝麻后变得松脆脆又香喷喷,厚实的鸭胸肉令口感大增。再配上鹅肝酱,地道法国菜点燃了我的浪漫细胞。
酒过三巡,等来了当墨鱼汁煮牛肚,虽然卖相丑了点,满满一小盆,但味道着实不错。 墨鱼是海里的,牛肚是山里的。墨鱼炖得很烂,腥味全无;牛肚带着嚼劲,嫩的可以。摆盘不美、粗犷地直接用小盆子端上来了,少了形式感,却多了点儿家庭的味道。
我记得陈晓卿写过刘春,说刘春“无论多高大上的筵席,无论喝酒与否,最后他都要用一碗米饭给饭局画上句号”。那我想,在意大利菜里,这米饭必须得替换成意大利面了。 当日恰好是我生日,主厨说我必须得尝一道无名的面。沪上有许多知名的饕客都尝试过这道面,其中酸甜苦辣,并非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 上桌后淋下柠檬,各种味觉恰如其分融在嘴里,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平衡,让我这门外汉不禁感叹除了肉酱面,还有这等美味的意大利面。 这无名之面,或许就是人生之面了。 |
|